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的调头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4116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6: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材料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的调头道路结构,碾压混凝土由水泥、碎石、机制砂、超缓凝剂、提浆剂和水组成,调头道路结构包括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和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碾压混凝土可与沥青路面同步提浆碾压施工,调头道路结构可以减少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发生沉降、下陷、鼓包、泛油等质量问题,提高车辆调头车道等处路面的承载力和抗应变能力,缓冲车辆刹车、停车等累积荷载的作用,确保行车安全。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and its prepared turning roa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的调头道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的掉头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车辆调头车道、检查站、收费站等处的路面通常是沥青混凝土,车辆在路面行驶中急刹车、减速、调头、转弯在同一区域,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为柔性路面,在车辆不断冲击和累积荷载作用下易造成路面发生不均匀沉降等质量问题,最终会导致此区域的路面产生沉降、下陷、鼓包、泛油等质量问题,路面的缺陷还会引发安全隐患,影响驾驶体验。综上所述,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车辆调头车道、检查站、收费站等区域已不能完全适应质量要求高、交通流量大的实际现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碾压混凝土,以及采用该碾压混凝土制备的柔性沥青混凝土和刚性水泥混凝土结合的调头道路结构,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转弯调头路面的沉降、下陷、鼓包、泛油等质量问题。为了缓解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碾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配合比为:水泥280-370kg/m3,5-25mm碎石900-1200kg/m3,机制砂600-850kg/m3,粉煤灰或矿粉100-120kg/m3,水90-110kg/m3,超缓凝剂2-4kg/m3,提浆剂3-5kg/m3。优选的,所述超缓凝剂由硼砂、柠檬酸钠、蔗糖按质量比5:2:1.5组成,所述提浆剂由聚丙烯酰胺、硅酸锂、己内酰胺按质量比2.5:3:0.6组成。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调头道路结构,包括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和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所述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由多层材料铺设而成,表层为沥青混凝土磨耗层,且所述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内设置有素混凝土搭板,所述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供直行车道行驶;所述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由多层材料铺设而成,且所述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的表层为混凝土表层,所述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供调头车辆行驶,所述混凝土表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混凝土为前述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磨耗层同步碾压施工;所述素混凝土搭板与所述混凝土表层通过传力杆连接。优选的,在所述沥青混凝土磨耗层)的垂直投影面下铺设有砂砾石底基层,所述砂砾石底基层的上表面水平,下表面斜向铺设,所述砂砾石底基层由9-30cm渐变增厚的砂砾石构成。优选的,在所述砂砾石底基层上铺设有第一碎石基层,所述第一碎石基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下部碎石基层和上部碎石基层;所述下部碎石基层的铺设面积与所述沥青混凝土磨耗层的垂直投影面积相等;所述上部碎石基层位于所述素混凝土搭板的远离所述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的一侧,且所述上部碎石基层位于所述下部碎石基层的上方。优选的,所述素混凝土搭板的下表面水平,上表面自所述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指向所述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优选的,在所述第一碎石基层以及所述素混凝土搭板的上方还铺设有沥青混凝土基层;所述沥青混凝土基层的上表面以及贴合所述第一碎石基层的部分水平,并且,所述沥青混凝土基层贴合所述素混凝土搭板的部分倾斜。优选的,在所述厚沥青混凝土基层的上部铺设沥青混凝土磨耗层。优选的,在混凝土表层的垂直投影面下铺设有第二碎石基层,所述第二碎石基层的下表面高于所述砂砾石底基层的下表面,上表面高于所述素混凝土搭板的下表面。优选的,在所述第二碎石基层的上部铺设有混凝土表层,所述混凝土表层的上表面与所述沥青混凝土磨耗层齐平。优选的,所述传力杆的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素混凝土搭板,以及所述混凝土表层,且所述传力杆在所述素混凝土搭板的一侧为螺纹状,在所述混凝土表层的一侧为圆滑状。优选的,在所述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和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之间还设置有过水管道,所述过水管道的入水口朝上,且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碎石基层或所述砂砾石底基层且避开所述素混凝土搭板。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调头道路结构的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设计测量、放样,确定边桩和中桩,标注摊铺厚度;2)依次摊铺砂砾石底基层、第一碎石基层,第二碎石基层,碾压密实;3)浇筑素混凝土搭板,安装传力杆,铺设沥青混凝土基层;4)绑扎钢筋网,摊铺碾压混凝土,同时铺设磨耗层沥青混凝土;5)提浆碾压:先用20t胶轮压路机碾压揉搓,然后用22t双钢轮压路机进行振动提浆,最后关闭双钢轮压路机振动装置进行静碾收面;6)沥青混凝土磨耗层和混凝土表层养护;7)过水管道施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柔性沥青混凝土和刚性水泥混凝土结合的调头道路结构可以实现的技术效果分析如下:上述柔性沥青混凝土和刚性水泥混凝土结合的路面调头道路结构,通过素混凝土搭板实现相互连接,使得直行车辆在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上实现通行,调头车辆在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上实现调头,可以减少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发生沉降、下陷、鼓包、泛油等质量问题,提高车辆调头车道等处路面的承载力和抗应变能力,缓冲车辆刹车、停车等累积荷载的作用,确保行车安全。为提高施工效率,简化施工流程,缩短施工周期,本专利技术采用碾压混凝土作为混凝土表层,并在其中埋设钢筋,碾压混凝土采用机制砂、粉煤灰/矿粉,就地取材,降低运输成本,避免天然资源短缺的遏制,不添加减水剂,恰好满足碾压混凝土施工要求,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通过采用提浆碾压工艺,并调整碾压混凝土配合比,添加超缓凝剂和提浆剂,满足沥青混凝土磨耗层和混凝土表层的同步碾压施工要求,采用特有提浆碾压工艺,将碾压混凝土提浆可大幅提高表面力学性能、刚度和耐磨性,提高调头路面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沥青混凝土和刚性水泥混凝土结合的调头道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布置有过水管道的柔性沥青混凝土和刚性水泥混凝土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头道路施工效果图。图标:100-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200-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300-传力杆;110-砂砾石底基层;120-第一碎石基层;121-下部碎石基层;122-上部碎石基层;130-素混凝土搭板;140-沥青混凝土基层;150-沥青混凝土磨耗;210-第二碎石基层;220-混凝土表层;400-过水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碾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配合比为:水泥280-370kg/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碾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配合比为:水泥280-370kg/m3,5-25mm碎石900-1200kg/m3,机制砂600-850kg/m3,粉煤灰或矿粉100-120kg/m3,水90-110kg/m3,超缓凝剂2-4kg/m3,提浆剂3-5kg/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碾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缓凝剂由硼砂、柠檬酸钠、蔗糖按质量比5:2:1.5组成,所述提浆剂由聚丙烯酰胺、硅酸锂、己内酰胺按质量比2.5:3:0.6组成。


3.一种调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100)和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200);
所述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100)由多层材料铺设而成,表层为沥青混凝土磨耗层(150),且所述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100)内设置有素混凝土搭板(130),所述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100)供直行车道行驶;
所述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200)由多层材料铺设而成,且所述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200)的表层为混凝土表层(220),所述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200)供调头车辆行驶,所述混凝土表层(22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混凝土为权利要求1或2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磨耗层(150)同步碾压施工;
所述素混凝土搭板(130)与所述混凝土表层(220)通过传力杆(300)连接;所述柔性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100和刚性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200之间还设置有过水管道(4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沥青混凝土磨耗层(150)的垂直投影面下铺设有砂砾石底基层(110),
所述砂砾石底基层(110)的上表面水平,下表面斜向铺设,所述砂砾石底基层(110)由9-30cm渐变增厚的砂砾石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头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砂砾石底基层(110)上铺设有第一碎石基层(120),所述第一碎石基层(12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下部碎石基层(121)和上部碎石基层(122);
所述下部碎石基层(121)的铺设面积与所述沥青混凝土磨耗层(150)的垂直投影面积相等;
所述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良张盈刘延明司培洲唐兵陈琛康军亮王勇邱新凯绳彬杨国峰蒋亚先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