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3721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包括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链轮传动机构设置于第一侧板的内侧,在链轮传动机构的移动副上连接活动块,活动块与移动架的活动块配合口互为配合,移动架的一侧与上移动块的一侧固接,上移动块的另一侧固接下移动块,上移动块及下移动块均与固定板上的开口配合,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一侧板的内侧固接,固定板的另一端通过调节板与第一侧板的上部连接。利用链轮传动机构实现了活动块在固定板上开口的往复运动,由此实现了加压辊的上下往复,保证了加压辊与胶辊之间的压力,通过设置调节板可以调节加压辊的前后位置,该种加压结构取代以往的人工加压方式,具有压力稳定、均匀的优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Automatic pressure device for co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
本技术涉及模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模切机的导引装置均为在导引辊上增设手动加压装置,该手动加压装置为在导引辊安装架上设置丝杆,丝杆上设置旋钮,通过旋转旋钮使丝杆为导引辊加压,这种接哦股对调节人员要求较高,且根据个人感觉增加压力,在根据效果判断压力是否合适,且压力不均匀不统一,无法保证模切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其能实现胶辊的高频均匀下压,有效保证了模切精度。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包括用于安装胶辊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链轮传动机构设置于第一侧板的内侧,在所述链轮传动机构的移动副上连接活动块,所述活动块与移动架的活动块配合口互为配合,所述移动架的一侧与上移动块的一侧固接,所述上移动块的另一侧固接下移动块,所述上移动块及下移动块均与固定板上的开口配合,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一侧板的内侧固接,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端通过调节板与第一侧板的上部连接;在所述移动架上还开设加压辊转轴第一安装孔,加压辊的一端轴部与所述加压辊转轴第一安装孔配合,所述加压辊的另一端轴部与设置于第二侧板内部滑动机构的移动端配合。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链轮传动机构包括主动链轮及一对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与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各从动链轮通过转轴安装在第一侧板上,所述主动链轮与各从动链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所述固定板的开口包括开口槽及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位于开口槽的槽底,所述开口槽用于配合上移动块,所述调节孔用于配合下移动块;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侧板中开口内部的滑轨及滑块,所述滑轨及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块上开设用于配合加压辊轴部的加压辊转轴第二安装孔;所述调节板包括互为垂直布置的上调节板及下调节板,在所述下调节板上开设腰形孔,在所述上调节板上开设连接孔;在第二侧板的内侧还设置限位开关,在所述胶辊的轴端还设置到位传感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链轮传动机构实现了活动块在固定板上开口的往复运动,由此实现了加压辊的上下往复,保证了加压辊与胶辊之间的压力,通过设置调节板可以调节加压辊的前后位置,该种加压结构取代以往的人工加压方式,具有压力稳定、均匀的优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侧板与链轮传动机构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二侧板与滑动机构的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胶辊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中调整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胶辊;2、胶辊转轴;3、联轴器;4、第一驱动电机;5、第一侧板;501、胶辊转轴第一安装孔;6、第二驱动电机;7、PLC控制台;8、主动链轮;9、固定板;901、开口槽;902、调节孔;903、延伸部;10、到位传感器;11、调节板;1101、下调节板;1102、腰形孔;1103、上调节板;1104、连接孔;12、从动链轮;13、移动架;1301、活动块配合口;1302、加压辊转轴第一安装孔;1303、上移动块;1304、下移动块;14、第二侧板;1401、胶辊转轴第二安装孔;1402、开口;1403、滑轨;1404、滑块;1405、加压辊转轴第二安装孔;15、限位开关;16、链条;17、活动块;18、加压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包括用于安装胶辊1的第一侧板5及第二侧板14,胶辊1的胶辊转轴2通过轴承与第一侧板5的胶辊转轴第一安装孔501配合,胶辊1的另一端胶辊转轴2通过轴承与第二侧板14的加压辊转轴第二安装孔1405配合,胶辊1的另一端还伸出加压辊转轴第二安装孔1405并通过联轴器3连接第一驱动电机4。如图1、图2所示,链轮传动机构设置于第一侧板5的内侧,如图2所示,在链轮传动机构的移动副上连接活动块17,如图5所示,活动块17与移动架13的活动块配合口1301互为配合,移动架13的一侧与上移动块1303的一侧固接,上移动块1303的另一侧固接下移动块1304,上移动块1303及下移动块1304均与固定板9上的开口配合,固定板9的一端与第一侧板5的内侧固接,固定板9的另一端通过调节板11与第一侧板5的上部连接;在移动架13上还开设加压辊转轴第一安装孔1302,加压辊18的一端轴部与加压辊转轴第一安装孔1302配合,加压辊18的另一端轴部与设置于第二侧板14内部滑动机构的移动端配合。在第二侧板14的内侧还设置限位开关15,在胶辊1的轴端还设置到位传感器10。如图2所示,链轮传动机构包括主动链轮8及一对从动链轮12,主动链轮8与第二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驱动电机6由PLC控制台7控制启闭,各从动链轮12通过转轴安装在第一侧板5上,主动链轮8与各从动链轮12之间通过链条16传动。如图4所示,固定板9的开口包括开口槽901及调节孔902,调节孔902位于开口槽901的槽底,开口槽901用于配合上移动块1303,调节孔902用于配合下移动块1304。在固定板9上还设有延伸部903,该延伸部903用于与第一侧板5的内侧固接。如图3所示,滑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侧板14中开口1402内部的滑轨1403及滑块1404,滑轨1403及滑块1404滑动连接,在滑块1404上开设用于配合加压辊18轴部的加压辊转轴第二安装孔1405。在开口1402的下部、于该第二侧板14上还开设用于配合胶辊1中胶辊转轴2另一端的胶辊转轴第二安装孔1401。如图7所示,调节板11包括互为垂直布置的上调节板1103及下调节板1101,在下调节板1101上开设腰形孔1102,在上调节板1103上开设连接孔1104。本技术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加压辊18位于胶辊1的上方,胶辊1通过第一驱动电机4驱动旋转,牵引物料前进。在工作过程中由PLC控制台7控制第二驱动电机6启闭,如图2所示,第二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带动主动链轮8转动,主动链轮8转动将动力传递至从动链轮12,由于活动块17固定在链条16的某一段中,因此链条16的转动带动活动块17随动,由于活动块17配合在移动架13的活动块配合口1301内,如图5所示,当活动块17移动至活动块配合口1301的端部时,其受力接触使移动架13、上移动块1303及下移动块1304在固定板9的开口内作上下移动,如图4所示,上移动块1303与开口槽901配合,下移动块1304与调节孔902配合,由于移动架13与加压辊18的轴端连接,并且加压辊18的另一端轴部通过滑块1404与滑轨1403滑动连接,因此其能稳定的带动加压辊18下行或上升,加压辊18下行至接触胶辊1时受限位开关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胶辊(1)的第一侧板(5)及第二侧板(14),链轮传动机构设置于第一侧板(5)的内侧,在所述链轮传动机构的移动副上连接活动块(17),所述活动块(17)与移动架(13)的活动块配合口(1301)互为配合,所述移动架(13)的一侧与上移动块(1303)的一侧固接,所述上移动块(1303)的另一侧固接下移动块(1304),所述上移动块(1303)及下移动块(1304)均与固定板(9)上的开口配合,所述固定板(9)的一端与第一侧板(5)的内侧固接,所述固定板(9)的另一端通过调节板(11)与第一侧板(5)的上部连接;在所述移动架(13)上还开设加压辊转轴第一安装孔(1302),加压辊(18)的一端轴部与所述加压辊转轴第一安装孔(1302)配合,所述加压辊(18)的另一端轴部与设置于第二侧板(14)内部滑动机构的移动端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胶辊(1)的第一侧板(5)及第二侧板(14),链轮传动机构设置于第一侧板(5)的内侧,在所述链轮传动机构的移动副上连接活动块(17),所述活动块(17)与移动架(13)的活动块配合口(1301)互为配合,所述移动架(13)的一侧与上移动块(1303)的一侧固接,所述上移动块(1303)的另一侧固接下移动块(1304),所述上移动块(1303)及下移动块(1304)均与固定板(9)上的开口配合,所述固定板(9)的一端与第一侧板(5)的内侧固接,所述固定板(9)的另一端通过调节板(11)与第一侧板(5)的上部连接;在所述移动架(13)上还开设加压辊转轴第一安装孔(1302),加压辊(18)的一端轴部与所述加压辊转轴第一安装孔(1302)配合,所述加压辊(18)的另一端轴部与设置于第二侧板(14)内部滑动机构的移动端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胶辊的自动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轮传动机构包括主动链轮(8)及一对从动链轮(12),所述主动链轮(8)与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各从动链轮(12)通过转轴安装在第一侧板(5)上,所述主动链轮(8)与各从动链轮(12)之间通过链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宋秋阳褚立红
申请(专利权)人:宝依德精密模切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