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构件的成形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5087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6:32
向管构件中插入线圈单元。使电磁成形线圈部配置在管构件的成形位置。将线圈侧端子与高压电源线缆的端部的电源侧端子连接。从电源部向电磁成形线圈部通电并对管构件进行电磁成形。使线圈侧端子与电源侧端子分离,并从管构件中拔出线圈单元。由此,能够在管构件的搬运时形成与高压电源线缆分离的状态。

Forming method of tube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管构件的成形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构件的成形方法。
技术介绍
汽车的构造部件从成本或焊接等施工性的观点而大量使用钢构件。考虑近年来的燃料效率提高的需求,进行以轻量构件置换由钢构件构成的汽车构造部件的一部分,除了板构件以外,还对在框架构件上应用这样的轻量化构件进行研究。其中,框架构件、加强件由全长比直径长的长条的管构件形成,在外周面通过焊接安装托架等。但是,基于焊接的构件安装产生热应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对基于扩管的铆固加工的安装进行研究。作为该基于扩管的铆固加工,已知通过液压、电磁成形进行的技术(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644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框架构件、加强件等将直径不同的管构件彼此组合而接合,构件整体为长条状的情况较多。针对这样的长条的管构件,在管构件的全长范围内施加压力而进行成形的情况下,需要利用按压件对不需要扩管的部分进行约束这样的繁杂的约束作业。而且,在直径不同的管构件中,由于成形所需的压力根据部位而不同,因此很难实现高精度的扩管。另外,有时在上述的管构件上设置与其他构件的安装面、用于安装铆钉或螺母等紧固件的夹具、安装件。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基于扩管的铆固成形以外,还需要进行鼓出部成形。因此,从确保生产效率或产品的尺寸精度的观点,需要在将管构件支承于夹具等的状态下进行多次电磁成形。在该情况下,在长条的管构件的管内插入电磁成形线圈并使之移动至多个成形部位且固定配置,以进行电磁成形。在电磁成形线圈端部的端子连接用于向电磁成形线圈通入电流的高压电源线缆,但高压电源线缆的可挠性低且难以在狭窄区域折叠、拉伸。因此,需要与电磁成形线圈的出入长度对应的线圈移动行程,存在难以避免设备大型化的问题。另外,每当使线圈移动时使高压电源线缆移动,因此还存在高压电源线缆产生磨耗及破损的情况。因此,存在无法使线缆大幅度移动,在能够电磁成形的区域受到制约,在对长条管的多个部位进行加工时产生无法加工的部位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针对长条的管构件也能够实现设备空间节省并以高自由度高精度地进行多种加工的管构件的成形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包括下述结构。(1)一种管构件的成形方法,其依次包括:单元插入工序,将具有电磁成形线圈部的棒状的线圈单元从所述线圈单元的顶端部插入管构件中;线圈配置工序,使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配置在所述管构件的成形位置;端子连接工序,将设置于所述线圈单元的基端部且和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导通的线圈侧端子与设置于从电源部延伸的电源线缆的端部的电源侧端子连接;成形工序,从所述电源部向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通电而对所述管构件进行电磁成形;端子分离工序,使所述线圈侧端子与所述电源侧端子分离;以及单元拔出工序,将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管构件中拔出。根据该管构件的成形方法,由于以与电源线缆分离的状态将线圈单元插入管构件并将电磁成形线圈部配置在成形位置,因此在电磁成形线圈部的设置时不需要使电源线缆折叠或拉伸。因此线圈单元向管构件插入的插入作业不需要宽阔的空间,能够实现设备空间节省。另外,线圈单元的插入作业不伴随可挠性低的电源线缆的移动,因此能够简单进行,并能够高精度进行电磁成形线圈部向成形位置的配置。另外,在将线圈单元从管构件中拔出时,线圈单元也与电源线缆分离,因此无需对电源线缆进行处理。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线圈单元的拔出作业。因此,线圈单元相对于管构件的配置自由度高且作业性良好,能够高精度进行多种电磁成形。(2)根据(1)所述的管构件的成形方法,其中,在所述端子连接工序中,将分别形成为板状的所述线圈侧端子与所述电源侧端子以彼此重叠的方式固定。根据该管构件的成形方法,通过使分别形成为板状的线圈侧端子与电源侧端子以彼此重叠的方式固定,从而能够以简单的作业可靠地进行线圈单元与电源线缆的连接。另外,通过使彼此重叠的板状的线圈侧端子与电源侧端子分离,能够以简单的作业且短时间进行线圈单元与电源线缆的分离作业。由此能够提高针对管构件的电磁成形的作业效率。(3)根据(2)所述的管构件的成形方法,其中,在所述线圈配置工序中,通过所述线圈单元的移动而将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配置在所述管构件的多个不同的位置,在每个所述不同的位置执行所述端子连接工序、所述成形工序以及所述端子分离工序。根据该管构件的成形方法,能够高效地依次对管构件的任意多个部位进行电磁成形。另外,由于在线圈单元移动时不需要电源线缆的折叠或拉伸,因此能够作业性良好且高精度地进行电磁成形。(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构件的成形方法,其中,所述管构件的成形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所述端子分离工序后,将所述管构件和所述线圈单元在所述线圈单元插入到所述管构件中的状态下,从当前加工工位向下一加工工位搬运,在所述下一加工工位中再次依次执行所述线圈配置工序、所述端子连接工序、所述成形工序以及所述端子分离工序。根据该管构件的成形方法,在将线圈单元插入管构件中的状态下进行搬运时,以将电源线缆拆下的状态进行搬运,因此不需要电源线缆的折叠或拉伸,能够作业性良好且高精度地进行电磁成形。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管构件的成形方法,针对长条的管构件也能够节省设备空间且能够以高自由度高精度地实施多种加工。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对管构件进行电磁成形得到的成形体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第一结构例的电磁成形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夹具板的立体图。图4是第一结构例的第一、第二线圈单元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示意性示出导体的单个结构的结构图。图6是图5所示的导体的VI-VI线剖视图。图7是绝缘支承体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8是示出在绝缘支承体的基端侧配置的线圈侧端子支承部的立体图。图9是线圈侧端子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示意性示出将图8所示的线圈侧端子支承部夹入支承台与按压构件之间的情形的剖视图。图11A是阶段性地示出将铝管构件插入夹具板的支承构件的管插入工序的工序说明图。图11B是阶段性地示出将铝管构件插入夹具板的支承构件的管插入工序的工序说明图。图12A是阶段性地示出向支承于夹具板的铝管构件插入电磁成形线圈部而使铝管构件扩管的扩管工序的工序说明图。图12B是阶段性地示出向支承于夹具板的铝管构件插入电磁成形线圈部而使铝管构件扩管的扩管工序的工序说明图。图12C是阶段性地示出向支承于夹具板的铝管构件插入电磁成形线圈部以使铝管构件扩管的扩管工序的工序说明图。图12D是阶段性地示出在与图12B不同的位置插入/配置电磁成形线圈部以进行扩管的扩管工序的工序说明图。图12E是阶段性地示出在向与图12C不同的位置插入电磁成形线圈部而使铝管构件扩管的扩管工序的工序说明图。图13A是图12C所示的端子连接工序中的电磁成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构件的成形方法,其中,/n所述管构件的成形方法依次包括:/n单元插入工序,将具有电磁成形线圈部的棒状的线圈单元从所述线圈单元的顶端部插入管构件中;/n线圈配置工序,使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配置在所述管构件的成形位置;/n端子连接工序,将设置于所述线圈单元的基端部且和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导通的线圈侧端子与设置于从电源部延伸的电源线缆的端部的电源侧端子连接;/n成形工序,从所述电源部向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通电而对所述管构件进行电磁成形;/n端子分离工序,使所述线圈侧端子与所述电源侧端子分离;以及/n单元拔出工序,将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管构件中拔出。/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12 JP 2017-136634;20180208 JP 2018-0210841.一种管构件的成形方法,其中,
所述管构件的成形方法依次包括:
单元插入工序,将具有电磁成形线圈部的棒状的线圈单元从所述线圈单元的顶端部插入管构件中;
线圈配置工序,使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配置在所述管构件的成形位置;
端子连接工序,将设置于所述线圈单元的基端部且和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导通的线圈侧端子与设置于从电源部延伸的电源线缆的端部的电源侧端子连接;
成形工序,从所述电源部向所述电磁成形线圈部通电而对所述管构件进行电磁成形;
端子分离工序,使所述线圈侧端子与所述电源侧端子分离;以及
单元拔出工序,将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管构件中拔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美速杉崎孝良今井智惠子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