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8339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罐,涉及车辆部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碳罐包括碳罐本体,碳罐本体为空心壳体,且包括利用竖向放置的第一隔板间隔出来的两个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且相互连通的腔室,每一腔室内均横向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以将该腔室间隔成为多个容纳空间,每一第二隔板均具有用于连通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上下两侧的两个容纳空间的气流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碳罐为双腔碳罐,而每一个腔室内又设置第二隔板将腔室分隔,在碳罐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进入到碳罐内部的油蒸汽不仅要经过腔体内的碳粉,还要穿过第二隔板的通孔,间接的增加了碳罐的长径比,在不改变碳罐的尺寸同时使油蒸汽的吸附路径变长,保证油蒸汽被充分的吸收,降低蒸汽的排放值。

Carbon canister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罐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碳罐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法规升级,供油系统要实现ORVR(车载加油蒸气回收),加油产生的蒸气由活性碳罐吸收。随着要求逐渐变严格,在传统的基础上要达到要求,需要将碳罐体积加大。而碳罐体积变大则会影响整车的安装体积。另外,为了保证加油顺畅性,通气阻力相对需要降低。传统碳罐处理:为满足新的排放要求,目前的碳罐采用BAX1500或BAX1100以及组合,容积相对以往提高约2倍。且现有的碳罐为两腔设计,中间用隔板分开,为保证油气吸附充分,碳罐吸附路径希望足够长,但过长吸附路径导致碳罐阻力加大,不利于加油,脱附时也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在不改变现有的碳罐体积的情况下增加安管的吸附路径,从而解决体积太大不利于安装分布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碳罐吸附效率不够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里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有该碳罐的车辆。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罐,包括碳罐本体,所述碳罐本体为空心壳体,且包括利用竖向放置的第一隔板间隔出来的两个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且相互连通的腔室,每一所述腔室内均横向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以将该腔室间隔成为多个容纳空间,每一所述第二隔板均具有用于连通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容纳空间的气流通道。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二隔板的内部均中空,以形成中空腔;每个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气流通道均包括形成在该第二隔板内部的所述中空腔以及分布在该第二隔板的上壁和下壁并与该第二隔板的中空腔相连通的多个通孔,以使得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容纳空间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中空腔相连通。可选地,每一所述第二隔板均为具有均匀厚度的实心板状;每一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气流通道均包括沿竖向贯穿该第二隔板的多个通孔,以使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容纳空间通过所述通孔相连通。可选地,所述碳罐本体被所述第一隔板间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的每个所述容纳空间内均填充有碳粉。可选地,所述壳体内的底部还设置有平行所述壳体底壁的海绵层和用于支撑所述海绵层的底板,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通过海绵层相互流通。可选地,所述底板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可选地,所述缓冲机构为多个弹簧。可选地,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腔室上方具有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上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通气口。可选地,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腔室上方具有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上设置有连接发动机的第二通气口和连接油箱的第三通气口。特别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面所述的碳罐。本专利技术中碳罐为双腔碳罐,而每一个腔室内又设置第二隔板将腔室分隔,在碳罐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进入到碳罐内部的油蒸汽不仅要经过腔体内的碳粉,还要穿过第二隔板的通孔,其相比没有隔板的碳罐来说,间接的增加了碳罐的长径比,在不改变碳罐的尺寸同时使油蒸汽的吸附路径变长,保证油蒸汽被充分的吸收,降低蒸汽的排放值。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隔板为具有气流通道,甚至内部具有空腔,在吸附和脱附时对于气流的阻力不会明显加大,且第二隔板有利于第二隔板附近碳氢脱附,脱附效率相对提高,增加碳粉利用率,同样减小蒸发排放。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的第二隔板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的第二隔板的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碳罐的第二隔板的立体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碳罐的第二隔板的剖视图;图7是现有的碳罐中未放入第二隔板时的吸附饱和区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在吸附时的吸附饱和区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在脱附时的脱附快速区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100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100的剖视图。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碳罐100可以包括碳罐本体10。该碳罐本体10为空心壳体,可以包括利用竖向放置的第一隔板20间隔出来的两个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且相互连通的腔室,每一腔室内均横向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30以将该腔室间隔成为多个容纳空间,每一第二隔板30均具有用于连通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30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容纳空间的气流通道。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100的第二隔板30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碳罐100的第二隔板30的剖视图。作为一个具体地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每一第二隔板30均为具有均匀厚度的实心板状,而通孔31则直接纵向贯穿该第二隔板30。每一所述第二隔板30的所述气流通道均包括沿竖向贯穿该第二隔板30的多个通孔31,以使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30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容纳空间通过所述通孔相连通。具体地,如图2所示,每一第二隔板30处具有并排设置的多个通孔31,每一通孔31均纵向贯穿整个第二隔板30,用于使同一腔室的不同容纳空间相互连通。通孔31为圆柱体形、立方体形、六棱柱形等形状,且优选为均匀的分布在第二隔板30处。第二隔板30可以为塑料网状结构。由于第二隔板30中间设置的是通孔31,因此在油蒸汽通过第二隔板30时不会加大阻力,第二隔板30的内部还能让脱附横截面加大,有利于腔体内壁附近碳氢脱附,脱附效率相对提高,增加碳粉40利用率,同样减小蒸发排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碳罐100的第二隔板30的立体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碳罐100的第二隔板30的剖视图。作为一个具体地实施例,每一第二隔板30的内部为中空,以形成中空腔32的腔体。每个第二隔板30的气流通道均包括形成在该第二隔板30内部的中空腔32以及分布在该第二隔板30的上壁和下壁并与该第二隔板30的中空腔32相连通的多个通孔31,以使得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30上下两侧的两个容纳空间通过该通孔31与中空腔32相连通。该多个通孔31为圆柱体形、立方体形、六棱柱形等形状,且均匀的分布在第二隔板30的上壁和下壁处。具体地,不管第二隔板30是具有中空腔32的空心结构还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实心板状,其均根据碳罐100的尺寸和需要进行设计。碳罐100的尺寸越大,其中放置的第二隔板30的数量越多。且最好将腔体分隔成为体积相同的容纳空间。本实施例中,均以每一腔室内设置一个第二隔板30为例。该第二隔板30设置在每一对应腔室的正中间位置。第二隔板30为具有气流通道,甚至内部具有空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罐,其特征在于,/n包括碳罐本体,所述碳罐本体为空心壳体,且包括利用竖向放置的第一隔板间隔出来的两个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且相互连通的腔室,每一所述腔室内均横向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以将该腔室间隔成为多个容纳空间,每一所述第二隔板均具有用于连通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容纳空间的气流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罐,其特征在于,
包括碳罐本体,所述碳罐本体为空心壳体,且包括利用竖向放置的第一隔板间隔出来的两个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且相互连通的腔室,每一所述腔室内均横向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以将该腔室间隔成为多个容纳空间,每一所述第二隔板均具有用于连通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容纳空间的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二隔板的内部均中空,以形成中空腔;
每个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气流通道均包括形成在该第二隔板内部的所述中空腔以及分布在该第二隔板的上壁和下壁并与该第二隔板的中空腔相连通的多个通孔,以使得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容纳空间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中空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第二隔板均为具有均匀厚度的实心板状;
每一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气流通道均包括沿竖向贯穿该第二隔板的多个通孔,以使相邻地处于该第二隔板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容纳空间通过所述通孔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庆胜汤小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