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7686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包括支架、应力释放装置、导线装置;所述支架包括立管以及设置在立管上的横管,整体呈“「”型,所述应力释放装置包括设置在立管上与立管转动连接的滑动环、与滑动环固定连接的过线孔轴、以及过线孔轴上固定设置的第一过线孔;所述导线装置包括沿支架外沿设置的过线导轮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解决铜线打绞等问题,有效减少专人看守的成本,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

A setting out device for round copper w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缆
,特别涉及一种在电线电缆制造行业中使用的圆铜线放线装置。
技术介绍
被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动脉”与“神经”的电线电缆,是输送电能、通报信息和制作各类机电、仪器、仪表,完成电磁能量转换所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也是将来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根基产物。电线电缆在我国的使用规模非常普遍,涉及到电力、修建、通讯、制造等多个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都息息相关。电线电缆行业是中国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行业,产物种类满意率和海内市场占有率均跨越90%。在世界规模内,中国电线电缆总产值已跨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电线电缆生产国。众所周知,电缆主要由导体、绝缘层和护层组成。而电缆导体的制作主要是由一整根经螺旋缠绕在绕线框架中的圆铜线经放线、拉丝退火后形成。而现有技术中,铜线放线架因设计不当,放线过程中经常发生铜线打绞等问题,造成频繁停机,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为此,需要安排专人进行看守,这将严重增加电缆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结构简单,解决铜线打绞等问题,有效减少专人看守的成本,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包括支架、应力释放装置、导线装置;所述支架包括立管以及设置在立管上的横管,整体呈“「”型,所述应力释放装置包括设置在立管上与立管转动连接的滑动环、与滑动环固定连接的过线孔轴、以及过线孔轴上固定设置的第一过线孔;所述导线装置包括沿支架外沿设置的过线导轮组。进一步的,所述过线导轮组包括设置在横管端头的第一过线导轮、设置在立管与横管相交处的第二过线导轮、设置在立管上的第三过线导轮;所述第一过线导轮、第二过线导轮、第三过线导轮使经过的圆铜线与支架平行。更进一步的,所述过线导轮组的每一个过线导轮都对应设置一个过线孔,阻止圆铜线滑出导轮。优选的,所述第一过线导轮对应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过线孔设置于横管下方平行于横管的第一金属体端部,所述金属体另一端向上弯成直角后固定在横管上。优选的,所述第二过线导轮对应第三过线孔,所述第三过线孔设置在竖直固定于立管与横管相交处的第二金属体的端部。优选的,所述第三过线导轮对应第四过线孔,所述第四过线孔设置在垂直固定于立管的第三金属体的端部。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线导轮、第二过线导轮、第三过线导轮沿其边缘开设有凹槽,防止圆铜线滑出导轮。进一步的,所述立管为可伸缩立管,由内层不锈钢管和外层不锈钢管组成;所述内层不锈钢管一侧面上设置有一个弹性卡簧;所述外层不锈钢管对应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卡簧槽。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环通过轴承结构与所述立管转动连接;或所述滑动环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立管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立管设有凹槽,所述滑动环嵌在凹槽里与所述立管转动连接;或所述立管设有凸台,所述滑动环依靠凸台与所述立管转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可伸缩立管实现支架的下降、升高的调节功能,便于穿线;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穿线动作,解决传统用升降台穿线速度慢以及各种安全隐患问题;(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应力释放装置,当弯曲的圆铜线在过线孔中左右摆动时,由于滑动环的作用,第一过线孔也会随着圆铜线不同的摆动角度随之转动,将铜线应力释放,不会发生旧式放线装置由于过线孔位置固定不变造成的圆铜线硬拉扯时发生的铜线打绞等问题;有效减少专人看守的成本,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低,产品质量稳;(3)所述导轮组中设置的第一过线导轮、第二过线导轮和第三过线导轮能有效降低铜线放线阻力,通过各导轮的相互配合,使圆铜线放线顺畅,不损伤圆铜线,提高生产效率;(4)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过线孔保证圆铜线在进入第二过线孔前将其应力释放,降低放线阻力及铜线打绞风险后,通过第二过线孔、第三过线孔和第四过线孔有效防止铜丝在导轮上左右移动,滑出导轮;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第一过线孔、第二过线孔、第三过线孔和第四过线孔的相互配合,将弯曲的圆铜线摆动范围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进入拉丝模具前的圆铜线实现一定的校直,有效减小拉丝阻力,延长拉丝模具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立管;2、横管;3、滑动环;4、过线孔轴;5、第一过线孔;6、第二过线孔;7、第一过线导轮;8、第三过线孔;9、第二过线导轮;10、第四过线孔;11、第三过线导轮;12、卡簧槽;13、弹性卡簧;14、第一金属体;15、第二金属体;16、第三金属体;17、圆铜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的圆铜线放线装置,包括支架、应力释放装置、导线装置;所述支架包括立管1以及设置在立管上的横管2,整体呈“「”型,所述立管1为可伸缩立管,由内层不锈钢管和外层不锈钢管组成;所述内层不锈钢管一侧面上设置有一个弹性卡簧13;所述外层不锈钢管对应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卡簧槽12。所述应力释放装置包括设置在立管1上与立管转动连接的滑动环3、与滑动环3固定连接的过线孔轴4、以及过线孔轴4上固定设置的第一过线孔5;所述导线装置包括沿支架外沿设置的过线导轮组,在过线孔轴4端头设置有第一过线孔5,在支架横管2右端头设置有第二过线孔6,在第二过线孔6上方设置有第一过线导轮7,在支架横管2左端头设置有第三过线孔8,与第三过线孔8对称设置有第二过线导轮9,在立管1的2/3位置设置有第四过线孔0和第三过线导轮11。所述的第二过线孔6设置于横管下方平行于横管的第一金属体14端部,所述金属体14另一端向上弯成直角后固定在横管2上,具体呈形状。所述第三过线孔8设置在竖直固定于立管与横管相交处的第二金属体15的端部所述的第四过线孔10设置在垂直固定于立管的第三金属体16的端部,具体呈形状。所述的过线导轮沿其边缘开设有凹槽,具体呈形状,防止圆铜线滑出导轮。所述的过线导轮由“凵”形状的金属体连接设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滑动环3与过线孔轴4采用电焊连接固定,所述的过线孔轴4与第一过线孔5采用电焊连接固定。本专利技术中,滑动环3与立管1的转动连接结构可以有多种方案,例如滑动环3与立管1通过轴承连接,或者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或者立管1设有一圈凹槽,滑动环3在凹槽内转动;或者立管1设有一圈凸台,滑动环3依赖凸台在立管1上转动,等等,均可达到本专利技术的要求。本专利技术使用方法如下:1、圆铜线穿线时,一只手按住立管1上的弹性卡簧13,另一只手用力将立管1的上半部分往下压,待弹性卡簧13离开卡簧槽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应力释放装置、导线装置;所述支架包括立管以及设置在立管上的横管,整体呈“「”型,所述应力释放装置包括设置在立管上与立管转动连接的滑动环、与滑动环固定连接的过线孔轴、以及过线孔轴上固定设置的第一过线孔;所述导线装置包括沿支架外沿设置的过线导轮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应力释放装置、导线装置;所述支架包括立管以及设置在立管上的横管,整体呈“「”型,所述应力释放装置包括设置在立管上与立管转动连接的滑动环、与滑动环固定连接的过线孔轴、以及过线孔轴上固定设置的第一过线孔;所述导线装置包括沿支架外沿设置的过线导轮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导轮组包括设置在横管端头的第一过线导轮、设置在立管与横管相交处的第二过线导轮、设置在立管上的第三过线导轮;所述第一过线导轮、第二过线导轮、第三过线导轮使经过的圆铜线与支架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导轮组的每一个过线导轮都对应设置一个过线孔,阻止圆铜线滑出导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导轮对应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过线孔设置于横管下方平行于横管的第一金属体端部,所述金属体另一端向上弯成直角后固定在横管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圆铜线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小平周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通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