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6954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它包括反应釜本体、微量泵、输送管道本体和储液罐本体,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壁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绝热层,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左侧上方设置真空泵,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右侧上方设置有增压泵,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的探头连通输送管道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输送管道本体的壁内设置有绝热层,绝热层将输送管道本体内的温度与外界温度隔断,使得液态二氧化碳在输送时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另外,通过设有压力表和增压泵,当输送管道本体内的压强降低时,可及时对其进行增压,避免液态二氧化碳固化,影响液态二氧化碳的输送效率。

A liquid carbon dioxide convey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
本技术涉及输送设备
,尤其是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二氧化碳对石油行业三次开采起着重要作用。其输送方式也由通常的气态输送方式发展为更加经济的液态输送方式。液态二氧化碳(特别是超临界液体)具有黏度小,比重低,管道输送沿程磨阻极小,消耗的动力相应也少,经济性好,而且超临渗透能力强,溶解性好等特点。目前,现有的液态二氧化碳生产模式一般是在大型液态二氧化碳反应釜内进行,厂家将在反应釜内生产好的液态二氧化碳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至个各个储液罐中,可是,将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至储液罐的过程中,输送管道容易受管内压强和外界温度的影响,导致液态二氧化碳会有一部分气化或者固化成干冰,导致输送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液态二氧化碳的输送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反应釜本体、微量泵、输送管道本体和储液罐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右侧面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右侧设置有微量泵,所述微量泵的左侧进水口端连接有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出水管与第一进水管通过二通螺纹连接,所述微量泵的右侧出水口端连接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微量泵的右侧设置有输送管道本体,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左端进水口处焊接有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三进水管与第二出水管通过二通螺纹连接,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右端出水口处焊接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右侧设置有储液罐本体,所述储液罐本体的左端进水口处焊接有第四进水管,所述第四进水管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储液罐本体通过连接管与输送管道本体螺纹连接,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壁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绝热层,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左侧上方设置真空泵,所述真空泵通过真空管道连通输送管道本体且真空管道的吸气口固接在输送管道本体的内壁,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右侧上方设置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通过增压管道连通输送管道本体且增压管道的增压口固接在输送管道本体的内壁,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压力表且压力表位于真空泵与增压泵之间,所述压力表的探头连通输送管道本体并延伸至输送管道本体内部。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泵与增压泵的侧面均通过支撑架与地面固接。进一步的,所述绝热层采用的是隔热材料,所述隔热材料为珠光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管上安装有第一阀门。进一步的,所述第四进水管上安装有第二阀门。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道本体的材质为碳钢。进一步的,所述二通接头处均捆绑有防水胶带。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人工将各水管通过二通连接起来,水管连接起来后启动真空泵,真空泵通过真空管道对输送管道本体内进行抽真空,真空抽取完毕后,同时打开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然后,启动微量泵,微量泵将反应釜本体内的液态二氧化碳经输送管道本体抽向储液罐本体内,通过人工观看压力表,当输送管道本体内的压强降低时(出现压强降低的情况一般是水管与水管之间没有完全密封,造成了泄压),可通过增压泵对输送管道本体进行增压,避免液态二氧化碳固化,影响液态二氧化碳的输送效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通过在输送管道本体的壁内设置有绝热层,绝热层将输送管道本体内的温度与外界温度隔断,使得液态二氧化碳在输送时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另外,通过设有压力表和增压泵,当输送管道本体内的压强降低时,可及时对其进行增压,避免液态二氧化碳固化,影响液态二氧化碳的输送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反应釜本体;2、微量泵;3、输送管道本体;4、储液罐本体;5、第一出水管;6、第一进水管;7、二通;8、第二出水管;9、第四进水管;10、连接管;11、空腔;12、真空泵;13、真空管道;14、增压泵;15、增压管道;16、压力表;17、支撑架;18、第一阀门;19、第二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它包括反应釜本体1、微量泵2、输送管道本体3和储液罐本体4,所述反应釜本体1右侧面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出水管5,所述第一出水管5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反应釜本体1的右侧设置有微量泵2,所述微量泵2的左侧进水口端连接有第一进水管6,所述第一进水管6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出水管5与第一进水管6通过二通7螺纹连接,所述微量泵2的右侧出水口端连接有第二出水管8,所述第二出水管8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微量泵2的右侧设置有输送管道本体3,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左端进水口处焊接有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三进水管与第二出水管8通过二通7螺纹连接,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右端出水口处焊接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右侧设置有储液罐本体4,所述储液罐本体4的左端进水口处焊接有第四进水管9,所述第四进水管9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储液罐本体4通过连接管10与输送管道本体3螺纹连接,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壁内设有空腔11,所述空腔11内填充有绝热层,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左侧上方设置真空泵12,所述真空泵12通过真空管道13连通输送管道本体3且真空管道13的吸气口固接在输送管道本体3的内壁,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右侧上方设置有增压泵14,所述增压泵14通过增压管道15连通输送管道本体3且增压管道15的增压口固接在输送管道本体3的内壁,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压力表16且压力表16位于真空泵12与增压泵14之间,所述压力表16的探头连通输送管道本体3并延伸至输送管道本体3内部。所述真空泵12与增压泵14的侧面均通过支撑架17与地面固接。所述绝热层采用的是隔热材料,所述隔热材料为珠光砂。所述第一出水管5上安装有第一阀门18。所述第四进水管9上安装有第二阀门19。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材质为碳钢。所述二通7接头处均捆绑有防水胶带。本实施例中所述微量泵采用的是翁开尔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型号为mzr-11557微量泵。本实施例中所述真空泵采用的是上海万经泵业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ZJP型罗茨真空泵。本实施例中所述增压泵采用的是济南赛思特流体系统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型号为GPV05启动增压泵。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力表采用的是金湖宏程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型号为HC-YBS-C数显压力表。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反应釜本体(1)、微量泵(2)、输送管道本体(3)和储液罐本体(4),所述反应釜本体(1)右侧面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出水管(5),所述第一出水管(5)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反应釜本体(1)的右侧设置有微量泵(2),所述微量泵(2)的左侧进水口端连接有第一进水管(6),所述第一进水管(6)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出水管(5)与第一进水管(6)通过二通(7)螺纹连接,所述微量泵(2)的右侧出水口端连接有第二出水管(8),所述第二出水管(8)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微量泵(2)的右侧设置有输送管道本体(3),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左端进水口处焊接有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三进水管与第二出水管(8)通过二通(7)螺纹连接,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右端出水口处焊接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右侧设置有储液罐本体(4),所述储液罐本体(4)的左端进水口处焊接有第四进水管(9),所述第四进水管(9)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储液罐本体(4)通过连接管(10)与输送管道本体(3)螺纹连接,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壁内设有空腔(11),所述空腔(11)内填充有绝热层,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左侧上方设置真空泵(12),所述真空泵(12)通过真空管道(13)连通输送管道本体(3)且真空管道(13)的吸气口固接在输送管道本体(3)的内壁,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右侧上方设置有增压泵(14),所述增压泵(14)通过增压管道(15)连通输送管道本体(3)且增压管道(15)的增压口固接在输送管道本体(3)的内壁,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压力表(16)且压力表(16)位于真空泵(12)与增压泵(14)之间,所述压力表(16)的探头连通输送管道本体(3)并延伸至输送管道本体(3)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反应釜本体(1)、微量泵(2)、输送管道本体(3)和储液罐本体(4),所述反应釜本体(1)右侧面的底部安装有第一出水管(5),所述第一出水管(5)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反应釜本体(1)的右侧设置有微量泵(2),所述微量泵(2)的左侧进水口端连接有第一进水管(6),所述第一进水管(6)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出水管(5)与第一进水管(6)通过二通(7)螺纹连接,所述微量泵(2)的右侧出水口端连接有第二出水管(8),所述第二出水管(8)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微量泵(2)的右侧设置有输送管道本体(3),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左端进水口处焊接有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三进水管与第二出水管(8)通过二通(7)螺纹连接,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右端出水口处焊接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的右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右侧设置有储液罐本体(4),所述储液罐本体(4)的左端进水口处焊接有第四进水管(9),所述第四进水管(9)的左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储液罐本体(4)通过连接管(10)与输送管道本体(3)螺纹连接,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壁内设有空腔(11),所述空腔(11)内填充有绝热层,所述输送管道本体(3)的左侧上方设置真空泵(12),所述真空泵(12)通过真空管道(13)连通输送管道本体(3)且真空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佰文
申请(专利权)人:茂名华粤华源气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