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6814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属于建建筑抗震领域。由外套筒、内部钢板和两组对称U形元件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U形元件分别通过单边螺栓与所述外套筒连接,每个所述U形元件分别通过普通螺栓与所述内部钢板连接,所述内部钢板外伸构成一侧连接板一,所述外套筒与端部盖板焊接,连接板二与所述端部盖板焊接,整体结构通过螺栓与所述钢框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人字形支撑U形阻尼装置的缺点,便于在支撑损坏后进行更换,维修成本较低。

A new type of U-shaped steel plate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抗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
技术介绍
在地震作用下,普通支撑受压会产生屈曲现象,当支撑受压屈曲后,刚度和承载力将急剧下降,支撑的内力在受压和受拉两种状态下往复变化,其滞回性能较差。为解决普通支撑受压屈曲和滞回性能差的问题,提出在支撑外部设置套管,约束支撑的屈曲,构成防屈曲耗能支撑,其应用可以全面提高传统支撑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防屈曲耗能支撑在小震作用下不屈服,只提供附加刚度,在中震或大震作用下,支撑发生屈服,提供附加刚度及附加阻尼,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所以防屈曲耗能支撑适合于高烈度的多、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钢材因为其较稳定的屈服后耗能能力以及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成为了制作阻尼器的最佳材料之一,其中软钢阻尼器又因其良好的低周疲劳性能、优秀且稳定的滞回性能,较为灵活的应用范围,性能不受温度影响等特性,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U形钢板阻尼器。U形钢板阻尼器技术基于金属板条,其U形元件通过板带冷弯获得,包括三个部分:上直线部分,半圆部分,下直线部分。当阻尼器上下部分产生相对位移时,上直线部分和下直线部分分别伸长或缩短,此时阻尼器的直线部分为拉弯或压弯受力,半圆部分主要处于剪切受力状态,当U形钢板阻尼器由弹性状态进入塑性屈服状态时,阻尼器开始发挥耗能作用。地震时,U形钢板阻尼器必须先于梁柱等结构构件进入塑性,而且必须在设计期望的应力水平进入塑性状态。U形钢板在低周往复运动过程中,屈服区域的曲率是均匀分布的,有效避免了某一截面的应力集中,不同于传统的抗弯构件中屈服区域的长度与位移无关,U形钢板的屈服区域总长度等于上下板之间的相对位移,在大震作用下,上下板之间的相对位移越大,其材料可以利用的更加充分。在结构框架中设置U形钢板阻尼装置的典型方法是将其设置于人字形支撑与上部框架梁之间。对于采用U形钢板阻尼器的建筑物,通常通过增加U形元件的宽度提高其阻尼,但是,结构中一般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阻尼装置的安装。实际应用中U形钢板阻尼器不仅要承受水平荷载,还要承受竖向荷载,而竖向荷载会影响U形元件的正常工作,导致U形元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这种新型U型钢板耗能支撑属于抗弯耗能装置,制造成本低,相对容易实现。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用于连接到建筑物中的钢结构框架形成耗能构件,由外套筒、内部钢板和两组对称U形元件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U形元件分别通过单边螺栓与所述外套筒连接,每个所述U形元件分别通过普通螺栓与所述内部钢板连接,所述内部钢板外伸构成一侧连接板一,所述外套筒与端部盖板焊接,连接板二与所述端部盖板焊接,整体结构通过螺栓与所述钢框架连接;所述外套筒为方形钢管;所述内部钢板与所述外套筒之间有一定间隔,以满足限制外管对轴向承载系统产生影响的要求;两组对称所述U形元件分别均匀设置于所述内部钢板与所述外套筒形成的收容腔内;两组对称的所述U形元件采用双向布置;两个开口相对的U形元件为一组耗能阻尼器;两组对称的所述U形元件分别沿支撑长度方向进行布置同时关于内部钢板对称分布。所述U形元件必须先钢框架结构的结构构件进入塑性,采用屈服点低,吸收大量能量的Q235钢;所述U形元件其截面形式为U形,包括上直线部分,半圆部分及下直线部分,上直线部分与下直线部分关于所述U形元件对称分布,上直线部分与下直线部分长度相同;所述U形元件上直线部分,半圆部分及下直线部分等厚。所述连接板一一端为半圆,所述连接板一上设置有螺纹孔,通过使用所述螺栓与所述钢框架铰接;所述连接板二一端为半圆,所述连接板二上设置有螺纹孔,通过使用所述螺栓与所述钢框架铰接。所述外套筒、所述内部钢板、所述接板一、所述接板二及所述端部盖板在极限力作用下应处于弹性阶段,使塑性损伤集中于所述U形元件上。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采用人字支撑或成对布置的单斜杆支撑形式,支撑与钢框架柱的夹角为35°~55°。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的个数为n,n取偶数:其中,θ为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与钢框架柱的夹角;H为框架层高。所述U形元件的厚度其中,其中,F1为在多遇地震情况下,支撑所承受外力;fy为钢材屈服强度;F2为在罕遇地震情况下,支撑所承受外力;b为U形元件的宽度;所述U形元件(3)的半径其中,D为U形元件的高度。当对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设计完成后应进行位移验算,应满足:其中,ω1为U形钢板耗能支撑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ω2为U形钢板耗能支撑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Δe为U形钢板耗能支撑的弹性极限位移;Δu为U形钢板耗能支撑的极限屈服位移;[θe]为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多、高层钢结构取值为1/250;为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多、高层钢结构取值为1/50;h为计算楼层层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克服人字形支撑U形阻尼装置的缺点。对角线方向上的轴向力引起内部钢板与外套筒间的相对位移,激活U形元件的滚动弯曲运动进行耗能,避免了双向荷载对支撑正常工作的影响。(2)其两端采用螺栓与框架进行连接,便于在支撑损坏后进行更换。(3)该结构可以通过预制来实现,减少了现场施工的时间,构造简单,成本低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框架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面图。图5为构件尺寸示意图。图6为单个U形元件尺寸示意图。图7为U形元件计算简图。图8为U形元件内力图。图中:1、外套筒,2、内部钢板,3、U形元件,4、节点板,5、节点板,6、连接螺栓,7、端部盖板,8、单边螺栓,9、普通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用于连接到建筑物中的钢结构框架形成耗能构件,由外套筒1、内部钢板2和两组对称U形元件3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U形元件3分别通过单边螺栓8与所述外套筒1连接,每个所述U形元件3分别通过普通螺栓9与所述内部钢板2连接,所述内部钢板2外伸构成一侧连接板一4,所述外套筒1与端部盖板7焊接,连接板二5与所述端部盖板7焊接,整体结构通过螺栓6与所述钢框架连接;所述外套筒1为方形钢管;所述内部钢板2与所述外套筒1之间有一定间隔,以满足限制外管对轴向承载系统产生影响的要求;两组对称所述U形元件3分别均匀设置于所述内部钢板2与所述外套筒1形成的收容腔内;两组对称的所述U形元件3采用双向布置;两个开口相对的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用于连接到建筑物中的钢结构框架形成耗能构件,由外套筒(1)、内部钢板(2)和两组对称U形元件(3)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U形元件(3)分别通过单边螺栓(8)与所述外套筒(1)连接,每个所述U形元件(3)分别通过普通螺栓(9)与所述内部钢板(2)连接,所述内部钢板(2)外伸构成一侧连接板一(4),所述外套筒(1)与端部盖板(7)焊接,连接板二(5)与所述端部盖板(7)焊接,整体结构通过螺栓(6)与所述钢框架连接;/n所述外套筒(1)为方形钢管;/n所述内部钢板(2)与所述外套筒(1)之间有一定间隔,以满足限制外管对轴向承载系统产生影响的要求;/n两组对称所述U形元件(3)分别均匀设置于所述内部钢板(2)与所述外套筒(1)形成的收容腔内;/n两组对称的所述U形元件(3)采用双向布置;/n两个开口相对的U形元件(3)为一组耗能阻尼器;/n两组对称的所述U形元件(3)分别沿支撑长度方向进行布置同时关于内部钢板(2)对称分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用于连接到建筑物中的钢结构框架形成耗能构件,由外套筒(1)、内部钢板(2)和两组对称U形元件(3)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U形元件(3)分别通过单边螺栓(8)与所述外套筒(1)连接,每个所述U形元件(3)分别通过普通螺栓(9)与所述内部钢板(2)连接,所述内部钢板(2)外伸构成一侧连接板一(4),所述外套筒(1)与端部盖板(7)焊接,连接板二(5)与所述端部盖板(7)焊接,整体结构通过螺栓(6)与所述钢框架连接;
所述外套筒(1)为方形钢管;
所述内部钢板(2)与所述外套筒(1)之间有一定间隔,以满足限制外管对轴向承载系统产生影响的要求;
两组对称所述U形元件(3)分别均匀设置于所述内部钢板(2)与所述外套筒(1)形成的收容腔内;
两组对称的所述U形元件(3)采用双向布置;
两个开口相对的U形元件(3)为一组耗能阻尼器;
两组对称的所述U形元件(3)分别沿支撑长度方向进行布置同时关于内部钢板(2)对称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元件(3)必须先钢框架结构的结构构件进入塑性,采用屈服点低,吸收大量能量的Q235钢;
所述U形元件(3)其截面形式为U形,包括上直线部分,半圆部分及下直线部分,上直线部分与下直线部分关于所述U形元件(3)对称分布,上直线部分与下直线部分长度相同;
所述U形元件(3)上直线部分,半圆部分及下直线部分等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U形钢板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一(4)一端为半圆,所述连接板一(4)上设置有螺纹孔,通过使用所述螺栓(6)与所述钢框架铰接;
所述连接板二(5)一端为半圆,所述连接板二(5)上设置有螺纹孔,通过使用所述螺栓(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晓彤付晓凡林晨蔡春水杨涛春李雁军陈圣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彤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