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1119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18:19
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具有:滑动支承主体,其介于下部构造体与配置于下部构造体的上方的上部构造体之间,固定于上部构造体和下部构造体中的一者;第1滑动构件,其设于滑动支承主体,具有相对于上部构造体和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滑动的滑动面;以及保持构件,其介于滑动支承主体与第1滑动构件之间,保持第1滑动构件,并且设有有底凹部,该有底凹部容许第1滑动构件向远离上部构造体和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的方向变形。

Isolation sliding suppor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隔震滑动支承装置
本公开涉及一种隔震滑动支承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4-14413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滑动隔震装置所使用的滑动构件中,在形成为多孔质构造的基体的滑动面局部地浸渍润滑剂,调整在滑动面整体中润滑剂浸渍部分所占据的面积比率,从而控制滑动面的摩擦系数。另外,在日本特开2002-98189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滑动于平滑板之上的滑动材料的下表面形成凹部,利用至少混合多孔质二氧化硅和润滑剂而成的树脂组合物成形平滑板和滑动材料中的至少一者。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例中,局部地浸渍有润滑剂的滑动面位于下部构造侧,另外在润滑剂浸渍部分的润滑剂的容量是固定的。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以往例中,在滑动材料自身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为了设置该凹部,需要使用专用的模具,或者对树脂进行孔加工。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长期维持第1滑动构件的低摩擦性,并且提高形成于第1滑动构件且能够积存润滑剂的凹陷的深度、形状的自由度。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公开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具有:滑动支承主体,其介于下部构造体与配置于所述下部构造体的上方的上部构造体之间,固定于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一者;第1滑动构件,其设于所述滑动支承主体,具有相对于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滑动的滑动面;以及保持构件,其介于所述滑动支承主体与所述第1滑动构件之间,保持所述第1滑动构件,并且设有有底凹部,该有底凹部容许所述第1滑动构件向远离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的方向变形。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公开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能够长期维持第1滑动构件的低摩擦性,并且提高形成于第1滑动构件且能够积存润滑剂的凹陷的深度、形状的自由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3的(A)是表示保持构件的有底凹部的形状的主视图。图3的(B)是表示彼此深度相等的有底凹部的形状的沿着图3的(A)的3B-3B方向观察而得到的放大剖视图。图3的(C)是表示彼此深度不同的有底凹部的形状的相当于沿着图3的(A)的3B-3B方向观察而得到的放大剖视图。图4的(A)是表示随着靠近保持构件的第1滑动构件侧的表面而有底凹部的宽度扩宽的例子的放大剖视图。图4的(B)是表示在图4的(A)中将有底凹部的第1滑动构件侧的角部设为圆角面的例子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表示试验例1的摩擦的重复次数与摩擦系数的变化量的关系的线图。图6的(A)是在变形例1的保持构件中表示有底凹部和槽的形状的主视图。图6的(B)是表示有底凹部和槽的深度相等的例子的沿着图6的(A)的6B-6B方向观察而得到的放大剖视图。图6的(C)是表示槽的深度比有底凹部的深度浅的例子的相当于沿着图6的(A)的6B-6B方向观察而得到的放大剖视图。图7的(A)是在变形例2的保持构件中表示有底凹部的形状的主视图。图7的(B)是沿着图7的(A)的7B-7B方向观察而得到的剖视图。图8是在变形例3的保持构件中表示有底凹部的形状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隔震滑动支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隔震滑动支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隔震滑动支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12是图11、图13的A部的放大图。图13是表示隔震滑动支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14是图13的B部的放大图。图15是表示第1滑动构件的凹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第1滑动构件的凹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第1滑动构件的凹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8是表示第1滑动构件的凹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9是表示第1滑动构件的凹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的剖视图。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10具有滑动支承主体12、第1滑动构件14以及保持构件16。滑动支承主体12介于下部构造体18与配置于下部构造体18的上方的上部构造体20之间,固定于上部构造体20和下部构造体18中的一者,例如上部构造体20。上部构造体20是建筑物、罐体、贮水槽等被支承体。下部构造体18例如是由混凝土等形成的基础部分,设置于地基(未图示)。滑动支承主体12构成为,在层叠体22的上端固定安装上安装板26,在下端固定安装连结板28。层叠体22通过将多张圆板状的金属板30和多张圆板状的橡胶34沿着其厚度方向交替地层叠而构成为圆柱状,该层叠体22配置于上安装板26的中央。金属板30例如是钢板。金属板30和橡胶34通过硫化粘接而牢固地一体化。由此,对于铅垂方向(箭头V方向)的载荷,能够具有预定的刚度,对于水平方向(箭头H方向)的载荷,能够发挥弹簧功能且确保预定的变形量。上安装板26和连结板28分别由厚壁的圆板状的钢板形成。上安装板26的外径比滑动支承主体12的外径大,该上安装板26例如螺栓紧固于上部构造体20(未图示)。连结板28的外径设定为与金属板30的外径相等,包覆橡胶36呈圆筒状配置于层叠体22和连结板28的外周。利用该包覆橡胶36覆盖金属板30的外缘,因此金属板30和连结板28不向外部暴露,防止其劣化。在图1中,滑动支承主体12承受来自上部构造体20的载荷,橡胶34稍微压缩变形,与无载荷状态相比铅垂方向的长度变短。在该状态下,当上部构造体20相对于下部构造体18沿着水平方向相对移动时,该相对移动的振动能量通过滑动支承主体12的剪切变形而被部分吸收。第1滑动构件14设于滑动支承主体12,并且是具有相对于上部构造体20和下部构造体18中的另一者滑动的滑动面14A的低摩擦构件。第1滑动构件14的材质是例如以四氟乙烯树脂为主要成分的低摩擦性树脂。第1滑动构件14隔着保持构件16设于滑动支承主体12的例如下端侧。第1滑动构件14的材质是例如以下的(1)~(5)中的任一者。这些材质是能够同时改善第1滑动构件14的摩擦系数的降低和机械强度的混合材质。(1)含有芳香族聚酯或聚酰亚胺的四氟乙烯树脂组合物。(2)含有5~30wt%的芳香族聚酯的四氟乙烯树脂组合物。(3)含有5~30wt%的聚酰亚胺的四氟乙烯树脂组合物。(4)在上述1)~3)中的任一者中,还含有碳纤维、石墨、玻璃纤维、二硫化钼、钛酸钾、青铜中的1种以上的材质。(5)在上述1)~3)中的任一者中,还含有大于0且为5~20wt%以下的碳纤维、石墨、玻璃纤维、二硫化钼、钛酸钾、青铜中的1种以上的材质。此外,在上述(4)、(5)中,从摩擦特性的观点来看,石墨、二硫化钼比其他材料优选。表面压力为20MPa时的第1滑动构件14的摩擦系数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n该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具有:/n滑动支承主体,其介于下部构造体与配置于所述下部构造体的上方的上部构造体之间,固定于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一者;/n第1滑动构件,其设于所述滑动支承主体,具有相对于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滑动的滑动面;以及/n保持构件,其介于所述滑动支承主体与所述第1滑动构件之间,保持所述第1滑动构件,并且设有有底凹部,该有底凹部容许所述第1滑动构件向远离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的方向变形。/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04 JP 2017-131250;20180131 JP 2018-0145011.一种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该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具有:
滑动支承主体,其介于下部构造体与配置于所述下部构造体的上方的上部构造体之间,固定于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一者;
第1滑动构件,其设于所述滑动支承主体,具有相对于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滑动的滑动面;以及
保持构件,其介于所述滑动支承主体与所述第1滑动构件之间,保持所述第1滑动构件,并且设有有底凹部,该有底凹部容许所述第1滑动构件向远离所述上部构造体和所述下部构造体中的另一者的方向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有底凹部的深度比所述第1滑动构件的厚度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有底凹部的深度比所述有底凹部的宽度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有底凹部的宽度随着靠近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第1滑动构件侧的表面而扩宽。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有底凹部形成有多处,并且多个所述有底凹部的至少局部的深度彼此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有底凹部形成有多处,并且所述有底凹部的至少局部具有使彼此连通的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连通的槽的深度比所述有底凹部的深度浅。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有底凹部配置为,所述保持构件的外侧的所述有底凹部比所述保持构件的内侧的所述有底凹部密集。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构件在中心部具有所述有底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有底凹部分别设于与所述第1滑动构件的外缘部相对应的部位和与比所述外缘部靠内侧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有底凹部中,最外侧的所述有底凹部的深度最浅,或者宽度最窄。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隔震滑动支承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滑动构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佑马神田智之中村昌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