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昆明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0006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涉及水蛭养殖技术领域。所述系统的水蛭养殖池底壁及侧壁设置有沙土覆盖层,沙土覆盖层围成一个从底部到顶部截面逐渐增大的锥形;水蛭养殖池内架设有环状喂食管,其进料端通过管道与进料泵、饲料池出料端连接,环状喂食管出料端通过管道与饲料池进料端连接;养殖池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二水阀、废水处理装置进水口连接;废水处理装置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三水阀、第二水泵、蓄水池进水口连接;蓄水池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水泵、第四水阀、养殖池进水口连接;蓄水池出水口通过第一水阀与环状喂食管进料端连接;水蛭养殖池、蓄水池、饲料池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蛭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水蛭,俗名蚂蟥,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干制品泡制后可入药,有治疗中风、高血压、闭经、跌打损伤等的作用。近代医学研究,在水蛭中提取除了水蛭素,水蛭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阻止凝血酶催化的凝血因子活化和血小板反应等进一步血瘀现象。此外,它还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凝血酶对内皮细胞的刺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强的凝血酶天然特异抑制剂,在临床治疗和预防各种血栓形成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之而来的,是野生水蛭的大规模捕捞,水蛭养殖市场的不断扩大。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发现水蛭易患病,如肠炎、出血病、僵化病等,其主要原因是投喂在水中的高蛋白食物残留物腐败导致的水质恶化、病原体滋生,最终导致水蛭患病率高、成活率低等问题。目前随着水蛭养殖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呈液态或者悬浊液的营养饲料被用于水蛭养殖,但在投喂后仍存在残留物污染水质的问题,导致水蛭患病死亡,通过频繁换水可解决部分问题,但是成本高,且对水资源浪费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解决现有养殖过程中食物投喂在水中后,残留物腐败污染水质,最终导致水蛭因水质恶化患病死亡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蛭养殖池、蓄水池、饲料池、进料泵、第一水泵和控制装置,所述水蛭养殖池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箱体,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养殖池进水口、养殖池出水口,水蛭养殖池底壁及侧壁设置有沙土覆盖层,沙土覆盖层围成一个从底部到顶部截面逐渐增大的锥形,沙土覆盖层2/3位于水面下、1/3位于水面上;所述水蛭养殖池内架设有环状喂食管,环状喂食管进料端通过管道与进料泵、饲料池出料端连接,环状喂食管出料端通过管道与饲料池进料端连接;所述养殖池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二水阀、废水处理装置进水口连接;废水处理装置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三水阀、第二水泵、蓄水池进水口连接;蓄水池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水泵、第四水阀、养殖池进水口连接;蓄水池出水口通过第一水阀与环状喂食管进料端连接;所述水蛭养殖池、蓄水池、饲料池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进料泵、第一水泵、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通过信号与控制装置连接。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环状喂食管由支撑管和同轴套设在支撑管上的肠衣构成,沙土覆盖层上设置有支撑柱,支撑管固定在支撑柱上。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环状喂食管螺旋上升且曲率半径逐渐增大。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水蛭养殖池顶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盖网。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是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方法,步骤如下:1)蓄水:水蛭养殖池使用高锰酸钾溶液、食盐水消毒并冲洗干净,将黄土及沙子高温杀毒灭菌30~4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加入水蛭养殖池内,使其形成底部到顶部截面逐渐增大的沙土覆盖层,沙土覆盖层2/3位于水面下、1/3位于水面上;启动第一水泵,将蓄水池中经过灭菌后的水泵入水蛭养殖池,待液面为400~600mm后,在接收到液位传感器信号后,第一水泵关闭;2)下苗:将经过检疫合格的水蛭幼苗,清洗消毒后投入水蛭养殖池中;3)喂养:将新鲜畜血、螺蛳肉、蚌肉灭菌后,加入适量的水后制浆,投入饲料池内;启动进料泵将饲料泵入肠衣内,未被吸食干净的残余食物返回饲料池中;每次喂食时间1~1.5h,每天喂食两次;新鲜畜血、螺蛳肉、蚌肉和水重量份分别为:新鲜畜血3~5份、螺蛳肉1~3份、蚌肉1~3份,水8~12份;4)管理:通过控制装置将水蛭养殖池内水温设定为22~26℃,pH设定为5.8~6.7,水位液面高度为400~600mm;养殖期间,每隔5~8天,向水蛭养殖池投放EM菌净化水质;控制每天光照时间为4~6小时。水温太低或者太高均不利于水蛭生长,温度波动太大也不利于水蛭的快速生长。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2)中当水温高于28℃时,将蓄水池水温降低后泵入环状喂食管内降温;水温低于20℃时,将蓄水池的水升温后泵入环状喂食管内升温;蓄水池水温与水蛭养殖池水温温差在2~4℃。工作机理:将水蛭养殖池灭菌消毒后,使用灭菌后的黄土及沙子形成下小上大的锥形活动空间,注入经灭菌后的水,保证水蛭生活环境洁净,定期使用EM菌净化水质,避免水质恶化。投入经检疫合格的水蛭幼苗,避免水蛭自身将病原体带入养殖池内。喂养时,将食物制成浆状,食物充盈在环状喂食管的肠衣与支撑管之间,且在期间循环流动,水蛭则吸附在肠衣外侧壁上进行吸食,避免直接将食物投放于水中,造成残留物污染水质,导致水蛭患病的问题。且流动的浆状物营养丰富,方便水蛭吸食,使水蛭生长得更加健壮。通过控制装置设定系统参数,在养殖池水位过低时,水泵自动启动注水,在养殖池水温过高或过低时,也可以将经过降温或加热的蓄水池水注入肠衣与支撑管之间的间隙中,通过流动的水与养殖池水进行换热,使养殖池水温保持在适当范围内,保证水蛭的快速健康成长。同时也提高了水蛭养殖的自动化程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水蛭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通过环状喂食管的设置,避免将食物直接投放至水中,避免产生食物残留物腐败后污染水质的问题;通过温度、液位传感器和控制装置的设置,设定参数后,控制装置即可控制养殖系统的自动运行,无需人员随时值守,且能保持水蛭在合适的温度、水环境中生长,适合在实验室中使用。经统计,此养殖系统中水蛭患病率降低了15.5%,同等大小的日本医蛭幼苗成长到4~5g生产周期缩短了15天。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环状喂食管的截面示意图。图中:1-水蛭养殖池,2-蓄水池,3-饲料池,4-进料泵,5-第一水泵,6-沙土覆盖层,7-环状喂食管,8-支撑柱,9-盖网,10-废水处理装置,11-第二水阀,12-第三水阀,13-第二水泵,14-第一水阀,15-第四水阀,71-支撑管,72-肠衣,101-养殖池进水口,102-养殖池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图1示出了: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蛭养殖池1、蓄水池2、饲料池3、进料泵4、第一水泵5和控制装置,所述水蛭养殖池1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箱体,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养殖池进水口101、养殖池出水口102,水蛭养殖池1底壁及侧壁设置有沙土覆盖层6,沙土覆盖层6围成一个从底部到顶部截面逐渐增大的锥形,沙土覆盖层6的2/3位于水面下、1/3位于水面上;所述水蛭养殖池1内架设有环状喂食管7,环状喂食管7进料端通过管道与进料泵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蛭养殖池(1)、蓄水池(2)、饲料池(3)、进料泵(4)、第一水泵(5)和控制装置,所述水蛭养殖池(1)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箱体,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养殖池进水口(101)、养殖池出水口(102),水蛭养殖池(1)底壁及侧壁设置有沙土覆盖层(6),沙土覆盖层(6)围成一个从底部到顶部截面逐渐增大的锥形,沙土覆盖层(6)2/3位于水面下、1/3位于水面上;/n所述水蛭养殖池(1)内架设有环状喂食管(7),环状喂食管(7)进料端通过管道与进料泵(4)、饲料池(3)出料端连接,环状喂食管(7)出料端通过管道与饲料池(3)进料端连接;/n所述养殖池出水口(102)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二水阀(11)、废水处理装置(10)进水口连接;废水处理装置(10)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三水阀(12)、第二水泵(13)、蓄水池(2)进水口连接;/n蓄水池(2)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水泵(5)、第四水阀(15)、养殖池进水口(101)连接;蓄水池(2)出水口通过第一水阀(14)与环状喂食管(7)进料端连接;/n所述水蛭养殖池(1)、蓄水池(2)、饲料池(3)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进料泵(4)、第一水泵(5)、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通过信号与控制装置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蛭养殖池(1)、蓄水池(2)、饲料池(3)、进料泵(4)、第一水泵(5)和控制装置,所述水蛭养殖池(1)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箱体,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养殖池进水口(101)、养殖池出水口(102),水蛭养殖池(1)底壁及侧壁设置有沙土覆盖层(6),沙土覆盖层(6)围成一个从底部到顶部截面逐渐增大的锥形,沙土覆盖层(6)2/3位于水面下、1/3位于水面上;
所述水蛭养殖池(1)内架设有环状喂食管(7),环状喂食管(7)进料端通过管道与进料泵(4)、饲料池(3)出料端连接,环状喂食管(7)出料端通过管道与饲料池(3)进料端连接;
所述养殖池出水口(102)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二水阀(11)、废水处理装置(10)进水口连接;废水处理装置(10)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三水阀(12)、第二水泵(13)、蓄水池(2)进水口连接;
蓄水池(2)出水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水泵(5)、第四水阀(15)、养殖池进水口(101)连接;蓄水池(2)出水口通过第一水阀(14)与环状喂食管(7)进料端连接;
所述水蛭养殖池(1)、蓄水池(2)、饲料池(3)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进料泵(4)、第一水泵(5)、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通过信号与控制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喂食管(7)由支撑管(71)和同轴套设在支撑管(71)上的肠衣(72)构成,沙土覆盖层(6)上设置有支撑柱(8),支撑管(72)固定在支撑柱(8)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喂食管(7)螺旋上升且曲率半径逐渐增大。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超仝向荣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