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轮机导水机构落装与拆卸顶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46559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0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轮机导水机构落装与拆卸顶盖方法。在顶盖的法兰上平面固定四个具有同步升降功能的油缸,顶盖吊落至导叶中轴颈进入轴孔配合前的高度位置,四个油缸活塞杆同步伸出将顶盖支撑在与顶盖装配的平面上,吊钩卸载;吊钩上升至四个油缸托举顶盖的一小部分重量,调整轴孔与导叶中轴颈中心对正,吊钩下落,四个油缸活塞杆同步缩回,导叶中轴颈进入轴孔,顶盖落装在与其装配的平面上;四个油缸活塞杆同步伸出支顶与顶盖装配的平面,顶盖上升,顶盖与其装配的平面、轴孔与导叶中轴颈拆离。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易于推广、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装拆质量高的特点。

A method of top cover installation and removal for hydraulic turbine guide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轮机导水机构落装与拆卸顶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领域部件装配、拆卸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水轮机导水机构落装与拆卸顶盖方法。
技术介绍
:导水机构是水轮机的核心机构,顶盖是导水机构中最为关键的部件,顶盖承担导水机构中所有传动件重量,其尺寸、重量比较大。水轮机导水机构通常有24个导叶,顶盖上相应设置24个与导叶中轴颈配合的轴孔,每个轴孔与对应导叶中轴颈采用小间隙的定心配合,导叶中轴颈垂直于与顶盖装配的平面、顶盖上的轴孔垂直于顶盖的法兰上下平面。目前导水机构落装、拆卸顶盖完全依靠吊车完成,顶盖落装、拆卸时,无法保证顶盖法兰的下平面平行于与顶盖装配的平面、顶盖上的轴孔轴线与导叶中轴颈轴线平行,存在顶盖轴孔与导叶中轴颈卡阻或因卡阻损伤,产生顶盖落拆困难、周期长、效率低问题;顶盖处于吊起悬空状态下,调整顶盖位置至顶盖上的轴孔中心与导叶中轴颈中心对正,调整幅度、方向不受控,不仅调整时间长、效率低,同时存在调整幅度过大,顶盖晃动过大造成顶盖上的轴孔与导叶磕碰受损,增加顶盖落装阻力、导叶磕碰弯曲变形、影响导水机构装配质量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易于推广、通用性强、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装拆质量高的水轮机导水机构落装与拆卸顶盖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推广、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装拆质量高的水轮机导水机构落装与拆卸顶盖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1)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三钢丝绳、第四钢丝绳的一端与吊钩联接,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三钢丝绳、第四钢丝绳的另一端分别与焊接在顶盖上的第一吊耳、第二吊耳、第三吊耳、第四吊耳联接;2)活塞杆Ⅰ朝下的第一油缸、活塞杆Ⅱ朝下的第二油缸、活塞杆Ⅲ朝下的第三油缸、活塞杆Ⅳ朝下的第四油缸分别与通孔A、通孔B、通孔C、通孔D同心固定在顶盖的法兰上平面E,顶盖的法兰上平面E上的通孔A、通孔B、通孔C、通孔D位于同一圆周上,且通孔A、通孔B、通孔C、通孔D分别与第一吊耳、第二吊耳、第三吊耳、第四吊耳处于同一方位;3)吊钩吊落顶盖至导叶上轴颈穿入顶盖上的轴孔、顶盖上的轴孔与导叶中轴颈进入配合前的高度位置;4)第一油缸的活塞杆Ⅰ、第二油缸的活塞杆Ⅱ、第三油缸的活塞杆Ⅲ、第四油缸的活塞杆Ⅳ同步伸出,将顶盖支撑在与顶盖装配的平面H上;5)吊钩上升,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三钢丝绳、第四钢丝绳承担约顶盖百分之八十的重量;6)支顶联接在与顶盖装配的平面H上的第一支撑杆和顶盖间第一千斤顶,调整顶盖上的轴孔中心与导叶中轴颈中心在顶盖径向方向对正;7)用第二千斤顶、第三千斤顶,调整顶盖上的轴孔中心与导叶中轴颈中心在顶盖圆周方向上对正;第二千斤顶位于联接在与顶盖装配的平面H上的第二支撑杆和固定在顶盖上的第三支撑杆之间;第三千斤顶位于联接在与顶盖装配的平面H上的第四支撑杆和固定在顶盖上的第五支撑杆之间;8)拆下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和第五支撑杆、第一千斤顶、第二千斤顶、第三千斤顶、第一支撑杆;9)吊钩带动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三钢丝绳、第四钢丝绳下落;10)第一油缸的活塞杆Ⅰ、第二油缸的活塞杆Ⅱ、第三油缸的活塞杆Ⅲ、第四油缸的活塞杆Ⅳ同步缩回,顶盖下落,导叶中轴颈穿入顶盖上的轴孔、顶盖的法兰下平面G落装在与顶盖装配的平面H上;11)第一油缸的活塞杆Ⅰ、第二油缸的活塞杆Ⅱ、第三油缸的活塞杆Ⅲ、第四油缸的活塞杆Ⅳ同步伸出支顶与顶盖装配的平面H,顶盖上升,顶盖的法兰下平面G与顶盖装配的平面H、顶盖上的轴孔与导叶中轴颈拆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有:1、四个油缸活塞杆端朝下倒置固定在顶盖的法兰上平面上,实现顶盖的落装、拆卸通过油缸带动,提高顶盖落装、拆卸过程自动化程度。2、四个油缸活塞杆支顶在与顶盖装配的平面上同步伸出、缩回,实现顶盖落装、拆卸过程中顶盖的法兰下平面平行于与顶盖装配的平面、顶盖上的轴孔轴线与导叶中轴颈轴线保持平行,避免上述两轴线不平行产生的顶盖轴孔、导叶轴颈两者配合面卡阻、损坏问题,提高生产效率、装拆质量。3、与顶盖装配的平面通过油缸承担约百分之二十的顶盖重量情况下,调整顶盖上的轴孔与导叶中轴颈同心,避免顶盖完全处于吊起悬空状态下调整上述同心,产生顶盖不定方向摆动,造成顶盖轴孔与导叶磕碰受损问题,实现调整准确、方便快捷;4、与顶盖装配的平面通过油缸承担约百分之二十的顶盖重量,降低调整顶盖轴孔与导叶中轴颈同心时的支顶力,减轻劳动强度。5、通过对油缸压力进行调整,可满足不同重量顶盖装拆,通用性强。6、本专利技术思路新颖,易于转化,可推广应用于类似于导水机构顶盖落装、拆卸的其它设备装、拆。附图说明:图1为顶盖落装与拆卸图图2为顶盖落装与拆卸图P向视图图3为顶盖落装与拆卸图P向视图中R-R剖视图图4为顶盖落装与拆卸图P向视图中S-S剖视图图5为顶盖落装与拆卸图P向视图中T-T剖视图图6为顶盖落装与拆卸图P向视图中L-L剖视图图7为顶盖落装与拆卸图P向视图中J-J剖视图图8为顶盖落装与拆卸图P向视图中K-K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水轮机导水机构落装与拆卸顶盖方法,操作步骤如下:1)如图1、图2所示,将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的一端与吊钩10联接,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的另一端分别与焊接在顶盖5上的第一吊耳1、第二吊耳2、第三吊耳3、第四吊耳4联接,第一吊耳1、第二吊耳2、第三吊耳3、第四吊耳4位于同一圆周四等分均布位置上;2)如图1、图2、图6、图7、图8所示,活塞杆Ⅰ26朝下的第一油缸6、活塞杆Ⅱ27朝下的第二油缸7、活塞杆Ⅲ28朝下的第三油缸8、活塞杆Ⅳ29朝下的第四油缸9分别与通孔A33、通孔B34、通孔C35、通孔D36同心固定在顶盖5的法兰上平面E30,顶盖5的法兰上平面E30上的通孔A33、通孔B34、通孔C35、通孔D36位于同一圆周上,且通孔A33、通孔B34、通孔C35、通孔D36分别与第一吊耳1、第二吊耳2、第三吊耳3、第四吊耳4处于同一方位;3)如图1所示,吊钩10吊落顶盖5至导叶上轴颈31穿入顶盖5上的轴孔16、顶盖5上的轴孔16与导叶中轴颈15进入配合前的高度位置;4)如图1、图6、图7、图8所示,第一油缸6的活塞杆Ⅰ26、第二油缸7的活塞杆Ⅱ27、第三油缸8的活塞杆Ⅲ28、第四油缸9的活塞杆Ⅳ29同步伸出,将顶盖5支撑在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上,5)吊钩10上升,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承担约顶盖5百分之八十的重量,如图1、图2;6)如图1、图3所示,根据顶盖5上的轴孔16中心与导叶中轴颈15中心在顶盖5径向上的偏心,支顶联接在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上的第一支撑杆19和顶盖5间第一千斤顶18,调整顶盖5上的轴孔16中心与导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轮机导水机构落装与拆卸顶盖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n1)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的一端与吊钩(10)联接,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的另一端分别与焊接在顶盖(5)上的第一吊耳(1)、第二吊耳(2)、第三吊耳(3)、第四吊耳(4)联接;/n2)活塞杆Ⅰ(26)朝下的第一油缸(6)、活塞杆Ⅱ(27)朝下的第二油缸(7)、活塞杆Ⅲ(28)朝下的第三油缸(8)、活塞杆Ⅳ(29)朝下的第四油缸(9)分别与通孔A(33)、通孔B(34)、通孔C(35)、通孔D(36)同心固定在顶盖(5)的法兰上平面E(30),顶盖(5)的法兰上平面E(30)上的通孔A(33)、通孔B(34)、通孔C(35)、通孔D(36)位于同一圆周上,且通孔A(33)、通孔B(34)、通孔C(35)、通孔D(36)分别与第一吊耳(1)、第二吊耳(2)、第三吊耳(3)、第四吊耳(4)处于同一方位;/n3)吊钩(10)吊落顶盖(5)至导叶上轴颈(31)穿入顶盖(5)上的轴孔(16)、顶盖(5)上的轴孔(16)与导叶中轴颈(15)进入配合前的高度位置;/n4)第一油缸(6)的活塞杆Ⅰ(26)、第二油缸(7)的活塞杆Ⅱ(27)、第三油缸(8)的活塞杆Ⅲ(28)、第四油缸(9)的活塞杆Ⅳ(29)同步伸出,将顶盖(5)支撑在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上;/n5)吊钩(10)上升,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承担顶盖(5)百分之八十的重量;/n6)支顶联接在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上的第一支撑杆(19)和顶盖(5)间第一千斤顶(18),调整顶盖(5)上的轴孔(16)中心与导叶中轴颈(15)中心在顶盖(5)径向方向对正;/n7)用第二千斤顶(22)、第三千斤顶(25),调整顶盖(5)上的轴孔(16)中心与导叶中轴颈(15)中心在顶盖(5)圆周方向上对正;第二千斤顶(22)位于联接在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上的第二支撑杆(20)和固定在顶盖(5)上的第三支撑杆(21)之间;第三千斤顶(25)位于联接在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上的第四支撑杆(23)和固定在顶盖(5)上的第五支撑杆(24)之间;/n8)拆下第二支撑杆(20)、第三支撑杆(21)、第四支撑杆(23)和第五支撑杆(24)、第一千斤顶(18)、第二千斤顶(22)、第三千斤顶(25)、第一支撑杆(19);/n9)吊钩(10)带动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下落;/n10)第一油缸(6)的活塞杆Ⅰ(26)、第二油缸(7)的活塞杆Ⅱ(27)、第三油缸(8)的活塞杆Ⅲ(28)、第四油缸(9)的活塞杆Ⅳ(29)同步缩回,顶盖(5)下落,导叶中轴颈(15)穿入顶盖(5)上的轴孔(16)、顶盖(5)的法兰下平面G(32)落装在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上;/n11)第一油缸(6)的活塞杆Ⅰ(26)、第二油缸(7)的活塞杆Ⅱ(27)、第三油缸(8)的活塞杆Ⅲ(28)、第四油缸(9)的活塞杆Ⅳ(29)同步伸出支顶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顶盖(5)上升,顶盖(5)的法兰下平面G(32)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顶盖(5)上的轴孔(16)与导叶中轴颈(15)拆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轮机导水机构落装与拆卸顶盖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1)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的一端与吊钩(10)联接,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的另一端分别与焊接在顶盖(5)上的第一吊耳(1)、第二吊耳(2)、第三吊耳(3)、第四吊耳(4)联接;
2)活塞杆Ⅰ(26)朝下的第一油缸(6)、活塞杆Ⅱ(27)朝下的第二油缸(7)、活塞杆Ⅲ(28)朝下的第三油缸(8)、活塞杆Ⅳ(29)朝下的第四油缸(9)分别与通孔A(33)、通孔B(34)、通孔C(35)、通孔D(36)同心固定在顶盖(5)的法兰上平面E(30),顶盖(5)的法兰上平面E(30)上的通孔A(33)、通孔B(34)、通孔C(35)、通孔D(36)位于同一圆周上,且通孔A(33)、通孔B(34)、通孔C(35)、通孔D(36)分别与第一吊耳(1)、第二吊耳(2)、第三吊耳(3)、第四吊耳(4)处于同一方位;
3)吊钩(10)吊落顶盖(5)至导叶上轴颈(31)穿入顶盖(5)上的轴孔(16)、顶盖(5)上的轴孔(16)与导叶中轴颈(15)进入配合前的高度位置;
4)第一油缸(6)的活塞杆Ⅰ(26)、第二油缸(7)的活塞杆Ⅱ(27)、第三油缸(8)的活塞杆Ⅲ(28)、第四油缸(9)的活塞杆Ⅳ(29)同步伸出,将顶盖(5)支撑在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7)上;
5)吊钩(10)上升,第一钢丝绳(11)、第二钢丝绳(12)、第三钢丝绳(13)、第四钢丝绳(14)承担顶盖(5)百分之八十的重量;
6)支顶联接在与顶盖(5)装配的平面H(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军张向阳黄海玉霍金平刘向海刘琦李鑫李革高建刚金玉杨思晋王金彪委志雄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