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176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其涉及排水路牙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排水路牙结构易发生雨水回流到马路面上的问题,其技术要点包括衔接马路面和行人路面的排水路牙,所述排水路牙包括与行人路面衔接的立路牙高峰、与马路面衔接的平路牙低峰以及位于立路牙高峰和平路牙低峰间的排水弧道,包括设置在平路牙低峰远离排水弧道峰壁顶端处并向下延伸的溢水排放通道、设置在排水路牙内与溢水排放通道相通的溢水收集槽道以及设置在溢水排放通道进水口顶端用于防止马路面的水进入溢水收集槽道的挡流凸板,所述挡流凸板远离溢水排放通道进水口顶端的一端斜向下延伸至排水弧道靠近平路牙低峰一侧的顶端,达到了避免雨水溢流回到马路面上的目的。

A drainage Road tooth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路牙结构
本技术涉及排水路牙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排水路牙结构。
技术介绍
路牙是指用凿打成长条形的石材、混凝土预制的长条形砌块或砖,铺装在道路边缘,起保护路面的作用。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759718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了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包括底层的夯实层,夯实层上层为稳定层,稳定层上部设有台阶槽,台阶槽内设有一层混凝土垫层,混凝土垫层内部设有一排水路牙,排水路牙的前后两侧面分别贴近稳定层和混凝土垫层,排水路牙上表面设有弧线沟。但是,在雨水量过大的时候,弧线沟的雨水聚集过多,雨水会溢出弧线沟流到马路面上。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其可以避免雨水溢流回到马路面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包括衔接马路面和行人路面的排水路牙,所述排水路牙包括与行人路面衔接的立路牙高峰、与马路面衔接的平路牙低峰以及位于立路牙高峰和平路牙低峰间的排水弧道,包括设置在平路牙低峰远离排水弧道峰壁顶端处并向下延伸的溢水排放通道、设置在排水路牙内与溢水排放通道相通的溢水收集槽道以及设置在溢水排放通道进水口顶端用于防止马路面的水进入溢水收集槽道的挡流凸板,所述挡流凸板远离溢水排放通道进水口顶端的一端斜向下延伸至排水弧道靠近平路牙低峰一侧的顶端。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在排水弧道内汇集过多,而且不能及时排走的时候,在排水弧道内汇集的水到达一定的高度后,会进入溢水排放通道,然后进入到溢水收集槽道内,再由溢水收集槽道沿排水路牙长度方向上排水口排出,同时设置挡流凸板可以使由马路面越过平路牙低峰进入排水弧道内的水不会流入到溢水排放通道内,进而不会在排水弧道内的水未发生溢流时,提前占用溢水收集槽道的收集空间,避免在发生溢流的时候,溢水收集槽道的收集空间不够,进而达到了避免雨水溢流回到马路面上的目的。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水排放通道进水口的底端设置有若干沿排水路牙长度方向排列的挡栅,所述挡栅的所有棱边均圆滑过渡。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挡栅可以对排水弧道内的杂物和淤泥等进行截留,避免杂物和淤泥通过溢水排放通道进入到溢水收集槽道内,而溢水收集槽道位于排水路牙内部,不易清理,进而挡栅可以避免溢水收集槽道内的杂物堆积,占用使用空间。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流凸板远离溢水排放通道进水口顶端的一端与排水弧道的竖直d为3-7厘米。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在排水弧道内的水进入到溢水排放通道内的过程中,雨水由于其表面张力在溢水排放通道的进水处发生汇集,进而导致溢水排放通道的进水处的水面高于挡流凸板远离溢水排放通道进水口顶端的一端,雨水无法正常通畅地通过溢水排放通道进入到溢水收集槽道内。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水排放通道朝向马路面倾斜,所述溢水排放通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为20-40°。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溢水排放通道倾斜设置不仅可以使雨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平稳顺畅的流入溢水收集槽道,而且溢水排放通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的设置可以避免雨水进入溢水收集槽道的速度过快而发生迸溅的现象,避免迸溅的水对向下流入溢水收集槽道的水产生干扰。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水排放通道的进水口顶端与平路牙低峰远离排水弧道的峰壁顶端的距离L为2-6厘米。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在距离排水弧道的峰壁顶端距离为2-6厘米的时候再进入到溢水排放通道内排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排水弧道的排水空间,而且不会因雨水距离排水弧道的峰壁顶端距离过小,而发生排放不及时的问题。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水收集槽道朝向行人路面延伸。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在马路面受到的车辆挤压力大于行人路面受到行人的挤压力,因此溢水收集槽道朝向行人路面延伸,可以避免排水路牙靠近马路面的一侧存在中空而强度变低,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塌陷损坏的现象。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水排放通道进水口的底端设置有导流弧角。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不仅可以使雨水更加顺畅地流入大溢水排水通道内,而且可以避免雨水在表面上张力的作用下发生聚集。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流凸板与平路牙低峰连接处朝向溢水排放通道一侧设置有三角支撑筋,所述三角支撑筋的尖端背离溢水排放通道设置。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加挡流凸板与平路牙低峰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挡流凸板处发生塌陷的现象。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排水弧道内汇集的水到达一定的高度时,使雨水进入溢水排放通道,然后进入到溢水收集槽道内,再由溢水收集槽道沿排水路牙长度方向上排水口排出,同时设置挡流凸板可以使由马路面越过平路牙低峰进入排水弧道内的水不会流入到溢水排放通道内,进而不会在排水弧道内的水未发生溢流时,提前占用溢水收集槽道的收集空间,避免在发生溢流的时候,溢水收集槽道的收集空间不够,进而达到了避免雨水溢流回到马路面上的目的;2.本技术设置挡栅,可以对排水弧道内的杂物和淤泥等进行截留,避免杂物和淤泥通过溢水排放通道进入到溢水收集槽道内,而溢水收集槽道位于排水路牙内部,不易清理,进而挡栅可以避免溢水收集槽道内的杂物堆积,占用使用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平面结构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1、排水路牙;2、立路牙高峰;3、平路牙低峰;4、排水弧道;5、溢水排放通道;6、溢水收集槽道;7、挡流凸板;8、挡栅;9、三角支撑筋;10、导流弧角;11、马路面;12、行人路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衔接马路面11和行人路面12的排水路牙1,排水路牙1包括与行人路面12衔接的立路牙高峰2、与马路面11衔接的平路牙低峰3以及位于立路牙高峰2和平路牙低峰3间的排水弧道4,包括设置在平路牙低峰3远离排水弧道4峰壁顶端处并向下延伸的溢水排放通道5、设置在排水路牙1内与溢水排放通道5相通的溢水收集槽道6以及设置在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顶端用于防止马路面11的水进入溢水收集槽道6的挡流凸板7,溢水收集槽道6朝向行人路面12延伸,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的底端设置有导流弧角10,挡流凸板7远离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顶端的一端斜向下延伸至排水弧道4靠近平路牙低峰3一侧的顶端。如图1和图3所示,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的底端设置有若干沿排水路牙1长度方向排列的挡栅8,挡栅8的所有棱边均圆滑过渡;挡栅8可以对排水弧道4内的杂物和淤泥等进行截留,避免杂物和淤泥通过溢水排放通道5进入到溢水收集槽道6内。如图2所示,挡流凸板7远离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顶端的一端与排水弧道4的竖直d为3-7厘米,本技术优选为4厘米;避免雨水由于其表面张力在溢水排放通道5的进水处发生汇集,无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包括衔接马路面(11)和行人路面(12)的排水路牙(1),所述排水路牙(1)包括与行人路面(12)衔接的立路牙高峰(2)、与马路面(11)衔接的平路牙低峰(3)以及位于立路牙高峰(2)和平路牙低峰(3)间的排水弧道(4),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平路牙低峰(3)远离排水弧道(4)峰壁顶端处并向下延伸的溢水排放通道(5)、设置在排水路牙(1)内与溢水排放通道(5)相通的溢水收集槽道(6)以及设置在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顶端用于防止马路面(11)的水进入溢水收集槽道(6)的挡流凸板(7),所述挡流凸板(7)远离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顶端的一端斜向下延伸至排水弧道(4)靠近平路牙低峰(3)一侧的顶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包括衔接马路面(11)和行人路面(12)的排水路牙(1),所述排水路牙(1)包括与行人路面(12)衔接的立路牙高峰(2)、与马路面(11)衔接的平路牙低峰(3)以及位于立路牙高峰(2)和平路牙低峰(3)间的排水弧道(4),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平路牙低峰(3)远离排水弧道(4)峰壁顶端处并向下延伸的溢水排放通道(5)、设置在排水路牙(1)内与溢水排放通道(5)相通的溢水收集槽道(6)以及设置在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顶端用于防止马路面(11)的水进入溢水收集槽道(6)的挡流凸板(7),所述挡流凸板(7)远离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顶端的一端斜向下延伸至排水弧道(4)靠近平路牙低峰(3)一侧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排放通道(5)进水口的底端设置有若干沿排水路牙(1)长度方向排列的挡栅(8),所述挡栅(8)的所有棱边均圆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排水路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凸板(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有琴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旭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