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现浇骨架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9518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现浇骨架的施工方法,步骤为,制作墙板预制单元,墙板预制单元为钢筋混凝土板,仅在其两侧外露钢筋;制作楼板预制单元,该单元为钢筋混凝土板;布置底层墙板预制单元,相邻两墙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现浇区,侧部外露的钢筋伸至现浇区内;现浇区混凝土将预制墙板连接成整体;布置楼板预制单元,将楼板预制单元置于墙板预制单元上,相邻两楼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与现浇柱连通的现浇板带;将现浇缝板带及板面叠合层浇注混凝土,各个楼板预制单元与现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叠合楼板的现浇层与墙板的现浇柱连接成整体;在叠合楼板上现铺座浆,依次搭架其它各层。

Construction method of cast-in-place framework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ncre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现浇骨架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现浇骨架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墙体多为砖砌体墙体,现场劳动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同时粘土砖的制作占用农田、污染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预制装配式建筑具有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利用率高、能源消耗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本和质量可控等优点。装配式建筑是工厂预制、现场连接的建筑,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性能是影响装配式建筑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因而预制构件的连接问题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工程中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的连接方式是,竖向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水平方向钢筋通过现浇边缘构件连接成为整体。竖向钢筋的套筒灌浆连接对于厚度比较薄、钢筋直径比较细而钢筋数量比较多的钢筋混凝土墙板预制单元的施工是比较困难的,施工难度大、进度慢、耗材多,而且质量难于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同层之间只需水平连接且产品整体性好的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现浇骨架的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现浇骨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墙板预制单元,墙板预制单元为钢筋混凝土板,仅在其两侧有外露的钢筋;步骤二、制作楼板预制单元,该单元为钢筋混凝土板;步骤三、布置底层的墙板预制单元,各墙板预制单元并列布置,相邻两墙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现浇区,侧部外露的钢筋伸至现浇区内;步骤四、在墙板预制单元外露的钢筋外绑扎竖向钢筋及箍筋形成现浇骨架,支模、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柱;步骤五、布置楼板预制单元,将楼板预制单元置于墙板预制单元上,相邻两楼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与现浇柱区连通的现浇缝;步骤六、向现浇缝内及板面浇注混凝土,各个楼板预制单元与现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各墙板预制单元之间的现浇柱与叠合楼板的现浇部分连接成为现浇整体;步骤七、在叠合楼板上墙板对应位置现铺座浆,重复步骤三至六,依次搭设其它各层。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墙板预制单元包括混凝土主体和预埋筋;混凝土主体为长方体主体;预埋筋有两层、沿混凝土主体厚度方向前后布置,每层预埋筋有多根、沿水平方向和竖向布置,其中水平方向钢筋外露。本专利技术先制作各预制单元;其次布置底层的墙板预制单元,墙板之间形成现浇区,侧部外露的钢筋和现浇区内的竖向钢筋、箍筋形成现浇柱的钢筋骨架,对该区域支模、浇筑混凝土;然后布置楼板预制单元,相邻两楼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与墙板现浇区连通的现浇缝;再向现浇缝内浇注混凝土,各个楼板预制单元与现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叠合楼板的现浇部分与各墙板预制单元之间的现浇区形成整体;最后在叠合楼板上现铺座浆,重复布置各预制单元依次搭设其它各层。本方法中各预制件制作方便,极大程度上简化了施工,提高装配化水平,节省投资,加快施工进度;墙板预制单元仅在一个方向有钢筋外伸,不仅便于转运和吊装,并且便于安装;楼板与墙体通过现浇柱和楼板的整浇层形成整体,整个现浇骨架只需要进行预制墙板水平方向连接,而省去了传统工艺中复杂的竖向连接,极大程度上的简化了工艺,并且制作完成后的现浇骨架受力可靠,整体性好,经计算能抵抗多层建筑水平方向地震及风载引起的水平剪力和倾覆弯矩。附图说明图1为本优选实施例中整体墙板的立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优选实施例中叠合楼板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楼板与墙板的装配示意图。图示序号:1—墙板预制单元,11—混凝土主体,12—预埋筋;2—楼板预制单元;3—箍筋;4—楼板现浇区;5—现浇柱;6—座浆。具体实施方式由于高层建筑水平荷载较大,对剪力墙抵抗水平荷载的要求较高,需要墙板的竖向钢筋套筒连接以抵抗水平荷载引起的弯矩。而对于七层及以下的多层建筑,水平荷载并不起控制作用,仅将预制墙板的水平钢筋通过边缘构件现浇连成整体,其受力是可靠的,因此本实施例可应用于七层及以下的多层建筑。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制作墙板预制单元1;如图1所示,墙板预制单元包括混凝土主体11和预埋筋12;混凝土主体11为长方体主体;预埋筋12有两层、沿混凝土主体厚度方向前后布置,每排预埋筋有多根、沿混凝土水平和竖向布置;采用双层双向配筋的方式,且仅侧边水平分布钢筋外伸。(2)制作楼板预制单元2;如图2所示,该单元为钢筋混凝土板。(3)如图3所示,布置底层的墙板预制单元,各墙板预制单元并列布置,相邻两墙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现浇区,预埋筋的两端外露钢筋伸至现浇区内。(4)将预埋筋外露部分与现浇区的竖向钢筋和箍筋形成钢筋骨架3,将该区支模、浇混凝土、养护。(5)如图3所示,布置楼板预制单元,将楼板预制单元置于墙板预制单元上,相邻两楼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与现浇柱区连通的现浇缝。(6)在楼板预制单元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楼板现浇层4,各个楼板预制单元与现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各墙板预制单元之间的现浇柱5用以传递水平荷载引起的倾覆弯矩和部分水平剪力,叠合楼板的现浇部分与墙板的现浇柱现浇为整体。(7)在养护好的叠合楼板上现铺座浆6,重复步骤(3)至(6),依次搭设其它各层;通过墙板与叠合楼板的座浆传递竖向荷载和部分水平剪力。相较于传统的施工方法而言,具有以下优点:1)预制墙板制作方便,且仅一个方向有钢筋外伸便于转运和吊装。2)预制墙板现场施工方便,只要侧边现浇现浇柱,不需要竖向钢筋的套筒连接,从而极大程度上的简化了施工,提高了装配化水平,节省投资,加快施工进度。在传统工艺中,竖向连接十分复杂,体现在竖向钢筋的套筒灌浆连接对于厚度比较薄、钢筋直径比较细而钢筋数量比较多的钢筋混凝土预制墙板的施工是比较困难的,施工难度大、进度慢、耗材多,而且质量难于保证。3)墙体在水平方向通过现浇柱与墙板预制单元形成装配整体式墙板,整体性好,能抵抗水平方向地震及风载引起的水平剪力和倾覆弯矩。4)楼板采用装配整体式叠合楼板,与墙体通过座浆结合、与现浇柱现浇形成整体,受力可靠,整体性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现浇骨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制作墙板预制单元,墙板预制单元为钢筋混凝土板,仅在其两侧有外露的钢筋;/n步骤二、制作楼板预制单元,该单元为钢筋混凝土板;/n步骤三、布置底层的墙板预制单元,各墙板预制单元并列布置,相邻两墙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现浇区,侧部外露的钢筋伸至现浇区内;/n步骤四、在墙板预制单元外露的钢筋外绑扎竖向钢筋及箍筋形成现浇骨架,支模、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柱;/n步骤五、布置楼板预制单元,将楼板预制单元置于墙板预制单元上,相邻两楼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与现浇柱区连通的现浇缝;/n步骤六、向现浇缝内及板面浇注混凝土,各个楼板预制单元与现浇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各墙板预制单元之间的现浇柱与叠合楼板的现浇部分连接成为现浇整体;/n步骤七、在叠合楼板上墙板对应位置现铺座浆,重复步骤三至六,依次搭设其它各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现浇骨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墙板预制单元,墙板预制单元为钢筋混凝土板,仅在其两侧有外露的钢筋;
步骤二、制作楼板预制单元,该单元为钢筋混凝土板;
步骤三、布置底层的墙板预制单元,各墙板预制单元并列布置,相邻两墙板预制单元之间留有现浇区,侧部外露的钢筋伸至现浇区内;
步骤四、在墙板预制单元外露的钢筋外绑扎竖向钢筋及箍筋形成现浇骨架,支模、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柱;
步骤五、布置楼板预制单元,将楼板预制单元置于墙板预制单元上,相邻两楼板预制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伯望刘芳高丹萍刘慧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美林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