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382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包括第一导电层、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层,且依次层叠设置;两导电层选用ITO玻璃,电致变色层为三氧化钨层,电致变色层3与第二导电层4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封装的电致变色玻璃具有电解质层厚度可调,并且不存在漏液现象,封装效率高,电解液分布均匀等优点。

Electrochromic gla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玻璃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封装结构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电致变色玻璃。
技术介绍
近几年电致变色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无机电致变色玻璃,因为响应速度快,变色对比度高,循环寿命长正在迅速取代普通玻璃在玻璃外墙的应用。电致变色玻璃需要用到3V以内的直流电压源提供电压差,电源通过导电玻璃在电致变色层与电解质层两端产生电压差,电解质在压差的作用下阳离子向阴极运动,阴离子向阳极运动。若是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结合了阴离子后发生了氧化反应,产生变色效果。在加上反向电压后,阴离子脱离电致变色材料,玻璃呈现另一种状态。常规的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如图1,包括a(导电层),b(密封层),c(电解质层),d(电致变色层)和e(导电层),其中b与c在同一层,封装方法是采用硅胶在a和d之间形成夹层后将凝胶态电解质注射进夹层后再使用固化剂密封封装。很明显采用这种封装方法的电致变色玻璃形成电解质层厚度由硅胶厚度决定,而电解液很容易在封装过程中泄露出来。在制造过程中,注射进的电解液容易在夹层形成气泡而影响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电致变色玻璃封装技术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将电解质密封层合二为一的封装结构,该封装结构把电解质层与密封层合二为一形成另一种的电解质层。将原电解液与光固化树脂混合作为新的电解质成分,通过固化将电解液密封封装在电致变色层与导电层之间。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层、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层。进一步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采用ITO玻璃。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层为三氧化钨层。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层为NIO或Nb2O5层。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层与第二导电层紧密贴合。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玻璃的电解质层厚度为10-20μm。所述一种电致变色玻璃的封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高氯酸锂、PMMA粉末和碳酸乙烯酯(PC)混合后与光固化树脂搅拌混匀作为电解质,将第一导电层表面涂覆电解质,然后在其上面依次覆盖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层,经过紫外光引发固化制得电致变色玻璃。优选的,高氯酸锂、PMMA和PC的混合后与光固化树脂的质量比为5~20:1。优选的,高氯酸锂、碳酸乙烯酯和PMMA的质量比为5:20:1。优选的,光固化树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或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优选的,所述导电层可选用ITO玻璃,电致变色层为三氧化钨层,或NIO、Nb2O5制成的电致变色层,电致变色层与导电层紧密贴合。优选的,所述光固化树脂可以在320nm~350nm紫外光照射下5-20s固化。优选的,固化过程中通过机械按压两导电层决定电解质层厚度。如使用游标卡尺固定后按压导电层得到对应厚度的电解质层。电解质层与密封层合二为一的结构使电解质密封在固化后的树脂中不存在漏液问题,厚度也可人工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电解质层与密封层合二为一形成新的电解质层,不使用硅胶密封层,避免了注射电解液的步骤,成功解决密封过程中气泡问题。(2)本技术通过电解质层与密封层合二为一形成新的电解质层,不使用硅胶密封层,本技术中的电解质固化后形成固态电解质层成功解决封装后电解液漏液问题。(3)本技术电解质层厚底可采用机械手段在紫外光照射固化过程中调整。相较于常规的通过改变硅胶层厚度,本技术所述封装方法中厚度调控更加简单方便。(4)电解质层厚度保持在10-20um不会其影响透过率。电致变色玻璃循环使用3-4次后,由于电荷积累导致所述电解质层对响应时间的影响消除。本技术中电致变色玻璃的响应时间为5s。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采用硅胶密封形成的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致变色玻璃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第一导电层1,电解质层2,电致变色层3,第二导电层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包括第一导电层1、电解质层2、电致变色层3和第二导电层4,且依次层叠设置(如图2所示);两导电层选用ITO玻璃,电致变色层为三氧化钨层,电致变色层3与第二导电层4紧密贴合。将5g高氯酸锂,1gPMMA,20gPC混合均匀后,取10g待用,再取2g聚氨酯丙烯酸酯,加入上述待用的10g中混合搅拌均匀后制成新的电解液。将ITO玻璃正面朝上置于工作台上,表面涂抹新的电解液后,覆盖上表面有电致变色材料的ITO玻璃,电致变色材料与电解液接触后稳定好两块玻璃,使用紫外灯照射10s,照射过程中使用游标卡尺按压两块玻璃使电解液层厚度为10μm,形成固化后的电解质层2,电解液存在于电解质层。本实施例制得的电致变色玻璃的透过率为90%。虽然本技术中固化后的电解质层是半透明的,但是本技术制备的电致变色玻璃中电解质层的厚度维持在10μm,所以并不影响变色玻璃的透过率。电致变色玻璃循环使用3-4次后,由于电荷积累导致所述电解质层对响应时间的影响消除。本实施例中的电致变色玻璃的响应时间为5s。实施例2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包括第一导电层1、电解质层2、电致变色层3和第二导电层4,且依次层叠设置(如图2所示);两导电层选用ITO玻璃,电致变色层为三氧化钨层,电致变色层3与第二导电层4紧密贴合。将5g高氯酸锂,1gPMMA,20gPC混合均匀后取出10g,在这10g中加入2g的光固化树脂-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混合搅拌均匀后制成新的电解液。将ITO玻璃正面朝上置于工作台上,表面涂抹新的电解液后,覆盖上表面有电致变色材料的ITO玻璃,电致变色材料与电解液接触后稳定好两块玻璃,使用紫外灯照射5s,照射过程中使用游标卡尺按压两块玻璃使电解液层厚度为10μm,形成固化后的电解质层2,电解液存在于电解质层。本实施例制得的电致变色玻璃的透过率为95%。虽然本技术中固化后的电解质层是半透明的,但是本技术制备的电致变色玻璃中电解质层的厚度维持在10μm,所以并不影响变色玻璃的透过率。且电致变色玻璃循环使用3-4次后,由于电荷积累导致所述电解质层对响应时间的影响消除。本实施例中的电致变色玻璃的响应时间为5s。实施例3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包括第一导电层1、电解质层2、电致变色层3和第二导电层4,且依次层叠设置(如图2所示);两导电层选用ITO玻璃,电致变色层3为三氧化钨层,电致变色层3与第二导电层4紧密贴合。将5g高氯酸锂,1gPMMA,20gPC混合均匀后,再取2g的光固化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与10g的高氯酸锂、PMMA和PC混匀后形成的凝胶混合搅拌均匀后制成新的电解液。将ITO玻璃正面朝上置于工作台上,表面涂抹新的电解液后,覆盖上表面有电致变色材料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层、新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新电解质层为现有电解质层与密封层合二为一形成新的电解质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层、新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新电解质层为现有电解质层与密封层合二为一形成新的电解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采用ITO玻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电致变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尚胜李牧云陈颖聪李庆昌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