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2857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5 1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包括至少一个浮床单元,所述浮床单元漂浮在水体上,所述浮床单元包括六面体形状的框架,上层的框架上放置挺水植物;框架的下层设置有一网,所述网上放置沉水植物。采用上述结构,其有益效果是:能够提升沉水植物所处的水位,结构简单,水体中的氮磷去除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水体透明度,平衡pH值,还具有美化环境、节约成本等优点。

A combined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建设
,具体的说,是关于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
技术介绍
富营养化是一种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它会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恶化而又腥臭,水中缺氧造成鱼类窒息死亡等危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为越来越严重。大量的营养物质及有毒有害物质排入湖泊河流中,水体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水质逐渐恶化。目前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技术可以分别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虽然能够很快地解决现存的河道污染问题,但无法持久地维持河道水质状况。生物修复与原始的物理化学修复性比较具有设施简单、投资少、易建造、管理方便、美化环境、适种范围广等优点。目前,人工湿地修复和浮床技术是植物修复最常用的技术。在我国共有56个城市靠海,河道受到潮汐影响,水位变化较大。传统的人工湿地修复,是将沉水植物直接放在河道里,容易因水位变化,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为了进一步加强沉水植物在水位变化河道中的适应能力,需要在浮床的结构上有所突破。生物浮床技术作为有效的、经济的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技术之一,目前已成为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热点。现阶段,生物浮床的技术主体为植物。不同植物去除氮磷的能力已有所研究。水生植物可以分为三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其中沉水植物对水位有一定的要求,水位过高,会导致光照强度不足,沉水植物无法很好的生存,最终导致对河道的净化效果不理想。同时还有沉水植物繁衍太过分散,不易于打捞,激发沉水植物不断繁衍。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5088008U公开了一种可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的生态浮床,该生态浮床上设置上下两个层次的塑料浮板,上层塑料浮板浮在水面上,上层塑料浮板的中间设置有种植孔,挺水植物种植于该种植孔中,根系伸入水面以下,下层塑料浮板加入一定量的营养基质,营养基质上方设置沉水植物种植孔,浸入水体,种植沉水植物。但是这种结构,其种植数量少,净水效果差,而且会遮挡光照,不利于下方的沉水植物的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以解决现有的生态浮床中的沉水植物的光照不足或者传统的修复方法容易因水位变化,导致沉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包括至少一个浮床单元,所述浮床单元漂浮在水体上,所述浮床单元包括六面体形状的框架,上层的框架上放置挺水植物;框架的下层设置有一网,所述网上放置沉水植物。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框架由若干根中空的PVC管组合而成。进一步的,框架的八个角上均设置有三角接头,分别通过三角接头连接相邻的PVC管。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沉水植物选自马来眼菜草、轮叶黑藻、狐尾藻和金鱼藻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挺水植物选自美人蕉、香蒲、黄菖蒲、芦苇、芦竹和再力花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沉水植物的栽种密度为4-10株/平方米。根据本专利技术,上层的每根PVC管上放置挺水植物,挺水植物的栽种面积为3-5株/米。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组合式生态浮床包括四个浮床单元,河道的治理方向上依次放置第一浮床单元、第二浮床单元、第三浮床单元和第四浮床单元,第一浮床单元上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别为芦苇和马来眼菜草,第二浮床单元上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别为芦竹和轮叶黑藻,第三浮床单元上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别为再力花和狐尾藻,第四浮床单元上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别为香蒲和金鱼藻。该生态浮床能够在水中多个串联,充分发挥植物在不同氮磷浓度下,吸收效率达到最好。同时使用多种水生植物,从而达到美观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其有益效果是:1、该生态浮床能够提升沉水植物所处的水位,结构简单。2、水体中的氮磷去除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水体透明度,平衡pH值,还具有美化环境、节约成本等优点。3、该生态浮床能够在水中多个串联,充分发挥植物在不同氮磷浓度下,吸收效率达到最好。4、同时使用多种水生植物,从而达到美观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5、在放置于河道中后,由于沉水植物均生长于网中,打捞较为方便。当网内的沉水植物生物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定期处理网内沉水植物,不断激发沉水植物的繁衍能力,吸收河道中更多的氮磷。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式生态浮床的浮床单元的主视图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式生态浮床的浮床单元的俯视图示意图。图3为组合式生态浮床的一个实施例的河道放置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式生态浮床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包括至少一个浮床单元11,所述浮床单元11漂浮在水体上,所述浮床单元11包括六面体形状的框架111,在框架111的下层设置一网112,在网112上放置沉水植物2,在上层框架111上放置挺水植物3。上层框架在水面上,挺水植物的根系伸入至水中。所述框架111为中空的PVC管,在所述框架111的八个角上设置连接PVC管的三角接头113。所述网112的网眼优选为0.5-2mm,防止水产养殖物进入浮床单元11。挺水植物的放置过程:在上层框架的PVC管上绑上带有通孔的泡沫,然后将挺水植物的根系插入通孔,并使根系伸入水中即可。沉水植物的放置过程:在下层的网上放置沉水植物即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沉水植物2选自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狐尾藻、金鱼藻中的一种或多种。下层的沉水植物的栽种密度优选为4-10株/平方米。所述挺水植物3选自美人蕉、香蒲、黄菖蒲、芦苇、芦竹、再力花中的一种或多种。上层的每根PVC管上放置3-5株/米的挺水植物3。根据不同的挺水植物2和沉水植物3对氮磷浓度适应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不同,在河道使用过程中可以使用多个浮床单元11,放置多种植物。例如整个组合式生态浮床的宽度约占河道的三分之一宽。每个浮床单元11之间用铁丝、绳索等连接固定,左右两侧的浮床单元11用绳索固定到岸边。如图3所示,四个浮床单元11中放置不同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进行搭配。从左到右分别是:芦苇+马来眼菜草、芦竹+轮叶黑藻、再力花+狐尾藻、香蒲+金鱼藻。芦苇和芦竹能够较好的适应高氮磷的环境,吸收效果较好,放置在河流方向的前方,充分降低水中氮磷的浓度;而再力花和香蒲的适应能力较差,但在低浓度吸收氮磷的效果不错,且景观效果良好,所以可以放置在河流方向的后方处理浓度降低后的氮磷,从而使得水生植物能够充分适应和吸收水中的氮磷。本实施例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其每根PVC管的长度不小于0.5m,以便于打捞沉水植物。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式生态浮床,该生态浮床能够提升沉水植物所处的水位,结构简单,水体中的氮磷去除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水体透明度,平衡pH值,还具有美化环境、节约成本等优点;并且该浮床能够在水中多个串联,充分发挥植物在不同氮磷浓度下,吸收效率达到最好;同时使用多种水生植物,从而达到美观的效果。在放置于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浮床单元,所述浮床单元漂浮在水体上,所述浮床单元包括六面体形状的框架,上层的框架上放置挺水植物;框架的下层设置有一网,所述网上放置沉水植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浮床单元,所述浮床单元漂浮在水体上,所述浮床单元包括六面体形状的框架,上层的框架上放置挺水植物;框架的下层设置有一网,所述网上放置沉水植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若干根中空的塑料管组合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框架的八个角上均设置有三角接头,分别通过三角接头连接相邻的塑料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管为PVC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选自马来眼菜草、轮叶黑藻、狐尾藻和金鱼藻中的一种或多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田品宋坤达良俊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