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结系统和建筑物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1094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或者成本的降低或者便利性的提高的连结系统和建筑物。连结系统(10)具有移动体(22)和建筑物(20)。建筑物(20)具有地板(80)和墙壁(82),其中,所述地板(80)与移动体(22)的地板面连结;所述墙壁(82)在移动体(22)的地板面与地板(80)连结时,与打开状态的移动体(22)的第1开闭体(166)一体化。

Connecting systems and build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结系统和建筑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结移动体和建筑物的连结系统和建筑物。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271500号(以下称为“JP2001-271500A”。)中,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在乘坐轮椅的状态下乘车/下车的住宅([0004]、摘要)。为了实现该目的,在JP2001-271500A(摘要)中,使住宅1的地板4A是不存在残疾人5和老人在室内移动时的障碍物即台阶的平坦的地板。在住宅1的外墙面6设置有开口7,与汽车20的地板22的高度水平一致地设置连接于开口7的地板4A。据此,在室内的地板4A与汽车20的地板22的分界部分不产生台阶,没有台阶的平坦的地板、所谓的无障碍地板(barrier-freefloor)不仅在室内连续,还连续到汽车20。因此,能够在不借助他人的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在乘坐轮椅5A的状态下乘坐汽车20/从汽车20下车,在住宅1形成在不会对乘坐轮椅5A的状态下的移动产生障碍的完全无障碍地板。因此,能够易于在乘坐轮椅5A的状态下乘坐汽车20/从汽车20下车。另外,在JP2001-271500A(图3、[0013])中,在乘坐轮椅5A的状态下乘坐汽车20/从汽车20下车时,使汽车20的后车门23经由铰链23A完全地转动。然后,通过在该状态下使转动轴23B沿轨道部件25A滑动,将后车门23配置在侧壁部分25的外侧。据此,试图实现当残疾人5在乘坐轮椅5A的状态下从起居室4乘坐汽车20/从汽车20下车时后车门23不会成为障碍物。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上所述,在JP2001-271500A中,当在乘坐轮椅5A的状态下乘坐汽车20/从汽车20下车时,将汽车20的后车门23配置在侧壁部分25的外侧(图3、[0013])。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使后车门23位移的结构复杂化,有导致操作性降低或者成本增加的担忧。另外,假设在汽车20的侧部设置有滑动门的情况下,在将后车门23配置在侧壁部分25的外侧期间,无法打开滑动门,便利性下降。上述那样的技术问题在包括汽车以外的交通工具或者移动体和建筑物的连结系统、或者该连结系统中包含的建筑物中也可能出现。本专利技术是考虑上述那样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或者成本的降低或者便利性的提高的连结系统和建筑物。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连结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移动体和建筑物,其中,所述建筑物具有地板和墙壁,其中,所述地板与所述移动体的地板面连结;所述墙壁在所述移动体的所述地板面与所述地板连结时,与打开状态的所述移动体的第1开闭体一体化。根据本专利技术,当移动体的地板面与建筑物的地板连结时,使打开状态的移动体的第1开闭体与墙壁一体化。据此,与如JP2001-271500A那样将后车门(第1开闭体)配置在汽车(移动体)的侧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第1开闭体的位移机构,由此实现操作性的提高或者成本降低。另外,在移动体是具有滑动门的车辆的情况下,当在车辆与建筑物之间进行乘车/下车时,在滑动门也能够进行乘车/下车,便利性提高。也可以为:所述建筑物在所述建筑物的所述墙壁上具有收容部,在所述建筑物与所述移动体连结时使所述第1开闭体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该收容部收容所述第1开闭体的至少一部分。据此,当在移动体与建筑物之间进行乘降时,能够将第1开闭体配置在特定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操作性。也可以为:所述第1开闭体是设置于所述移动体的端部的开口部的门。另外,也可以为:所述门沿水平方向开闭。据此,即使在建筑物的顶棚高度限制大的情况下,通过沿水平方向打开门,也能够在移动体与建筑物之间进行乘降。或者,也可以为:所述门沿上下方向开闭。据此,即使在建筑物的侧壁的位置限制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沿上下方向打开门而在移动体与建筑物之间乘降。也可以为:所述门在舱内侧的表面上具有挂钩或者照明器具。据此,至少在打开门时,能够使用挂钩或者照明器具。也可以为:所述移动体具有乘员能就座的座椅。另外,也可以为:所述座椅的座椅靠背能够以与所述移动体的地板面共面的状态收纳在地板下。据此,当移动体与建筑物连结时,能够有效使用移动体的地板面。也可以为:所述建筑物在与玄关邻接的位置具有连结时供所述移动体停止的停止空间。据此,能够使经由玄关出入建筑物的场所和经由移动体出入建筑物的场所接近。因此,与两个场所远离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建筑物的布局。也可以为:在所述移动体停止在所述停止空间的状态下,使设置于所述移动体的侧面的第2开闭体为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的打开状态时,形成于所述初始位置的开口部和所述玄关相连通。据此,通过使第2开闭体为打开状态而从移动体下来的乘员能够立即到达玄关。也可以为:所述建筑物具有:在所述移动体停止在所述停止空间中的状态下使所述第2开闭体为打开状态时,位于所述玄关与所述第2开闭体之间的墙面或者格栅。据此,能够将打开状态的第2开闭体收容在墙面或者格栅与移动体之间。也可以为:与连结前的驾驶模式无关,所述移动体通过由所述移动体识别周围的环境而自主移动的自动驾驶模式进行连结。据此,能够将移动体简易地连结于建筑物。也可以为:所述周围的环境的识别包括在所述移动体与所述建筑物之间进行的通信。据此,能够提高移动体相对于构造物的定位精度。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建筑物的特征在于,具有地板和墙壁,其中,所述地板与移动体的地板面连结;所述墙壁在所述移动体的所述地板面与所述地板连结时,与打开状态的所述移动体的第1开闭体一体化。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或者成本降低或者便利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车辆连结于房子时的第1状态的立体图。图3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连结于所述房子时的第2状态的俯视图,图3B是与图3A对应的侧视图。图4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连结于所述房子时的第3状态的俯视图,图4B是与图4A对应的侧视图。图5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连结于所述房子时的第4状态的俯视图,图5B是与图5A对应的侧视图。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连结控制的流程图。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辅助控制的流程图。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连结系统中包含的房子与车辆的连结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连结系统中包含的房子与车辆的连结状态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A.第1实施方式<A-1.结构>[A-1-1.概要]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系统10的概略结构图。连结系统10具有房子20和车辆22。车辆22能够连结于房子20(细节参照图2~图7在后面进行叙述。)。另外,车辆22的尾门(tailgate)166作为房子20的侧壁82的一部分使用(细节参照图5A、图5B等在后面进行叙述。)。[A-1-2.房子20](A-1-2-1.房子20的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结系统(10),其特征在于,/n包括移动体(22)和建筑物(20),其中,/n所述建筑物(20)具有地板(80)和墙壁(82、84),其中,所述地板(80)与所述移动体(22)的地板面连结;所述墙壁(82、84)在所述移动体(22)的所述地板面与所述地板(80)连结时,与打开状态的所述移动体(22)的第1开闭体一体化。/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连结系统(10),其特征在于,
包括移动体(22)和建筑物(20),其中,
所述建筑物(20)具有地板(80)和墙壁(82、84),其中,所述地板(80)与所述移动体(22)的地板面连结;所述墙壁(82、84)在所述移动体(22)的所述地板面与所述地板(80)连结时,与打开状态的所述移动体(22)的第1开闭体一体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建筑物(20)在所述建筑物(20)的所述墙壁(82、84)上具有收容部(90、90a),在所述建筑物(20)与所述移动体(22)连结时使所述第1开闭体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该收容部(90、90a)收容所述第1开闭体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闭体是设置于所述移动体(22)的端部的开口部(178)的门(166、166a),
所述门(166、166a)沿水平方向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闭体是设置于所述移动体(22)的端部的开口部(178)的门(166b),
所述门(166b)沿上下方向开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结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166a、166b)在舱内侧的表面上具有挂钩(300)或者照明器具(33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体(22)具有乘员能就座的座椅(162、164),
所述座椅(162、164)的座椅靠背(172)能够以与所述移动体(22)的地板面共面的状态收纳在地板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系统(10),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丈久石川厚太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