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用导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08540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提高了前端侧的操作性的等离子体用导丝(10)。导丝(10)具有芯轴(22)。在芯轴(22)的前端接合有片材(26)。在芯轴(22)的周围具有接合于片材(26)及芯轴(22)的线圈(24)。在线圈(24)的周围具有第一绝缘树脂管(31)。该管(31)到达线圈(24)的后方的区域(X)。第一绝缘树脂管(31)的后端接合于比其硬的第二绝缘树脂管(32)。后方的区域(X)位于线圈(24)与较硬的管(32)之间,弯曲刚性较小。因此,在朝向前端压入导丝(10)时,该区域(X)挠曲,损害操作性。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在该区域(X)设置第三绝缘树脂管(33),解决了该问题。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中,在片材(26)与其它电极之间流通高频电流,产生等离子体。利用等离子体来破坏血管的堵塞部。

Guide wire for plasm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等离子体用导丝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等离子体用导丝。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公知一种等离子体用导丝。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等离子体用导丝100,如图6所示,该等离子体用导丝100具备导丝主体120、和覆盖该导丝主体120的绝缘树脂管130。导丝主体120是在芯轴122的前端侧的区域的外周卷绕线圈124并在芯轴122的前端和线圈124的前端接合有片材126的部件。线圈124的后端利用线圈-芯轴接合部125而接合于芯轴122。绝缘树脂管130由第一绝缘树脂管131和第二绝缘树脂管132构成。第一绝缘树脂管131设于线圈124的外周,并从片材126延伸至线圈-芯轴接合部125的后方。第二绝缘树脂管132设于芯轴122的外周,接合于第一绝缘树脂管131的后端,并从第一绝缘树脂管131的后端延伸至芯轴122的后方。在这样的等离子体用导丝100中,在芯轴122的后端连接高频发生器,在片材126的前端与对置于该前端的其它部件的电极之间产生等离子体。由此,能够利用等离子体来使血管的堵塞部贯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r>专利文献1:国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等离子体用导丝,其特征在于,具备:/n芯轴;/n线圈,其卷绕于上述芯轴的前端侧的区域的外周;/n片材,其接合于上述芯轴的前端和上述线圈的前端;/n线圈-芯轴接合部,其接合上述线圈的后端与上述芯轴;/n第一绝缘树脂管,其设于上述线圈的外周,并从上述片材延伸至上述线圈-芯轴接合部的后方;/n第二绝缘树脂管,其设于上述芯轴的外周,接合于上述第一绝缘树脂管的后端,从上述第一绝缘树脂管的后端延伸至上述芯轴的后方,并且比上述第一绝缘树脂管硬;以及/n第三绝缘树脂管,其设于上述第一绝缘树脂管的内周的比面向上述线圈的后端的位置靠后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等离子体用导丝,其特征在于,具备:
芯轴;
线圈,其卷绕于上述芯轴的前端侧的区域的外周;
片材,其接合于上述芯轴的前端和上述线圈的前端;
线圈-芯轴接合部,其接合上述线圈的后端与上述芯轴;
第一绝缘树脂管,其设于上述线圈的外周,并从上述片材延伸至上述线圈-芯轴接合部的后方;
第二绝缘树脂管,其设于上述芯轴的外周,接合于上述第一绝缘树脂管的后端,从上述第一绝缘树脂管的后端延伸至上述芯轴的后方,并且比上述第一绝缘树脂管硬;以及
第三绝缘树脂管,其设于上述第一绝缘树脂管的内周的比面向上述线圈的后端的位置靠后方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用导丝,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绝缘树脂管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池忠裕
申请(专利权)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