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集水井(20)和一体化提升泵站(21),集水井(20)连接有能够将污水引入该集水井(20)的进水管(8),集水井(20)和一体化提升泵站(21)之间通过连接管(22)连接,一体化提升泵站(21)内设有水泵(1),一体化提升泵站(21)连接有出水管(9),水泵(1)能够将一体化提升泵站(21)内的污水通过出水管(9)排出。该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可以就地预处理小区域污水,把污水有压通过综合管廊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集中处理。
A combined distributed sewage pretreat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是集中式处理系统,即将划定排污范围内的污水收集后,通过无压管网系统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集中处理。集中处理方式中,污水管道是通过采取自然放坡实现污水输送,势必增加管道埋深,市政管网的投资占到污水处理总投资的60%-70%。综合管廊的建设可有效消除城市“拉链路”,保障道路交通通畅,同时保证地下管线安全运营。但是污水管道无压输送、检查井设置及管道埋深都限制其纳入综合管廊,也使综合管廊在市政工程的优势无法完全突显出来。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既能易于污水纳入综合管廊,又能降低污水处理总投资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将污水管道纳入综合管廊,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该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可以就地预处理小区域污水,把污水有压通过综合管廊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集中处理。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所述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通过连接管连接的集水井和一体化提升泵站,其中,集水井连接有能够将污水引入该集水井的进水管;一体化提升泵站内设有水泵,一体化提升泵站连接有出水管,水泵能够将一体化提升泵站内的污水通过出水管排出。集水井内套设有中心筒,进水管的一端与中心筒连接,进水管的另一端位于集水井外。进水管的一端设有提篮式格栅或粉碎式格栅,中心筒内设有第一爬梯和清淤导轨。中心筒的下端位于集水井的井底的上方,集水井的井壁和中心筒之间套设有溢流堰,溢流堰为上下两端均开放的筒状结构,溢流堰的下端通过环形板与中心筒的下端密封连接。集水井内设有盖板,盖板位于溢流堰的上端和集水井的上端之间,进水管位于溢流堰的上端和盖板之间,连接管的入口端位于溢流堰的上端和溢流堰的下端之间。一体化提升泵站内设有服务平台,水泵位于服务平台的下方,出水管位于服务平台的上方。水泵为自耦式潜水泵,所述自耦式潜水泵依次通过自耦底座、压力管道、止回阀和蝶阀与出水管的入口端连接,出水管的出口端位于一体化提升泵站外。自耦底座位于服务平台的下方,压力管道穿过服务平台,止回阀和蝶阀位于服务平台的上方。一体化提升泵站内设有用于使水泵升降的导轨,一体化提升泵站内还设有用于测量水深的压力传感器,导轨和压力传感器均位于服务平台的下方。一体化提升泵站的上端外连接有井盖、安全格栅、电气控制柜和通风管,一体化提升泵站的上部内设有第二爬梯,一体化提升泵站内设有并联的多个水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分布式污水收集、预处理和分布式污水提升系统组合方式,汇集小区域污水,实现了污水分布式处理。2、污水通过旋流方式进入集水井的中心筒,可使污水内沉淀物沉积,进行污水预处理。3、集水井入口处设置提篮格栅,拦截大颗粒障碍物,格栅处设置导轨,当格栅拦截障碍物较多时,可通过导轨提升出旧格栅,导入新格栅。4、也可采用集水井污水管道入口设置粉碎式格栅,可粉碎大颗粒障碍物,格栅无需频繁更换。5、集水井中心筒设置爬梯,方便查看、清淤。6、污水从集水井中心筒上溢流堰溢流至自流井,可使水流均匀进入提升系统。7、采用自耦水泵,并在连接处设置导轨,检修时可通过导轨升降运输水泵,无需人员下井操作。8、液位控制水泵启、停及报警等,无需人为操作,节约人员成本。9、本系统中集水井和一体化提升泵站均为全地下式,节约占地。10、本系统可以解决传统重力流污水管道需要随管道长度增加管道埋深的缺点。11、本系统无需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污水检查井,解决了市政道路井盖较多问题。12、本系统将预处理污水提升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水管道进入综合管廊压力输送。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实施例1中本技术所述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的总体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中本技术所述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的总体示意图。1、水泵;2、自耦底座;3、导轨;4、导轨;5、止回阀;6、蝶阀;7、压力管道;8、进水管;9、出水管;10、服务平台;11、第二爬梯;12、井盖;13、安全格栅;14、提篮式格栅;15、压力传感器;16、电气控制柜;17、通风管;18、电缆管;19、清淤导轨;20、集水井;21、一体化提升泵站;22、连接管;23、中心筒;24、溢流堰;25、第一爬梯;26、盖板;27、环形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集水井20和一体化提升泵站21,集水井20连接有能够将污水引入该集水井20内的进水管8,集水井20和一体化提升泵站21之间通过连接管22连接,一体化提升泵站21内设有水泵1,一体化提升泵站21连接有出水管9,水泵1能够将一体化提升泵站21内的污水通过出水管9排出至一体化提升泵站21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集水井20内套设有中心筒23,集水井20的中心线与中心筒23的中心线重合,集水井20的井壁与中心筒23之间形成环形空腔,中心筒23的下端与集水井20的下端之间存在间距,进水管8的左端与中心筒23连接,进水管8的右端位于集水井20外。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8的左端设有提篮式格栅14或粉碎式格栅,中心筒23内设有第一爬梯25和清淤导轨19。当设置提篮式格栅14时,中心筒23还设有用于提篮式格栅14升降的导轨4。提篮式格栅14能够拦截大颗粒障碍物,当格栅拦截障碍物较多时,可通过导轨提升出旧格栅,导入新格栅。如果采用粉碎式格栅,则可粉碎大颗粒障碍物,粉碎式格栅无需频繁更换。在本实施例中,中心筒23的下端位于集水井20的井底的上方,集水井20的井壁和中心筒23之间套设有溢流堰24,溢流堰24为上下两端均开放的筒状结构,溢流堰24与集水井20的井壁之间形成环形空间,溢流堰24与中心筒23之间形成环形空间,溢流堰24的下端通过环形板27与中心筒23的下端密封连接,集水井20内的水位只有超过了溢流堰24的上端,才能进入溢流堰24与中心筒2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集水井20内设有盖板26,盖板26位于溢流堰24的上端和集水井20的上端之间,进水管8位于溢流堰24的上端和盖板26之间,连接管22的入口端位于溢流堰24的上端和溢流堰24的下端之间,且连接管22的入口端位于集水井20的井壁和中心筒23之间,集水井20的上端设有井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污水通过旋流方式通过进水管8进入集水井的中心筒23内,可使污水内沉淀物沉积,进行污水预处理。设置第一爬梯25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通过连接管(22)连接的集水井(20)和一体化提升泵站(21),其中,/n集水井(20)连接有能够将污水引入该集水井(20)的进水管(8);/n一体化提升泵站(21)内设有水泵(1),一体化提升泵站(21)连接有出水管(9),水泵(1)能够将一体化提升泵站(21)内的污水通过出水管(9)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包括通过连接管(22)连接的集水井(20)和一体化提升泵站(21),其中,
集水井(20)连接有能够将污水引入该集水井(20)的进水管(8);
一体化提升泵站(21)内设有水泵(1),一体化提升泵站(21)连接有出水管(9),水泵(1)能够将一体化提升泵站(21)内的污水通过出水管(9)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水井(20)内套设有中心筒(23),进水管(8)的一端与中心筒(23)连接,进水管(8)的另一端位于集水井(20)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水管(8)的一端设有提篮式格栅(14)或粉碎式格栅,中心筒(23)内设有第一爬梯(25)和清淤导轨(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中心筒(23)的下端位于集水井(20)的井底的上方,集水井(20)的井壁和中心筒(23)之间套设有溢流堰(24),溢流堰(24)为上下两端均开放的筒状结构,溢流堰(24)的下端通过环形板(27)与中心筒(23)的下端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分布污水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水井(20)内设有盖板(26),盖板(26)位于溢流堰(24)的上端和集水井(20)的上端之间,进水管(8)位于溢流堰(24)的上端和盖板(26)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娜,崔海龙,陆波,姜素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