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司机后包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9884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司机后包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司机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驾驶环境,通过型材的结构形成多个安装槽,型材之间利用紧固件连接,安装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可拆卸,便于回收再利用,解决了现有司机围普遍采用玻璃钢浇制造,从而包围重量大与玻璃钢后期无法回收再利用的问题。

A kind of driver's rear encircl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司机后包围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司机后包围。
技术介绍
随着公交的迅速发展以及市民环保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公交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司机包围是公交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司机包围可以给司机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驾驶空间,确保车辆的行车安全,同时作为整车内饰的一部分,司机包围需要符合内饰造型,满足车内的整体视觉效果和结构布置。司机后包围位于司机驾驶座和紧邻驾驶座的乘客座位之间,将驾驶座与乘客座位隔离开以保证司机能够无干扰的驾驶。但是现有的司机后包围普遍都是采用玻璃钢浇制造而成,安装结构复杂,装配效率低,这种玻璃钢浇制造的司机后包围重量大与玻璃钢后期无法回收再利用,所以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后包围的框架结构,安装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可回收再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司机后包围,具有装配效率高的特点。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司机后包围,包括第一型材、第二型材、第三型材、过渡型材、第七型材、第八型材、玻璃围板、辅助型材、下围板、内围板;第一型材包括连条A、连条B、连条C,连条A截面为L形,连条A一端与过渡条A连接,连条A另一端与过渡条B连接;过渡条A截面为U形,过渡条A上连有两根卡条,过渡条A远离连条A的一端与连条B连接;连条B截面为L形,连条B远离过渡条A的一端与过渡条D连接;过渡条B截面为U形,过渡条B远离连条A的一端与连条C连接;连条A、连条C与过渡条B之间形成第一安装槽;连条C截面为L形,连条C远离过渡条B的一端与过渡条C连接;过渡条C截面为U形,过渡条C内表面连有插条,插条分别位于过渡条两端,插条与过渡条C之间形成第二安装槽;过渡条C远离连条C的一端与连条D连接;连条D截面为L形,连条D远离过渡条C的一端与过渡条D连接,过渡条D截面为H形;过渡条D远离连条D的一端连有安装条,安装条与过渡条之间形成第三安装槽;第二型材包括安装板A、安装板B、安装板C,安装板A、安装板B截面均为L形,安装板A一端与安装板B相连,安装板A另一端抵接过渡条D;安装板B内连有安装板C,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之间形成第四安装槽;第三型材包括拼接板A、拼接板B、拼接板C,拼接板A、拼接板B截面均为圆弧形,拼接板A两端设有拼接板C,拼接板C与拼接板A连接;拼接板B两端设有拼接板D,拼接板D与拼接板B连接;拼接板B圆弧面上设有开口,开口内设有加强板,加强板截面为U形,加强板两端与拼接板连接,加强板上连有多根加强条;拼接板C与拼接板D之间设有拼接板F,拼接板F截面为U形,拼接板两端分别与拼接板C、拼接板D连接;拼接板C、拼接板D、拼接板F之间形成第五安装槽;第一型材与第三型材之间设有过渡型材、框架,过渡型材、框架沿Y方向分布,框架位于两个过渡型材之间;过渡型材包括主体、插柱,主体截面为中空矩形,主体四个面均设有插口,插口内设有插柱,插柱与主体连接;插柱截面为U形结构,插柱内连有插片,插片与插柱之间形成第六安装槽;过渡型材两端分别抵接第一型材、第三型材,过渡型材分别通过直角架A、直角架B与第一型材、第三型材连接;框架为矩形结构,框架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三角加强板,框架通过三角加强板与第一型材、第三型材连接;第三型材远离第四型材的一端设有辅助型材,辅助型材与第一型材结构相同;第二型材插入辅助型材内,安装板A一端抵接过渡条D,第二型材与辅助型材之间形成第七安装槽;辅助型材与第三型材之间设有第七型材、第八型材,第七型材包括连接板A、连接板B、连接板C,连接板A、连接板B截面均为L形,连接板A一端与连接板B相连成一体,连接板A上设有一对卡柱,卡柱与连接板A相连成一体,卡柱插入第一安装槽内,卡柱分别抵接连条A、连条B;第七型材与第八型材结构、尺寸均相同;卡柱插入第五安装槽内,卡柱分别抵接拼接板C、拼接板D;辅助型材与第三型材之间设有第一加强型材、第二加强型材、第三加强型材,第一加强型材、第二加强型材、第三加强型材沿Y方向分布,第七型材、第八型材位于第一加强型材与第二加强型材之间,第七型材与第八型材的上方均抵接第一加强型材,第七型材与第八型材的上端面均抵接第一加强型材,第七型材与第八型材的下端面均抵接第二加强型材;第三加强型材位于第二加强型材下方,第三加强型材下端面与辅助型材下端面平齐。进一步的,第一加强型材、第二加强型材、第三加强型材两端分别抵接辅助型材、第三型材,第一加强型材、第二加强型材、第三加强型材结构与过渡型材相同,第一加强型材、第二加强型材、第三加强型材两端分别通过直角架A、直角架B与辅助型材、第三型材连接。进一步的,玻璃围板左端插入第四安装槽内,玻璃围板右端插入第七安装槽内;玻璃围板下端抵接下围板;下围板左端插入第四安装槽内,下围板右端插入第七安装槽内;内围板位于下围板内侧,内围板右端面抵接第一型材,内围板左端面抵接辅助型材,内围板上端面抵接第三型材下端面内围板与下围板之间设有定位件,辅助型材上设有支柱,支柱位于辅助型材上部,支柱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支撑架内,支撑架通过紧固件与第二安装槽连接;辅助型材上设有固定架,固定架位于辅助型材底部,固定架通过紧固件与第二安装槽连接;第一型材上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位于第一型材底部,支撑架通过紧固件与第二安装槽连接。进一步的,玻璃围板为纯黑玻璃,厚度为5mm。进一步的,下围板、内围板均为吸塑件。进一步的,下围板上设有凹陷面A,,内围板上设有凹陷面B。本技术具有有益效果:本技术为司机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驾驶环境,通过型材的结构形成多个安装槽,型材之间利用紧固件连接,安装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可拆卸,便于回收再利用,解决了现有司机围普遍采用玻璃钢浇制造,从而包围重量大与玻璃钢后期无法回收再利用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图(1)。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立体图(2)。图4为本技术未安装玻璃围板、下围板、内围板时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未安装玻璃围板、下围板、内围板时的俯视图。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8为图5中D部分的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未安装玻璃围板、下围板、内围板、第一加强型材时的俯视图。图10为图9中F部分的放大图。图11为本技术过渡型材剖视图。图12为本技术下围板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内围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型材,2-第二型材,3-第三型材,4-过渡型材,5-框架,6-辅助型材,7-第七型材,8-第八型材,9-第一加强型材,10-直角架A,11-直角架B,12-三角加强板,13-玻璃围板,14-下围板,15-内围板,16-定位件,17-支柱,18-框架,19-支撑架,20-固定架,21-第二加强型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司机后包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型材、第二型材、第三型材、过渡型材、第七型材、第八型材、玻璃围板、辅助型材、下围板、内围板;/n第一型材包括连条A、连条B、连条C,连条A截面为L形,连条A一端与过渡条A连接,连条A另一端与过渡条B连接;过渡条A截面为U形,过渡条A上连有两根卡条,过渡条A远离连条A的一端与连条B连接;连条B截面为L形,连条B远离过渡条A的一端与过渡条D连接;/n过渡条B截面为U形,过渡条B远离连条A的一端与连条C连接;连条A、连条C与过渡条B之间形成第一安装槽;/n连条C截面为L形,连条C远离过渡条B的一端与过渡条C连接;/n过渡条C截面为U形,过渡条C内表面连有插条,插条分别位于过渡条两端,插条与过渡条C之间形成第二安装槽;过渡条C远离连条C的一端与连条D连接;/n连条D截面为L形,连条D远离过渡条C的一端与过渡条D连接,过渡条D截面为H形;过渡条D远离连条D的一端连有安装条,安装条与过渡条之间形成第三安装槽;/n第二型材包括安装板A、安装板B、安装板C,安装板A、安装板B截面均为L形,安装板A一端与安装板B相连,安装板A另一端抵接过渡条D;安装板B内连有安装板C,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之间形成第四安装槽;/n第三型材包括拼接板A、拼接板B、拼接板C,拼接板A、拼接板B截面均为圆弧形,拼接板A两端设有拼接板C,拼接板C与拼接板A连接;拼接板B两端设有拼接板D,拼接板D与拼接板B连接;拼接板B圆弧面上设有开口,开口内设有加强板,加强板截面为U形,加强板两端与拼接板连接,加强板上连有多根加强条;拼接板C与拼接板D之间设有拼接板F,拼接板F截面为U形,拼接板两端分别与拼接板C、拼接板D连接;拼接板C、拼接板D、拼接板F之间形成第五安装槽;/n第一型材与第三型材之间设有过渡型材、框架,过渡型材、框架沿Y方向分布,框架位于两个过渡型材之间;/n过渡型材包括主体、插柱,主体截面为中空矩形,主体四个面均设有插口,插口内设有插柱,插柱与主体连接;插柱截面为U形结构,插柱内连有插片,插片与插柱之间形成第六安装槽;/n过渡型材两端分别抵接第一型材、第三型材,过渡型材分别通过直角架A、直角架B与第一型材、第三型材连接;/n框架为矩形结构,框架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三角加强板,框架通过三角加强板与第一型材、第三型材连接;/n第三型材远离第四型材的一端设有辅助型材,辅助型材与第一型材结构相同;第二型材插入辅助型材内,安装板A一端抵接过渡条D,第二型材与辅助型材之间形成第七安装槽;/n辅助型材与第三型材之间设有第七型材、第八型材,第七型材包括连接板A、连接板B、连接板C,连接板A、连接板B截面均为L形,连接板A一端与连接板B相连成一体,连接板A上设有一对卡柱,卡柱与连接板A相连成一体,卡柱插入第一安装槽内,卡柱分别抵接连条A、连条B;/n第七型材与第八型材结构、尺寸均相同;卡柱插入第五安装槽内,卡柱分别抵接拼接板C、拼接板D;/n辅助型材与第三型材之间设有第一加强型材、第二加强型材、第三加强型材,第一加强型材、第二加强型材、第三加强型材沿Y方向分布,/n第七型材、第八型材位于第一加强型材与第二加强型材之间,第七型材与第八型材的上方均抵接第一加强型材,第七型材与第八型材的上端面均抵接第一加强型材,第七型材与第八型材的下端面均抵接第二加强型材;第三加强型材位于第二加强型材下方,第三加强型材下端面与辅助型材下端面平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司机后包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型材、第二型材、第三型材、过渡型材、第七型材、第八型材、玻璃围板、辅助型材、下围板、内围板;
第一型材包括连条A、连条B、连条C,连条A截面为L形,连条A一端与过渡条A连接,连条A另一端与过渡条B连接;过渡条A截面为U形,过渡条A上连有两根卡条,过渡条A远离连条A的一端与连条B连接;连条B截面为L形,连条B远离过渡条A的一端与过渡条D连接;
过渡条B截面为U形,过渡条B远离连条A的一端与连条C连接;连条A、连条C与过渡条B之间形成第一安装槽;
连条C截面为L形,连条C远离过渡条B的一端与过渡条C连接;
过渡条C截面为U形,过渡条C内表面连有插条,插条分别位于过渡条两端,插条与过渡条C之间形成第二安装槽;过渡条C远离连条C的一端与连条D连接;
连条D截面为L形,连条D远离过渡条C的一端与过渡条D连接,过渡条D截面为H形;过渡条D远离连条D的一端连有安装条,安装条与过渡条之间形成第三安装槽;
第二型材包括安装板A、安装板B、安装板C,安装板A、安装板B截面均为L形,安装板A一端与安装板B相连,安装板A另一端抵接过渡条D;安装板B内连有安装板C,第二型材与第一型材之间形成第四安装槽;
第三型材包括拼接板A、拼接板B、拼接板C,拼接板A、拼接板B截面均为圆弧形,拼接板A两端设有拼接板C,拼接板C与拼接板A连接;拼接板B两端设有拼接板D,拼接板D与拼接板B连接;拼接板B圆弧面上设有开口,开口内设有加强板,加强板截面为U形,加强板两端与拼接板连接,加强板上连有多根加强条;拼接板C与拼接板D之间设有拼接板F,拼接板F截面为U形,拼接板两端分别与拼接板C、拼接板D连接;拼接板C、拼接板D、拼接板F之间形成第五安装槽;
第一型材与第三型材之间设有过渡型材、框架,过渡型材、框架沿Y方向分布,框架位于两个过渡型材之间;
过渡型材包括主体、插柱,主体截面为中空矩形,主体四个面均设有插口,插口内设有插柱,插柱与主体连接;插柱截面为U形结构,插柱内连有插片,插片与插柱之间形成第六安装槽;
过渡型材两端分别抵接第一型材、第三型材,过渡型材分别通过直角架A、直角架B与第一型材、第三型材连接;
框架为矩形结构,框架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三角加强板,框架通过三角加强板与第一型材、第三型材连接;
第三型材远离第四型材的一端设有辅助型材,辅助型材与第一型材结构相同;第二型材插入辅助型材内,安装板A一端抵接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芳邵永坤王成刚王磊孟鹏洪立
申请(专利权)人:丹阳市金业来车辆装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