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80083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属于数据中心设备散热领域。包括上下两层及散热鳍片,第一层包括第一均热板、主板、第一导热管;第二层包括第二均热板、CPU和/或GPU、第二导热管;第一均热板呈方形与主板紧贴且边缘超出主板;第二均热板呈方形盖在CPU和/或GPU上;第一导热管连接第一均热板和散热鳍片,第二导热管连接第二均热板和散热鳍片。采用该散热结构将主板、CPU和GPU进行分割将各自的产热分别通过所附着的均热板及相应导热管进行传递到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可以与各种冷介质接触将热量导出,该结构相较于传统散热结构,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A passive cooling fin for data cen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
本实用专利技术涉及数据中心散热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作为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其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随之带来的大量的资源、资源消耗,这种高耗能,导致碳排放巨大,形成局部热岛效应。传统的辅助散热办法多为空调散热、海水散热等,比如微软在海底建设数据中心,阿里巴巴用千岛湖的湖水散热等,这些例子虽然散热有效,但是其散热设备建立的条件极为复杂、造价极其昂贵、可复制性很差。目前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的散热方法也会采用散热鳍片,但是采用的散热鳍片在传递热量时是空气散热,散热量小且慢;因为内部空间的阻碍,散热面积小,后续因为需求升级而无法继续增加迭代;利用传输热量的导热管,多为管状,传输面积小,单次传输热量少。故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急需一种新型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散热鳍片,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新型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数据中心内部的散热问题,提出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包括上、下两层及散热鳍片,第一层包括第一均热板、主板、若干第一导热管,第一均热板呈方形与主板紧贴且边缘超出主板;第二层包括第二均热板、CPU和/或GPU、若干第二导热管,第二均热板呈方形盖在CPU和或GPU上;第一导热管连接第一均热板和散热鳍片,第二导热管连接第二均热板和散热鳍片。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鳍片包括主鳍片和副鳍片,主鳍片与副鳍片相接,且主鳍片为实心金属片状结构,副鳍片为有均匀散热孔洞金属片状结构。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副鳍片设于主鳍片边缘,副鳍片的面积大于主鳍片。这样能增大副鳍片与土壤中水分子或其他冷介质的接触面积,增强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二导热管直接连接主鳍片。进一步的,该结构还包括额外的导热管,该导热管两端分别与第一、二导热管相连,从而将上、下两层结构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第二导热管呈片条状而非传统的管式形状,第一导热管的分布比第二导热管更为密集。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鳍片可为多个。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均热板与主板通过螺丝贯穿主板的四个角相连,所述的第二均热板与CPU和/GPU通过螺丝贯穿CPU和/或GPU的四个角相连。本技术散热结构中上下两层的工作过程为:首先将主板、CPU和GPU产生的热量分别通过所附着的均热板及相应导热管传递到散热鳍片的主鳍片上,再传递至副鳍片上,副鳍片通常可以设于冷介质中,比如埋于土壤中,则热流通过散热鳍片传递到土壤中,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子将热量会发出去,本技术的结构可以利用土壤或其他冷介质散热,相比于传统散热鳍片的空气散热可具有更高的散热效果。副鳍片需进行日常维护,因为其可能会发生腐蚀,需要及时更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结构上采用双层设计,将对于主板与CPU和/或GPU的散热进行物理分离,有针对性地增强了散热效果。2.本技术采用主鳍片与副鳍片结合的设计,主鳍片是实心,副鳍片有均匀散热孔洞,有利于快速散热;此外,该结构的散热鳍片可以埋设于如土壤等冷介质中,相较于空气散热具有更好的效果。3.本技术的导热管均为片状结构,相较于传统的管状,在传输热量面积较大,单次传输热量大。4.本技术的副鳍片可不受服务器空间限制,在散热需求升级时,增加鳍片的尺寸与数量。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一种具体实例的双层设计示意图;图2.本技术一种具体实例的第一层示意图;图3.本技术一种具体实例的第二层示意图;图4.本技术一种具体实例的俯视图;其中:β均热板、α主板、γ导热管、M主鳍片、N副鳍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使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新型散热结构,该结构包括上下两层散热设计:第一层由均热板β、主板α、导热管γ和散热鳍片组成;第二层由均热板β、CPU处理模块、GPU图形卡模块、导热管γ和散热鳍片组成,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用与导热管γ垂直的导热管进行连接。如图2所示,第一层中的均热板β是方形结构的金属板,其尺寸为超过普通服务器主板公板的四周各5厘米左右,这样的尺寸设计一方面使用超出的部分用于导热管γ的铺设,另一方面可以用于将整个服务器主板上的所有电子原件都可以进行热量传递;导热管γ的数量超过两条以上,此数量可以根据散热需求进行迭代增加,第一层的导热管γ采用长与短导热管结合的设计,即靠近散热鳍片的位置用短导热管,远离散热鳍片的位置用长导热管,长导热管贯穿整个均热板β、主板α,长语段导热管的结合设计可以减少成本并增加热量传输效率;散热鳍片由主鳍片M与副鳍片N组成,主鳍片M是实心的,主鳍片M一端接于导热管γ,一端接于副鳍片N,副鳍片N接受来自主鳍片M传输过来的热量,其将主鳍片M的上、下和右侧边缘进行包围,并延伸至土壤中,副鳍片N上有各种散热孔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增加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方便散热。如图3所示,第二层与第一层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第二层的均热板β是分别盖在CPU处理模块与GPU图形卡上面的,均热板与这两个处理模块在四个角各有螺丝进行连接,这样既可以防止一些灰尘等杂质落在这两个模块上面而影响散热功效,又可以起到更充分的散热作用。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实例的俯视示意图,其中CPU和/或GPU未画出。均热板的尺寸均以标准的主板、CPU和GPU尺寸为基准。散热鳍片可以根据具体散热需求调整主鳍片M与副鳍片N的尺寸及所使用的散热鳍片个数。本技术的散热结构中散热鳍片可以设置于各种冷介质中,如可埋设于土壤中,主板α、CPU和GPU产生的热量通过附着在均热板β上的导热管γ传递到散热鳍片的主鳍片M上与副鳍片上N,可以将主鳍片M与副鳍片N都埋在土壤中,然后通过散热鳍片将热量传递到土壤中,最后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子将热量会发出去。这相比于传统散热鳍片的空气散热,具有更高的散热效果。在该结构中,导热管γ采用片条状结构而非传统形式的管式形状,连接主板α与主鳍片M的导热管相比于连接CPU或GPU的导热管更密一些。通过实验测定,采用这样的结构,在某一具体实例中,散热鳍片可以散热主板α上、CPU和GPU的78%热量,其中主鳍片M可以散热78%热量的60%热量,副鳍片N可以散热78%热量的40%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层及散热鳍片,第一层包括第一均热板、主板、若干第一导热管,第一均热板呈方形与主板紧贴且边缘超出主板;第二层包括第二均热板、CPU和/或GPU、若干第二导热管,第二均热板呈方形盖在CPU和/或GPU上;第一导热管连接第一均热板和散热鳍片,第二导热管连接第二均热板和散热鳍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层及散热鳍片,第一层包括第一均热板、主板、若干第一导热管,第一均热板呈方形与主板紧贴且边缘超出主板;第二层包括第二均热板、CPU和/或GPU、若干第二导热管,第二均热板呈方形盖在CPU和/或GPU上;第一导热管连接第一均热板和散热鳍片,第二导热管连接第二均热板和散热鳍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鳍片包括主鳍片和副鳍片,主鳍片与副鳍片相接,且主鳍片为实心金属片状结构,副鳍片为有均匀散热孔洞金属片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鳍片的面积大于主鳍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的被动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导热管直接连接主鳍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睿孟凡胜刘复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脉领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