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288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包括防护板,墙体机构,底板,连接机构和挡雨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机构和墙体机构的设置,进行墙体的拆卸作业时,卸下挡雨板上的螺栓,将挡雨板拿下,卸下固定螺栓和防护板螺栓,将防护板取下,旋出螺杆,卸下底板上的螺栓,实现墙体的拆卸作业,墙体采用可拆卸式安装,便于墙体的重复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HRB335E型钢筋具有良好的延性,在墙体内部设置纵筋和横筋,在发生强震时提高墙体的延性,不会出现坍塌的现象,提高墙体的安全性能,在墙体机构和防护板之间设置弹簧,在发生震动时,弹簧缓冲墙体机构发出的震动,提高墙体机构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墙体机构的抗震能力。

An earthquake resistant wall easy to dismant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
本技术属于抗震墙体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
技术介绍
隔墙从概念上讲,只起分割空间的功能,而不参与主体结构受力,但在抗震或抗风侧向位移变形时,隔墙对框架柱有刚度约束限制框架柱侧向变形,防止造成框架柱和隔墙的破坏,提高框架柱的安全性能。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8329271U,专利技术创造的名称为一种抗震墙体结构,包括框架柱、与框架柱的侧面连接的隔墙和位于隔墙上方并与隔墙和框架柱均连接的框架梁,所述隔墙由多个第一砌块和多个第二砌块垒砌而成,所述第一砌块设置于所述隔墙与框架柱的衔接部,所述第一砌块为内部填充有流体的空心砖,本技术第一砌块为内部填充有流体的空心砖,当发生地震时,框架柱侧向位移变形挤压隔墙的第一砌块,第一砌块受挤压后爆破流体流出,为框架柱提供了变形耗能的空间,减少了隔墙和框架柱被大面积破坏的危害,本技术的抗震墙体结构,在满足隔墙自身的分割空间的功能的基础上,又能避免隔墙对框架柱的刚度约束作用,减弱了地震中框架柱和隔墙的破坏程度。但现有抗震墙体不便于拆卸作业,不便于墙体的重复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抗震效果较差,在发生强震时容易出现坍塌的现象,隔音性能较差,墙体一次噪音较大时,会造成另一侧的噪音污染,降低用户的舒适度的问题。因此,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以解决现有抗震墙体不便于拆卸作业,不便于墙体的重复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抗震效果较差,在发生强震时容易出现坍塌的现象,隔音性能较差,墙体一次噪音较大时,会造成另一侧的噪音污染,降低用户的舒适度的问题。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包括防护板,墙体机构,底板,连接机构和挡雨板,所述墙体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防护板采用两个,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上方的两端,通过连接机构与墙体机构相连;所述挡雨板通过螺栓固定在防护板和墙体机构的上方。所述防护板的侧面开设有通孔;所述墙体机构的高度与防护板的高度相等;所述底板的上方开设有三个凹槽,凹槽的尺寸与防护板和墙体机构的尺寸匹配;所述连接机构采用四个,数量与防护板通孔的数量相同,且尺寸与防护板通孔的尺寸匹配;所述挡雨板采用橡胶材质。所述墙体机构包括墙体,隔音板,防水板,预埋件,通槽,横筋和纵筋,所述预埋件采用多个,设置在墙体内部的两侧,与墙体的边缘距离为3-5cm;所述通槽采用多个,开设在墙体的边缘处,与预埋件的中间位置对齐;所述隔音板设置在墙体的右侧;所述防水板设置在墙体的左侧;所述横筋采用多个,卡接在墙体的内部,位于预埋件之间;所述纵筋采用多个,卡接在墙体的内部,与横筋垂直设置。所述墙体,隔音板和防水板采用相同的高度;所述隔音板采用发泡纤维铝板;所述防水板采用EVA树脂材质;所述预埋件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通槽贯穿至预埋件的螺纹孔内;所述横筋和纵筋均采用HRB335E型钢筋。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螺杆,弹簧,调节螺栓和固定螺栓,所述螺杆设置有螺纹,末端通过螺纹固定在预埋件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贯穿至防护板的外侧;所述固定螺栓通过螺纹固定在螺杆的外围,位于防护板的外侧;所述调节螺栓通过螺纹固定在螺杆的外围,位于防护板的内侧;所述弹簧卡接在调节螺栓与墙体机构之间,位于螺杆的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连接机构的设置,进行墙体的拆卸作业时,卸下挡雨板上的螺栓,将挡雨板拿下,卸下固定螺栓和防护板螺栓,将防护板取下,旋出螺杆,卸下底板上的螺栓,实现墙体的拆卸作业,墙体采用可拆卸式安装,便于墙体的重复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2.本技术的横筋和纵筋的设置,HRB335E型钢筋具有良好的延性,相对普通钢筋规定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小于7.5%提高到不小于9%,在墙体内部设置纵筋和横筋,在发生强震时提高墙体的延性,不会出现坍塌的现象,提高墙体的安全性能。3.本技术的隔音板的设置,在墙体的左侧设置隔音板,提高墙体的隔音效果,一侧发出噪音时,对噪音起到隔绝的作用,不会对另一侧造成噪音污染,提高用户的舒适度。4.本技术的弹簧的设置,在墙体机构和防护板之间设置弹簧,在发生震动时,弹簧缓冲墙体机构发出的震动,提高墙体机构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墙体机构的抗震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墙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防护板,2-墙体机构,21-墙体,22-隔音板,23-防水板,24-预埋件,25-通槽,26-横筋,27-纵筋,3-底板,4-连接机构,41-螺杆,42-弹簧,43-调节螺栓,44-固定螺栓,5-挡雨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包括防护板1,墙体机构2,底板3,连接机构4和挡雨板5,所述墙体机构2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3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防护板1采用两个,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3上方的两端,通过连接机构4与墙体机构2相连;所述挡雨板5通过螺栓固定在防护板1和墙体机构2的上方。所述防护板1的侧面开设有通孔;所述墙体机构2的高度与防护板1的高度相等;所述底板3的上方开设有三个凹槽,凹槽的尺寸与防护板1和墙体机构2的尺寸匹配;所述连接机构4采用四个,数量与防护板1通孔的数量相同,且尺寸与防护板1通孔的尺寸匹配;所述挡雨板5采用橡胶材质。所述墙体机构2包括墙体21,隔音板22,防水板23,预埋件24,通槽25,横筋26和纵筋27,所述预埋件24采用多个,设置在墙体21内部的两侧,与墙体21的边缘距离为3-5cm;所述通槽25采用多个,开设在墙体21的边缘处,与预埋件24的中间位置对齐;所述隔音板22设置在墙体21的右侧;所述防水板23设置在墙体21的左侧;所述横筋26采用多个,卡接在墙体21的内部,位于预埋件24之间;所述纵筋27采用多个,卡接在墙体21的内部,与横筋26垂直设置。所述墙体21,隔音板22和防水板23采用相同的高度;所述隔音板22采用发泡纤维铝板;所述防水板23采用EVA树脂材质;所述预埋件24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通槽25贯穿至预埋件24的螺纹孔内;所述横筋26和纵筋27均采用HRB335E型钢筋。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螺杆41,弹簧42,调节螺栓43和固定螺栓44,所述螺杆41设置有螺纹,末端通过螺纹固定在预埋件24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贯穿至防护板1的外侧;所述固定螺栓44通过螺纹固定在螺杆41的外围,位于防护板1的外侧;所述调节螺栓43通过螺纹固定在螺杆41的外围,位于防护板1的内侧;所述弹簧42卡接在调节螺栓43与墙体机构2之间,位于螺杆41的外侧。工作原理本技术中,进行墙体21的拆卸作业时,卸下挡雨板5上的螺栓,将挡雨板5拿下,卸下固定螺栓44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板(1),墙体机构(2),底板(3),连接机构(4)和挡雨板(5),所述墙体机构(2)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3)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防护板(1)采用两个,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3)上方的两端,通过连接机构(4)与墙体机构(2)相连;所述挡雨板(5)通过螺栓固定在防护板(1)和墙体机构(2)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板(1),墙体机构(2),底板(3),连接机构(4)和挡雨板(5),所述墙体机构(2)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3)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防护板(1)采用两个,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3)上方的两端,通过连接机构(4)与墙体机构(2)相连;所述挡雨板(5)通过螺栓固定在防护板(1)和墙体机构(2)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1)的侧面开设有通孔;所述墙体机构(2)的高度与防护板(1)的高度相等;所述底板(3)的上方开设有三个凹槽,凹槽的尺寸与防护板(1)和墙体机构(2)的尺寸匹配;所述连接机构(4)采用四个,数量与防护板(1)通孔的数量相同,且尺寸与防护板(1)通孔的尺寸匹配;所述挡雨板(5)采用橡胶材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拆卸的抗震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机构(2)包括墙体(21),隔音板(22),防水板(23),预埋件(24),通槽(25),横筋(26)和纵筋(27),所述预埋件(24)采用多个,设置在墙体(21)内部的两侧,与墙体(21)的边缘距离为3-5cm;所述通槽(25)采用多个,开设在墙体(21)的边缘处,与预埋件(24)的中间位置对齐;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佳萍叶晨斌蒋红明
申请(专利权)人:平湖市锦顺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