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性充电电路以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57295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6:01
一种无极性充电电路,通过加入主回路控制模块和极性识别模块,实现了在充电电源的正负极与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在任意接入的情况下,皆能自动将充电电源的正极/负极与待充电设备的正极/负极正确对接,解决了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存在充电步骤繁琐且易出现极性对接错误从而损坏充电电源和待充电设备的问题,而且加入了显示模块,可以通过显示模块来获得充电电源的正负极接入状态以及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接入状态,在充电过程中,用户不需要通过万用表来获知充电电源的正负极和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

Non polar charging circuit and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极性充电电路以及装置
本技术属于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无极性充电电路以及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充电电路需要先确定充电电源的正负极和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避免正负极接反进而损坏充电电源和待充电设备,例如在对蓄电池进行离线充电试验时,需人工先用万用表验证待充电蓄电池端子极性和充电器输出端子极性,再将蓄电池负极性端子通过电缆连接至充电器负极性端子,蓄电池正极性端子通过电缆连接至充电气正极性端子,这种方式比较繁琐,不适于需大量蓄电池进行离线充电试验的情况且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万用表表笔误插的情况或者其他导致极性辨别错误的情况进而导致充电器或者蓄电池严重损坏,因此,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存在充电步骤繁琐且易出现极性对接错误从而损坏充电电源和待充电设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极性充电电路,旨在解决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存在的充电步骤繁琐且易出现极性对接错误从而损坏充电电源和待充电设备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极性充电电路,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外接交流电源,所述电源模块设置为提供所述无极性充电电路的工作电源;主回路控制模块,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极性识别模块,所述极性识别模块与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耦接,所述极性识别模块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充电电源的正负极连接,所述极性识别模块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连接,所述极性识别模块设置为在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将所述充电电源的正负极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正确对接;以及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连接在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之间,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和所述极性识别模块耦接,所述显示模块设置为显示所述无极性充电电路的上电状态、所述充电电源的正负极接入状态以及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接入状态。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熔断器、变压器、整流桥以及第一电容,所述变压器的一次侧经所述熔断器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所述变压器的二次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桥的两个输入端口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一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作为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所述整流桥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共接作为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第三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以及第四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包括:复位开关、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线圈以及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线圈、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第五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第六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第七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以及第八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所述复位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显示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复位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性识别模块包括:充电电源极性识别单元,所述充电电源极性识别单元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负极连接,所述充电电源极性识别单元设置为将所述充电电源接入的正负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电源极性识别单元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正确对接;和待充电设备极性识别单元,所述待充电设备极性识别单元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连接,所述待充电设备极性识别单元的正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电源极性识别单元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待充电设备极性识别单元的负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电源极性识别单元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待充电设备极性识别单元设置为将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分别与所述待充电设备极性识别单元的正输入端和输出端正确对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待充电设备极性识别单元包括: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五继电器的线圈、所述第六继电器的线圈、所述第五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所述第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常开触点和第三常开触点以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常开触点和第三常开触点,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常开触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常开触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待充电设备极性识别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常开触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常开触点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极性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外接交流电源,所述电源模块设置为提供所述无极性充电电路的工作电源;/n主回路控制模块,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n极性识别模块,所述极性识别模块与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耦接,所述极性识别模块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充电电源的正负极连接,所述极性识别模块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连接,所述极性识别模块设置为在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将所述充电电源的正负极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正确对接;以及/n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连接在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之间,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和所述极性识别模块耦接,所述显示模块设置为显示所述无极性充电电路的上电状态、所述充电电源的正负极接入状态以及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接入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极性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外接交流电源,所述电源模块设置为提供所述无极性充电电路的工作电源;
主回路控制模块,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
极性识别模块,所述极性识别模块与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耦接,所述极性识别模块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充电电源的正负极连接,所述极性识别模块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连接,所述极性识别模块设置为在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将所述充电电源的正负极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正确对接;以及
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连接在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之间,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和所述极性识别模块耦接,所述显示模块设置为显示所述无极性充电电路的上电状态、所述充电电源的正负极接入状态以及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负极接入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极性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熔断器、变压器、整流桥以及第一电容,所述变压器的一次侧经所述熔断器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所述变压器的二次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桥的两个输入端口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一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作为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所述整流桥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共接作为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极性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第三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以及第四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极性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路控制模块包括:复位开关、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线圈以及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线圈、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第五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第六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第七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以及第八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所述复位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输出端和所述显示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复位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滕孙瑶张杨黄百望
申请(专利权)人:中核检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