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走线自行车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222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走线自行车车架结构,包括支撑架和两叉杆;该支撑架包括主体杆和分叉头,该主体杆的外壁面上开设有第一过线口;分叉头具有两连接杆,至少一连接杆内设有第一走线通道,该第一走线通道的一端贯穿至连接杆的下端面,第一走线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过线口;该两叉杆设于两连接杆的下端,至少一叉杆内设有第二走线通道,该第二走线通道的一端与第一走向通道连通,第二走线通道的另一端贯穿叉杆形成有第二过线口。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一过线口,同时在至少一叉杆上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和第二过线口,线材穿过第二过线口、第二走线通道、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一过线口,使线材内置,避免线材外露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

Frame structure of bicycle with inner tr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走线自行车车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内走线自行车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自行车是大众最普遍的出行工具,以脚踩脚蹬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但由于完全需要人力骑行,在上坡或者长时间骑行时,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并且行驶的速度较慢。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动自行车,它通过电量提供动能,行驶无污染,且速度较快,节省了人力。然而,自行车或者电动车均需要对线材进行布置,一方面缓解由于线材窜动而影响正常骑行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自行车或者电动车的美观性。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车的电器线材和自行车的刹车线、变速线采用外置式,并通过过线卡将线材固定在车梁的外侧,严重影响了电动车的美观性,并且长期日晒雨淋、磨损等,会进一步加速线材的损坏,降低使用寿命,影响自行车和电动车的正常骑行。而现有技术中,出现的内走线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其车架多为中空腔体,结构强度不够,且内走线车架只能采用“盲穿”法进行走线,走线过程复杂、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内走线自行车车架结构,其有效解决了现有之线材外置导致的线材磨损、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内走线自行车车架结构,包括有支撑架以及两叉杆;该支撑架包括有主体杆和分叉头,该主体杆的外壁面上开设有第一过线口;该分叉头与主体杆的下端一体成型连接,分叉头呈倒U形,分叉头具有两左右对称设置的连接杆,其中至少一连接杆内设置有第一走线通道,该第一走线通道的一端贯穿至连接杆的下端面,第一走线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过线口;该两叉杆左右对称设置并分别与两连接杆的下端连接固定,其中至少一叉杆内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该第二走线通道的一端贯穿至叉杆的上端面并与第一走向通道连通,第二走线通道的另一端贯穿叉杆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二过线口。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杆为空心管状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连接杆的下端均为嵌入部,对应的,两叉杆的上端面凹设有嵌槽,上述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二走线通道均连通对应的嵌槽,两嵌入部插入对应的嵌槽中固定。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杆的下端之横截面积大于主体杆的上端之横截面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杆的外壁上凹设有置线槽,该置线槽的下端与第一过线口相连通。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二走线通道均为弯曲的通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一过线口,同时在至少一叉杆上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和第二过线口,线材穿过第二过线口、第二走线通道、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一过线口,从而使线材内置,避免了线材外露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视图。附图标识说明:10、支撑架101、第一过线口102、第一走线通道102、置线槽11、主体杆12、分叉头121、连接杆122、嵌入部20、叉杆201、嵌槽202、第一走线通道203、第二过线口30、线材。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一支撑架10和两叉杆20。该支撑架10包括有主体杆11和分叉头12,该主体杆11的外壁面上开设有第一过线口101;该分叉头12与主体杆11的下端一体成型连接,分叉头12呈倒U形,分叉头12具有两左右对称设置的连接杆121,其中至少一连接杆121内设置有第一走线通道102,该第一走线通道102的一端贯穿至连接杆121的下端面,第一走线通道102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过线口101。在本实施例中,主体杆11的下端之横截面积大于主体杆11的上端之横截面积,其相对连接处增加连接面积,从而增强了结构强度。且主体杆11为空心管状结构,有效减轻了重量。该两叉杆20左右对称设置并分别与两连接杆121的下端连接固定,具体而言,两连接杆121的下端均为嵌入部122,对应的,两叉杆20的上端面凹设有嵌槽201,两嵌入部122插入对应的嵌槽201中固定。其中至少一叉杆20内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202,该第二走线通道202的一端贯穿至叉杆20的上端面并与第一走向通道102连通,第二走线通道202的另一端贯穿叉杆20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二过线口203,上述第一走线通道102和第二走线通道202均连通对应的嵌槽201。所述支撑架10的外壁上凹设有置线槽103,该置线槽103的下端与第一过线口101相连通,其线材30外露部分嵌于置线槽103中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通道102和第二走线通道202均为弯曲的通道。组装时,两叉杆20和支撑架10为分离状态;将线材30穿入第二过线口203穿入,接着依次穿过第二走线通道202、嵌槽201和第一走线通道102,并于第一过线口101穿出,然后将两叉杆20安装于支撑架10上,并将线材30上端外露部分嵌于置线槽102中。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一过线口,同时在至少一叉杆上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和第二过线口,线材穿过第二过线口、第二走线通道、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一过线口,从而使线材内置,避免了线材外露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走线自行车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撑架以及两叉杆;该支撑架包括有主体杆和分叉头,该主体杆的外壁面上开设有第一过线口;该分叉头与主体杆的下端一体成型连接,分叉头呈倒U形,分叉头具有两左右对称设置的连接杆,其中至少一连接杆内设置有第一走线通道,该第一走线通道的一端贯穿至连接杆的下端面,第一走线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过线口;该两叉杆左右对称设置并分别与两连接杆的下端连接固定,其中至少一叉杆内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该第二走线通道的一端贯穿至叉杆的上端面并与第一走向通道连通,第二走线通道的另一端贯穿叉杆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二过线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走线自行车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撑架以及两叉杆;该支撑架包括有主体杆和分叉头,该主体杆的外壁面上开设有第一过线口;该分叉头与主体杆的下端一体成型连接,分叉头呈倒U形,分叉头具有两左右对称设置的连接杆,其中至少一连接杆内设置有第一走线通道,该第一走线通道的一端贯穿至连接杆的下端面,第一走线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过线口;该两叉杆左右对称设置并分别与两连接杆的下端连接固定,其中至少一叉杆内设置有第二走线通道,该第二走线通道的一端贯穿至叉杆的上端面并与第一走向通道连通,第二走线通道的另一端贯穿叉杆的外壁面形成有第二过线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走线自行车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杆为空心管状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元宏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永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