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板集放结构、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及停取车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9543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板集放结构、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及停取车方法,车板集放结构包括多个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每个集放机构均包括阻挡块、连接于阻挡块的转轮以及固定连接于阻挡块的支座;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均能够用于支撑载车板,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分别用于支撑载车板的前侧和后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便于被动式运动的载车板的运动。

A structure for collecting and placing car panels, a three-dimensional parking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parking and taking ca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板集放结构、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及停取车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立体停车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车板集放结构、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及停取车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主要有梳齿式停车设备和旋转钩车板式停车设备,梳齿式停车设备对设备层高要求较高,且横移部分成本较高,安装复杂;旋转钩车板式停车设备结构复杂。随着各种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普及,在使用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以下不足,主要体现在,受限制于机械结构的设计和组装问题,每一层的层高要求较大,按照市面上的各种私家车、公务车的标准,普遍需要比车高高出10%以上的冗余空间,而垂直式停车设备要发挥其独特的节约占地面积的优势,至少需要提供10层以上的停车空间,这导致冗余空间的累积效应十分显著;其次,现有的立体车库设计,高层框架钢结构立体车库作为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结构,工程造价要求选用合适的型材达到最经济性设计。立体车库采用最轻化设计的钢结构型式,可有效节约建造成本,但其结构受力必然将发生变化,在对立体车库进行优化时必须要保证其受力在许用值范围内。而这种建造形式就意味着其内在的其他机械构件在建造的时候也要一并考虑,减少整个系统的复杂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车板集放结构、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及停取车方法,其能够便于被动式运动的载车板的运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板集放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垂直式立体停车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立体停车装置的停车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立体停车装置的取车方法。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下述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板集放结构,包括多个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每个集放机构均包括阻挡块、连接于阻挡块的转轮以及固定连接于阻挡块的支座;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均能够用于支撑载车板,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分别用于支撑载车板的前侧和后侧。进一步,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包括第一集放机构和第二集放机构,第一集放机构支撑载车板的前侧,第二集放机构支撑载车板的右侧,载车板的前侧对应于汽车前轮的位置,载车板的后侧对应于汽车后轮的位置。进一步,所述阻挡块在底面连接钢板,钢板与阻挡块的底面保持平行;钢板上固定连接转轮座,转轮座可旋转地连接转轮;钢板在其延伸的方向依次通过转轮座安装多个转轮,多个转轮座之间设有支座。进一步,钢板和阻挡块的长度一致,阻挡块呈竖向截面为矩形的长条状,钢板的宽度与阻挡块的宽度一致;支座和转轮的高度小于阻挡块的高度。进一步,阻挡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载车板的宽度。进一步,转轮在转轮座上的安装方向为转轮的轴向垂直于载车板进入的方向。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垂直式立体停车装置,包括支架、轿厢、载车板和所述的车板集放机构,支架安装于地面之上,升降机构连接于支架,轿厢连接于升降机构,载车板由车板集放机构托举或者由轿厢托举,载车板可以通过轿厢的运动转移至支架上的车板集放机构;其中,所述车板集放机构的阻挡块固定安装于钢构架。进一步,所述载车板的底面的周侧设有用于与所述推动杆嵌合的π形件,载车板的π形件能够与车板集放机构的转轮和支座配合,实现载车板的横移动作。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立体停车装置的停车方法,使用所述的垂直式立体停车装置,将车停放于轿厢之上的载车板,到达某一停车层时,轿厢停止升降,轿厢中的链条运动,此时固定于链条上的推动杆随之转动,转动过程中推动杆能够与所述载车板的π形件配合,而载车板的π形件能够与车板集放机构的转轮和支座配合,实现载车板的横移动作;车完全进入载车板之后,逆向运转轿厢的链条,轿厢远离载车板。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立体停车装置的取车方法,使用所述的垂直式立体停车装置,将轿厢上方的空的载车板放置到空位上,再升降到取车层通过横移动作将载车板以及载车板上的车取出;当停车设备需要连续取车时,轿厢完成一次取车后,提升至车板集放机构处,存放空车板至车板集放机构,之后轿厢在提升至取车位置取下一辆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使用车板集放结构来实现载车板的存放,车板集放结构中的滚轮能够便于载车板的运动,便于载车板的滑动,车板集放机构中的阻挡块能够引导载车板的运动,本专利技术为载车板的运动提供了便利,方便载车板被动式运动的实施。2)相较于传动的立体车库,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方案取消了让载车板本自身运动的方式,采用轿厢作为间接的存取车中间结构,避免了庞大的载车板运动所带来的机械结构问题,延长了立体车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立体车库的安全性能;在解决了载车板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车板集放结构来方便载车板的运动,有利于提高载车板的使用寿命。3)本专利技术中,同时使用转轮和支座。同时为载车板提供转动力和支撑力,便于载车板运动的同时还能保证载车板的稳定性。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实施例1正视图,图2为实施例1侧视图,图3为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4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4正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架,2、轿厢,3、载车板,4、车板集放机构,11、阻挡块,12、钢板,13、滚轮,14、滚轮座,15、支座。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正如
技术介绍
所述,针对现有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车板集放结构、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及停取车方法,其能够便于被动式运动的载车板3的运动,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板式垂直升降停车设备车板集放结构,包括多个成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板集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每个集放机构均包括阻挡块、连接于阻挡块的转轮以及固定连接于阻挡块的支座;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均能够用于支撑载车板,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分别用于支撑载车板的前侧和后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板集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每个集放机构均包括阻挡块、连接于阻挡块的转轮以及固定连接于阻挡块的支座;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均能够用于支撑载车板,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分别用于支撑载车板的前侧和后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板集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成对设置的集放机构包括第一集放机构和第二集放机构,第一集放机构支撑载车板的前侧,第二集放机构支撑载车板的右侧,载车板的前侧对应于汽车前轮的位置,载车板的后侧对应于汽车后轮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板集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块在底面连接钢板,钢板与阻挡块的底面保持平行;钢板上固定连接转轮座,转轮座可旋转地连接转轮;钢板在其延伸的方向依次通过转轮座安装多个转轮,多个转轮座之间设有支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板集放结构,其特征在于,钢板和阻挡块的长度一致,阻挡块呈竖向截面为矩形的长条状,钢板的宽度与阻挡块的宽度一致;支座和转轮的高度小于阻挡块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板集放结构,其特征在于,阻挡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载车板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板集放结构,其特征在于,转轮在转轮座上的安装方向为转轮的轴向垂直于载车板进入的方向。


7.一种垂直式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仁杰孙会忠王振磊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茂源停车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