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振排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238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振排桩,包括:埋设于地下振源与被保护建筑物土体之间的至少一排隔振排桩,每排隔振排桩布置多个隔振桩,多个隔振桩的桩长沿远离地下振源的方向逐渐减小,相邻两个隔振桩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隔振桩顶部与地面之间填充防水材料;每个隔振桩包括上隔振桩和下隔振桩,上隔振桩为空心结构,包括上隔振桩外壁、上隔振桩内壁、位于上隔振桩外壁和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上钢筋架,及浇注在上隔振桩外壁和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混凝土,上隔振桩内壁设有弹性垫层,下隔振桩为实心结构,包括下隔振桩外壁、位于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下钢筋架,及浇注在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混凝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隔振排桩,在减少施工工程的同时能提高减振效果。

A kind of vibration isolation row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振排桩
本技术涉及隔振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隔振排桩。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越来越多。地铁列车运行会引起隧道结构、周围土体及附近建筑物的振动。如果不使用减振措施,会造成建筑物内振动过大,对周围居民造成严重的影响。现有技术中,一般会在振源与建筑物之间设置一排或多排隔振排桩隔振,但这种普通的隔振排桩多采用长度一致的排桩,施工工程较大,且所有排桩都是实心的桩体,导致隔振效果不好,无法达到隔振的预期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隔振排桩,在减少施工工程的同时能大幅提高减振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隔振排桩,包括:埋设于地下振源与被保护建筑物的土体之间的至少一排隔振排桩,每排隔振排桩布置有多个隔振桩,多个隔振桩的桩长沿远离所述地下振源的方向逐渐减小,且相邻两个隔振桩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隔振桩顶部与地面之间填充有防水材料;其中,每个隔振桩包括上隔振桩和下隔振桩,所述上隔振桩为空心结构,该空心结构包括上隔振桩外壁、上隔振桩内壁、位于所述上隔振桩外壁和所述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上钢筋架,以及浇注在所述上隔振桩外壁和所述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混凝土,所述上隔振桩内壁设置有弹性垫层,所述下隔振桩为实心结构,该实心结构包括下隔振桩外壁、位于所述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下钢筋架,以及浇注在所述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混凝土。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距离所述地下振源最近的隔振桩的埋设深度不小于所述地下振源的深度,且距离所述地下振源最近的隔振桩的埋设深度不小于所述被保护建筑物的埋设深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垫层为橡胶垫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橡胶垫板的材质为丁苯橡胶、丁腈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乙丙橡胶或氯丁橡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每个隔振桩两侧还开设有排水沟。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多排隔振排桩对应位置处的隔振桩两侧的排水沟分别连通。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沟顶部设置透水材料。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沟的开设深度小于所述防水材料的填充深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钢筋架和所述下钢筋架设计为一体式钢筋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隔振桩所述下隔振桩的桩长之比为1:1~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的隔振排桩,将多个隔振桩的桩长沿远离地下振源的方向逐渐减小,在保证减振效果的同时也能大幅减少隔振排桩的建筑材料,减少工程量并降低成本。2、本技术的隔振排桩,每个隔振桩顶部与地面之间填充有防水材料,可以避免地面上的水直接灌入隔振桩内,保证隔振排桩的隔振效果。3、本技术的隔振排桩,将每个隔桩设计为上隔振桩和下隔振桩,上隔振桩设计为空心结构在减少施工材料的同时能有效减少来自面波的能量,达到隔振效果,同时下隔振装设计为实心结构,在便于施工的同时能保证对振源的隔振效果。4、本技术的隔振排桩,在上隔振桩内壁设置橡胶垫板,进一步提高了减振效果。5、本技术的隔振排桩,每个隔振桩两侧开设排水沟,将隔振桩附近的地面水引至蓄水池,避免地面水渗入隔振桩及其周围影响隔振排桩的隔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隔振排桩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地下振源;2、被保护建筑物;3、上隔振桩;4、下隔振桩;5、防水材料;6、排水沟;7、透水材料。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隔振排桩,包括:埋设于地下振源1与被保护建筑物2的土体之间的至少一排隔振排桩,隔振排桩排数的增加,隔振效果会增大。双排隔振排桩效果好于单排隔振排桩,但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优选至少设置三排隔振排桩。每排隔振排桩布置有多个隔振桩,桩长也是影响隔振效果的主要因素,随着桩长的增加,排桩的隔振效果会越明显,但是当桩长增加到一定值时,隔振效果的变化不大。本技术将多个隔振桩的桩长沿远离地下振源1的方向逐渐减小,且相邻两个隔振桩之间的距离相等,由于土体的阻尼作用,振动波在传播过程中,强度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因此,将远离地下振源1的排桩的长度逐渐减小,在保证减振效果的同时也能大幅减少隔振排桩的建筑材料,减少工程量并降低成本。在施工时,要确保距离地下振源1最近的隔振桩的埋设深度不小于地下振源1的深度,且距离地下振源1最近的隔振桩的埋设深度不小于被保护建筑物2的埋设深度,保证对建筑物的隔振效果。另外,每个隔振桩顶部与地面之间填充有防水材料5,可以避免地面上的水直接灌入隔振桩内,进而影响隔振效果。其中,每个隔振桩包括上隔振桩3和下隔振桩4,上隔振桩3为空心结构,该空心结构包括上隔振桩外壁、上隔振桩内壁、位于上隔振桩外壁和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上钢筋架,以及浇注在上隔振桩外壁和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混凝土,上隔振桩内壁设置有弹性垫层,下隔振桩4为实心结构,该实心结构包括下隔振桩外壁、位于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下钢筋架,以及浇注在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混凝土。靠近地表深度的面波是造成地面振动的主要因素,上隔振桩3设计为空心结构,在减少施工材料的同时能有效减少来自面波的能量,达到隔振效果,同时下隔振装4设计为实心结构,在便于施工的同时能保证对振源的隔振效果。进一步的,弹性垫层为橡胶垫板。将上隔振桩内壁设计为橡胶垫板,进一步吸收了来自面波的能量,提高了减振效果。橡胶垫板的材质为丁苯橡胶、丁腈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乙丙橡胶或氯丁橡胶,但不仅限于上述橡胶材质。只要是弹性良好,具良好的压缩变形,且具备耐磨、耐腐蚀等性能,能适用于土体的环境即可。橡胶垫板通过镀锌钉子固定在上隔振桩内壁上,这种安装方式更为简单便捷,能提高施工效率,也能减小人工粘贴造成的失误。进一步的,每个隔振桩两侧还开设有排水沟6。在有多排隔振排桩时,多排隔振排桩对应位置处的隔振桩两侧的排水沟6分别连通。排水沟6的开设深度小于防水材料5的填充深度,避免排水沟中的水渗入到上隔振桩3内,配合橡胶垫板,进一步避免排水沟中的水渗入到上隔振桩3内,确保上隔振桩3的隔振效果。排水沟的水最终被引至蓄水池,从而将隔振桩附近的地面水引至蓄水池,避免地面水渗入隔振桩及其周围影响隔振排桩的隔振效果。更进一步的,排水沟6顶部敷设透水材料7,透水材料7与防水材料5顶部齐平,这样更容易施工,同时可将地面的水通过透水材料7引入排水沟,也能避免地面水渗入隔振桩。进一步的,上钢筋架和下钢筋架设计为一体式钢筋架,在实际施工时,将一体式钢筋架放入上隔振桩和下隔振桩的模板内,然后将混凝土浇注到下隔振桩的模板内,最后将混凝土浇注到上隔振桩的模板内,完成单个排桩的浇注,设计成一体式钢筋架能节省施工工程量。上隔振桩3下隔振桩4的桩长之比为1:1~1:3,这个比例能同时保证上隔振桩3和下隔振桩4的隔振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振排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于地下振源(1)与被保护建筑物(2)的土体之间的至少一排隔振排桩,每排隔振排桩布置有多个隔振桩,多个隔振桩的桩长沿远离所述地下振源(1)的方向逐渐减小,且相邻两个隔振桩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隔振桩顶部与地面之间填充有防水材料(5);/n其中,每个隔振桩包括上隔振桩(3)和下隔振桩(4),所述上隔振桩(3)为空心结构,该空心结构包括上隔振桩外壁、上隔振桩内壁、位于所述上隔振桩外壁和所述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上钢筋架,以及浇注在所述上隔振桩外壁和所述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混凝土,所述上隔振桩内壁设置有弹性垫层,所述下隔振桩(4)为实心结构,该实心结构包括下隔振桩外壁、位于所述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下钢筋架,以及浇注在所述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混凝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振排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于地下振源(1)与被保护建筑物(2)的土体之间的至少一排隔振排桩,每排隔振排桩布置有多个隔振桩,多个隔振桩的桩长沿远离所述地下振源(1)的方向逐渐减小,且相邻两个隔振桩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隔振桩顶部与地面之间填充有防水材料(5);
其中,每个隔振桩包括上隔振桩(3)和下隔振桩(4),所述上隔振桩(3)为空心结构,该空心结构包括上隔振桩外壁、上隔振桩内壁、位于所述上隔振桩外壁和所述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上钢筋架,以及浇注在所述上隔振桩外壁和所述上隔振桩内壁之间的混凝土,所述上隔振桩内壁设置有弹性垫层,所述下隔振桩(4)为实心结构,该实心结构包括下隔振桩外壁、位于所述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下钢筋架,以及浇注在所述下隔振桩外壁内部的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排桩,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地下振源(1)最近的隔振桩的埋设深度不小于所述地下振源(1)的深度,且距离所述地下振源(1)最近的隔振桩的埋设深度不小于所述被保护建筑物(2)的埋设深度。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斌张胜龙吴宗臻刘力赵鑫程永谊王冰戴源廷魏志恒李洋李玉路赵俣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