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4338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8: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包括管体,管体外壁上具有呈螺旋状分布的多道螺旋翅片组,每道螺旋翅片组具有若干个外螺旋翅片,相邻的两道螺旋翅片组之间形成第一槽道,第一槽道向管体内凹形成次级斜槽,每道螺旋翅片组中的两个相邻的外螺旋翅片之间形成第二槽道,第二槽道向管体内凹形成斜槽,每个外螺旋翅片的相对两侧均具有三级斜槽,斜槽与次级斜槽既交错又相连通;其中,管体内壁上具有与管体一体成型的螺旋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管体外表面采用轧制方式形成由带有外螺旋翅片及斜槽、次级斜槽等结构组成的三维翅片结构,增大换热管外表面的换热面积,用以强化热交换管外表面的换热效果。

An efficient full liquid heat exchange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
技术介绍
如业界所知,在制冷、空调工程以及能源与动力工程等领域普遍涉及液体在管束外表面蒸发或冷凝的制冷系统机组和空调系统机组,并且对于大型的中央空调机组大都采用满液式蒸发器和冷凝器。由于铜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传热性,因而满液式蒸发器和冷凝器通常使用铜管。为了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系数,通常以挤压轧制方式或焊接方式在铜管外壁形成翅片(习惯称外翅片),在外翅片上开斜槽,同时在铜管内壁轧制出内翅片。进而如业界所知,由于以焊接方式在铜管外壁形成翅片会产生管体与翅片根部(翅根)之间的接触热阻,因而并不受到业界的器重。以轧制方式即以机械挤压加工方式在铜管外壁形成翅片可以消除前述的接触热阻,但是得到的翅片及斜翅尺寸的均匀性无法满足业界之预期,因此由挤压加工方式得到的换热管难以体现满液蒸发或者冷凝的传热性能的最大化。同时,目前轧制方式生产的蒸发管及冷凝管,均采用在翅片表面进行开槽的方式,以强化蒸发或者冷凝的效果,但性能均达不到目前客户对翅片管的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提高了传热性能的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外壁上具有呈螺旋状分布的多道螺旋翅片组,每道所述螺旋翅片组具有若干个外螺旋翅片,相邻的两道所述螺旋翅片组之间形成第一槽道,所述第一槽道向管体内凹形成次级斜槽,每道螺旋翅片组中的两个相邻的所述外螺旋翅片之间形成第二槽道,所述第二槽道向管体内凹形成斜槽,每个所述外螺旋翅片的相对两侧均具有三级斜槽,所述斜槽与所述次级斜槽既交错又相连通;其中,所述管体内壁上具有与所述管体一体成型的螺旋槽。进一步地,所述外螺旋翅片高度为0.5-2.5mm,圆周方向的每圈翅数为65-200个。进一步地,所述斜槽的深度为0.5-3.1mm,角度为0-180°,圆周方向的每圈槽数为65-200个。进一步地,所述斜槽的深度为0-1mm,角度为0-180°,圆周方向的每圈槽数为43-133个。进一步地,所述次级斜槽的深度为0-1mm,角度为0-180°,圆周方向的槽数为50-100个。进一步地,所述次级斜槽的开口宽度为0.1-0.5mm。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由于管体外表面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形成由带有外螺旋翅片及斜槽、次级斜槽、三级斜槽等结构组成的三维翅片结构,增大换热管外表面的换热面积,用以强化热交换管外表面的换热效果;在蒸发状态时候,迅速补充制冷剂液体,外螺旋翅片上形成的斜槽,更利用形成汽化核心,达到快速蒸发的效果;同时,由于外螺旋翅片上斜槽的加深,增加了换热管表面的面积,从而达到改善传热系数,并且还能体现良好的尺寸均匀性而藉以发挥传热性能的最大化效果的换热管。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的主视图;图3是图1所示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的左视图;图4是图1所示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的俯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管体:11、外螺旋翅片;12、斜槽;14、次级斜槽;15、螺旋槽;16、第一槽道;17、第二槽道;18、三级斜槽;19、螺旋翅片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用于蒸发或冷凝的制冷系统机组和空调系统机组,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外壁上具有呈螺旋状分布的多道螺旋翅片组19,每道所述螺旋翅片组19具有若干个外螺旋翅片11。具体地,相邻的两道所述螺旋翅片组19之间形成第一槽道16,所述第一槽道16向管体1内凹形成次级斜槽14;每道螺旋翅片组19中的两个相邻的所述外螺旋翅片11之间形成第二槽道17,所述第二槽道17向管体1内凹形成斜槽12,每个所述外螺旋翅片11的相对两侧均具有三级斜槽18,所述第一槽道16和所述第二槽道17既交错又相连通,所述斜槽12与所述次级斜槽14既交错又相连通;其中,所述管体1内壁上具有与所述管体1一体成型的螺旋槽15。所述外螺旋翅片11高度为0.5-2.5mm,圆周方向每圈的翅数为65-200个。所述斜槽12的深度为0-1mm,角度为0-180°,圆周方向每圈的槽数为43-133个。所述斜槽12的开口宽度为0.1-0.6mm。所述次级斜槽14的深度为0-1mm,角度为0-180°,每个翅片管圆周方向的槽数为50-100个。所述次级斜槽14的开口宽度为0.1-0.5mm。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由于管体1外表面采用轧制方式形成由带有外螺旋翅片11及斜槽12、次级斜槽14、三级斜槽18等结构组成的三维翅片结构,增大换热管外表面的换热面积,用以强化热交换管外表面的换热效果;进一步地,相邻的两道螺旋翅片组19之间形成第一槽道16,第一槽道16向管体1内凹形成次级斜槽14;在蒸发状态时候,迅速补充制冷剂,相邻的两个外螺旋翅片11之间具有内凹的斜槽12,外螺旋翅片11两侧形成的三级斜槽18,更利于形成汽化核心,达到快速蒸发的效果;同时,由于外螺旋翅片11上斜槽12的加深,增加了换热管表面的面积,从而达到改善传热系数,并且还能体现良好的尺寸均匀性而藉以发挥传热性能的最大化效果的换热管。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专利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外壁上具有呈螺旋状分布的多道螺旋翅片组,每道所述螺旋翅片组具有若干个外螺旋翅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道所述螺旋翅片组之间形成第一槽道,所述第一槽道向管体内凹形成次级斜槽,每道螺旋翅片组中的两个相邻的所述外螺旋翅片之间形成第二槽道,所述第二槽道向管体内凹形成斜槽,每个所述外螺旋翅片的相对两侧均具有三级斜槽,所述斜槽与所述次级斜槽既交错又相连通;其中,所述管体内壁上具有与所述管体一体成型的螺旋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外壁上具有呈螺旋状分布的多道螺旋翅片组,每道所述螺旋翅片组具有若干个外螺旋翅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道所述螺旋翅片组之间形成第一槽道,所述第一槽道向管体内凹形成次级斜槽,每道螺旋翅片组中的两个相邻的所述外螺旋翅片之间形成第二槽道,所述第二槽道向管体内凹形成斜槽,每个所述外螺旋翅片的相对两侧均具有三级斜槽,所述斜槽与所述次级斜槽既交错又相连通;其中,所述管体内壁上具有与所述管体一体成型的螺旋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型满液式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螺旋翅片高度为0.5-2.5mm,圆周方向的每圈翅数为6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明金莉雯包嘉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萃隆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