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汽车白车身的刚度及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车辆前舱的传力结构主要由防撞梁、机舱纵梁及上边梁组成,在碰撞发生时,仅通过机舱纵梁以及上边梁两条传力路径将力向后传递,传力路径比较单一,同时由于机舱纵梁截面以及上边梁截面的尺寸大小受整车设计限制,所以不能很好的将碰撞力传递至车身后部,故导致机舱纵梁及上边梁变形较大,从而引发车辆前围板变形较大,对乘员腿部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和车辆,该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增加了新的传力路径,有效提高车辆前舱的整体刚度,碰撞性能更好,可以使车辆前舱承受更多的碰撞能量,有效减少前围板的变形量,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正面碰撞传力机构,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包括第一传力梁和前围支撑结构,所述第一传力梁的一端设置在车辆的前纵梁上,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连接在流水槽的第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包括第一传力梁(2)和前围支撑结构(5),所述第一传力梁(2)的一端设置在车辆的前纵梁(1)上,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连接在流水槽(3)的第一侧边(31)的外侧;所述前围支撑结构(5)沿着前围板(10)的延伸方向贴合设计,一端连接在所述流水槽(3)的第二侧边(32)的外侧,另一端与A柱下段(71)和前围加强板(6)中的至少一者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包括第一传力梁(2)和前围支撑结构(5),所述第一传力梁(2)的一端设置在车辆的前纵梁(1)上,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连接在流水槽(3)的第一侧边(31)的外侧;所述前围支撑结构(5)沿着前围板(10)的延伸方向贴合设计,一端连接在所述流水槽(3)的第二侧边(32)的外侧,另一端与A柱下段(71)和前围加强板(6)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还包括第二传力梁(8),所述第二传力梁(8)设置在所述流水槽(3)内,所述第二传力梁(8)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31)设置所述第一传力梁(2)位置的对应内侧,所述第二传力梁(8)的另一端向后延伸连接在所述第二侧边(32)的连接所述前围支撑结构(5)位置的对应内侧。
3.一种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包括第一传力梁(2),所述第一传力梁(2)的一端设置在车辆的前纵梁(1)上,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连接在流水槽(3)的第一侧边(31)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还包括前围支撑结构(5),所述前围支撑结构(5)沿着前围板(10)的延伸方向贴合设计,所述前围支撑结构(5)设置为“人”字型,所述前围支撑结构(5)的第一端(51)与所述流水槽(3)的第二侧边(32)的外侧连接,所述前围支撑结构(5)的第二端(52)与前围加强板(6)连接,所述前围支撑结构(5)的第三端(53)与A柱下段(71)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还包括第二传力梁(8),所述第二传力梁(8)设置在所述流水槽(3)内,所述第二传力梁(8)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31)设置所述第一传力梁(2)位置的对应内侧,所述第二传力梁(8)的另一端向后延伸连接在所述第二侧边(32)的连接所述前围支撑结构(5)的所述第一端(51)位置的对应内侧。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成男,杨峰,李岩,田洪生,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