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604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经配置可导引设于该发光装置的一末端及/或两末端上的发光源所射出的光线均匀地至欲照明的区域,其中该发光源可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装置包括:一壳体,具有至少一光线射入面、至少一光线射出面及至少一设于该壳体的内部的导光面;至少一邻设于该光线射入面的发光源;该多个经配置设于该导光面上的导光件。因此,当光线自该壳体末端的发光源经过光线射入面射入至壳体内部的导光面上时,导光面的导光件将通过反射及折射作用以导引光线至该光线射出面,以使相对于该光线射出面的欲照明区域获均匀的照明。该发光装置可进一步包含设于该壳体上可包覆导光面的反光组件,其也可包含设于光线射出面上的扩散组件,以使所述欲照明区域获得更为均匀的照明或使欲照明区域的不同区域获得实质上更为等量的光线。(*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良式发光装置技术领壤本技术关于一种发光装置,尤指一种可经由其构造进而折射 自发光源发出的光线,以适当地导引、反射及/或扩散该些光线的发 光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的发光装置通常可包含并通过其中的导光装置,以达到导引 光线至欲照明区域的作用。然而,发光装置依其设计并无法适用于大 多数的不特定发光源,而多以为提供某特定发光源光线导引而量身设 计或成形的,但却仍有无法有效且均匀地将由发光源射出的光线导弓I 至欲照明的区域的缺陷。举例而言,当发光源的光线本身属光源较为 集中的光源类型时,或是欲照明区域较广且需较为均匀的照明时,则发光装置中的导光装置的设计及其配置相当重要且有帮助的;因此, 希望可直接经由或是利用发光装置的结构与设计,而无需变换发光源 的种类或数量,而达到均匀的照明。可导引自发光源射出的光线的发光装置的导光装置通常以围绕 或包覆于发光源附近的方式设置的。因此,这些导光装置通常必需配 合或搭配发光源的形体、设计或种类,以达到导引由该些发光源所射 出的光线的目的。当发光装置仅以其一部分,如一末端,邻设于一非 特定的发光源附近时,希望该发光装置仍可有效地传递并导引由该发 光源所射出的光线至欲照明的区域,并提供该欲照区域均匀的照明。 关于发光源,传统发光源包含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发光二极管 (LED)已被广泛使用于不同的
中。发光二极管属一种半导 体组件,其发光现象不属于热发光或放电发光,而是属于冷性发光,具有比其它传统发光源长的寿命。另外,发光二极管的体积通常较小 于其它传统发光源。故,运用发光二极管有其优点亦有其限制,如其 与欲照明区域的间的距离可能较远。为达到均匀且有效的照明,可通 过或利用发光装置以协助及导引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线至欲照明 区域。然而,当欲照明区域较为广泛时,则将需要利用较多的发光二极管。如图1所示,光源装置100包括有发光基板110及分布配置于 该基板110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20。举例而言,当欲照明区域P为 一长条形区块时,则该些发光二极管120将以长条式分布于该欲照明 区域上以提供光线122分布至该欲照明区域P。然而,如此的设计虽 可达到照明功效,但却需较多的发光二极管120,其成本较高且较不 易于维护。因此,期望提供一种经配置可导引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 线行进至较广泛的照明区域的发光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经配置可有效 地导引由发光源射出的光线至欲照明区域。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经配置可导 引设于该发光装置的一末端及/或两末端上的发光源所射出的光线 均匀地至欲照明的区域。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可利用发光 二极管为其发光源,并可有效地导引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线行进至 较广泛的照明区域,且该发光装置的结构有利于其制造与维护。根据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 一壳 体,其具有至少一光线射入面、至少一光线射出面及至少一设于该壳体的内部的导光面;至少一邻设于该光线射入面的发光源;该多个经 配置设于该导光面上的导光件;其中,该光线射入面邻设于壳体的末 端,当光线自该壳体的末端射入至设于该壳体内部的导光面上,该光 线将经由该导光面将光线导引至该光线射出面;且,该导光面的导光件经配置以将自该光线射入面射入的光线通过反射及折射作用将其 导引自该光线射出面射出,故使相对于该光线射出面的欲照明区域获 均匀的照明,亦即使欲照明区域上的各分区域获得实质上相同或等量 的光线。另外,在前述发光装置的一实施例中,该发光装置可进一步包 含至少一设于该壳体上的反光组件,且该反光组件的至少部分包覆该 壳体的导光面。又在前述的发光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其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 设于该壳体上的扩散组件,且该扩散组件的至少部分包覆该壳体的光 线射出面。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 一壳体,其具有至少一光线射入面、至少一光线射出面及至少一设于 该壳体的内部的导光面;多个经配置设于该导光面的一表面上的导光 件;至少一邻设于该光线射入面的发光源;至少一反光组件,其至少 部分包覆该壳体的导光面;其中,该光线射入面邻设于壳体的末端, 使光线自该壳体的末端射入至设于该壳体内部的导光面上,并经由该 导光面将光线导引至该光线射出面;该反光组件具有一反光面,以将 自光线射入面的光线朝该光线射出面反射出;及其中该反光组件及导 光件可同时作用以通过反射及折射作用将光线朝该光线射出面射出, 故使相对于该光线射出面的欲照明区域的各分区域获得实质上更为 相同或等量的光线。另外,在前述发光装置的另一实施中,该发光装置可进一步包 含至少一设于该壳体上的扩散组件,且该扩散组件的至少部分包覆该 壳体的光线射出面。根据本技术的再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 一壳体,其具有至少一光线射入面、至少一光线射出面及至少一设于该壳体的内部的导光面;多个经配置设于该导光面的一表面上的导光 件;至少一邻设于该光线射入面的发光源;至少一反光组件,其至少部分包覆该壳体的导光面;至少一扩散组件,至少部分系包覆该壳体 的光线射出面;其中,该光线射入面邻设于壳体的末端,以使光线自 该壳体的末端射入至设于该壳体内部的导光面上,并经由该导光面将 光线导引至该光线射出面;该反光组件具有一反光面,以将自光线射 入面的光线朝该光线射出面反射出;及其中该反光组件及导光件可同 时作用以通过反射及折射作用将光线朝该光线射出面射出;包覆该光 线射出面的扩散组件,可进一步将自该壳体的光线射出面射出的光线 扩散,以使相对于该光线射出面的欲照明区域的每分区域获得实质上 更加相同或等量的光线。除此之外,如前述发光装置的实施例的导光件,在该导光组件 的一实施例中,该导光件朝该壳体的内部及该导光面的外侧方向而向 外突出。又在另一实施例中,导光件可与壳体的导光面可呈一体成形。 在其它实施例中,该些设于导光面上的导光件的数量依其相距于该光 线射入面的距离由近至远而逐渐增加。具体而言,该导光件的一实施 例可为呈彼此相间隔的凸件,且该些凸件可以彼此相互平行的方式设 于该导光面上。在该导光件的另一实施例中,该些导光件呈彼此相间 隔的点状凸件;进一步而言,其中该些点状凸件的数量可有规律性地 由其相距于该光线射入面的距离由近至远而逐渐增加。如前述的发光装置的实施例,在该壳体的光线射入面的一实施 例中,其相邻于至少一发光源而设置。而在发光源的一实施例中,其 为发光二极管。附图说明图1显示了一已知的光源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图2A是本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B是本技术的发光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C是本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D是图2C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发光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A是本技术发光装置的导光件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B是本技术发光装置的导光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C是本技术发光装置的导光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D是本技术发光装置的导光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E是本技术发光装置的导光件的又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F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一壳体,其具有至少一光线射入面、至少一光线射出面及至少一设于该壳体的内部的导光面;    多个经配置设于该导光面的一表面上的导光件;    至少一邻设于该光线射入面的发光源;及    其特征是,该光线射入面邻设于壳体的末端,使光线自该壳体的末端射入至设于该壳体内部的导光面上,并经由该导光面将光线导引至该光线射出面;其中该导光面的导光件经配置以将自该光线射入面射入的光线通过反射及折射作用将其导引自该光线射出面射出,故使相对于该光线射出面的欲照明区域的每分区可调整其所要求的照明均匀性或非均匀性来符合设计上的需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晃祯侯儒昀
申请(专利权)人:连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