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2488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5 0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包括灶台和油烟机,油烟机的壳体空腔内设有蜂巢电极栅、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内的分离腔被二氧化碳选择通过膜分隔为左、右分隔腔,左分隔腔顶端通过第三管路连接至排气管,第三管路内设有二氧化碳选择截留膜和第一风机,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右分隔腔通过第四管路与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进气端相连;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出气端外连接第五管路,第五管路的出口端处设有第二风机,第五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底部开有回收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能有效改善CO

A new type of carbon sink kitche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厨房系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城市大气污染源中,厨房油烟污染已经同工业污染源及汽车尾气污染一并成为最主要的污染源,食用油在烹饪温度达到170℃时开始分解,形成了直径为10-3cm以上的小油滴,当加热到270℃以上时,其中的主要成分开始汽化,形成了直径为10-7~10-3cm的微油滴,食用油和食物在高温条件下,食用油及食物本身所含脂质发生热氧化分解,生成多种有害化学成分,另外,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被认为是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原因,传统厨房的燃气多采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或煤气(主要成分为CO)等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CO2,据相关资料表明,1m3天然气燃烧产生约1.964kgCO2,且城市居民每户每餐约排放160cm3CO2,因此减少CO2的排放是十分紧迫的,而这一问题正引起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以期改善CO2导致的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包括灶台和位于灶台上方的油烟机,所述油烟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所述壳体顶端设有排气管,所述壳体内设空腔,所述壳体的空腔内设有蜂巢电极栅、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所述蜂巢电极栅内设放电腔,所述放电腔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放电针尖,所述蜂巢电极栅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与放电腔相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壳体上的进风口相连通;所述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内设分离腔,所述分离腔被一个竖向的二氧化碳选择通过膜分隔为左分隔腔和右分隔腔,所述左分隔腔左端与第二管路相连接,所述左分隔腔顶端通过第三管路连接至所述排气管,所述第三管路内在靠近左分隔腔的一端设有二氧化碳选择截留膜,所述第三管路内在靠近排气管的一端设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控制第三管路通断的第一控制阀;所述右分隔腔通过第四管路与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进气端相连;所述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出气端外连接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出口端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五管路的出口端处设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五管路上设有控制第五管路通断的第二控制阀,所述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底部开有回收口,所述回收口通过第六管路连接到下方的燃料存储槽。进一步的,所述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内设光催化腔,所述光催化腔内设有半导体催化剂,所述光催化腔的顶壁和底壁上均设置有紫外光灯。进一步的,所述燃料存储槽底部通过一个回收管路与灶台的燃烧器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管路上还设有用于检测二氧化氮气体浓度的第一气体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二氧化硫浓度的第二气体传感器。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首先通过蜂巢电极栅将油烟微粒电解形成混合气体,之后混合气体通过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对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杂质气体排入大气中,分离后的二氧化碳再经过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对其进行降解,二氧化碳被催化为液态燃料进入灶台重复利用,解决了现有的碳汇式厨房系统由于不能改善CO2导致的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的问题,有效改善了CO2导致的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问题,提高了该系统的实用性,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值得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油烟机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油烟机的空腔内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蜂巢电极栅的部分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单片机的电路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一风机控制电路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二风机控制电路图。图10是本技术的第一控制阀控制电路图。图11是本技术的第二控制阀控制电路图。图12是本技术的AD芯片的电路图。图13是本技术的二氧化硫采集电路图。图14是本技术的二氧化氮采集电路图。图中标号:1灶台,2油烟机,21壳体,22进风口,23空腔,3排气管,4蜂巢电极栅,41放电腔,42放电针尖,43刮板,44收集槽,5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51二氧化碳选择通过膜,52左分隔腔,53右分隔腔,54二氧化碳选择截留膜,6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61光催化腔,62半导体催化剂,63紫外光灯,7第一风机,8第二风机,9第一控制阀,10第二控制阀,11第一管路,12第二管路,13第三管路,14第四管路,15第五管路,16第六管路,17回收管路,18燃料存储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包括灶台1和位于灶台1上方的油烟机2,油烟机2包括壳体21,壳体21上设有进风口22,壳体21顶端设有排气管3,壳体21内设空腔23,壳体21的空腔23内设有蜂巢电极栅4、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5、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6、第一风机7、第二风机8、第一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10。该蜂巢电极栅4内设放电腔41,放电腔41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放电针尖42,放电腔41侧壁上段设有刮板43,放电腔41底部设有收集槽44,蜂巢电极栅4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与放电腔41相连通的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第一管路11与壳体21上的进风口22相连通。该放电腔41内从下往上可分为针尖放电区、等子场区和沉积区,等离子场利用其高能量所激发的大量活性自由基对油烟微粒进行降解,使其黏度下降。在等离子产生过程中,通过放电针尖42高频放电产生的瞬时高能量,能将其分解为CO2等分子。该蜂巢电极栅4为现有部件,其具体结构及详细的工作原理可参考以下文献:郭伟洪,刘济平,厨房油烟分解、碳化技术的应用,《广州环境科学》,2006,21(3):22-24。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5内设分离腔,分离腔被一个竖向的二氧化碳选择通过膜51分隔为左分隔腔52和右分隔腔53,左分隔腔52左端与第二管路12相连接,左分隔腔52顶端通过第三管路13连接至排气管3,第三管路13内在靠近左分隔腔52的一端设有二氧化碳选择截留膜54,第三管路13内在靠近排气管3的一端设有第一风机7,第三管路13上设有控制第三管路13通断的第一控制阀9,第三管路13上还设有用于检测二氧化氮气体浓度的第一气体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二氧化硫浓度的第二气体传感器;右分隔腔53通过第四管路14与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6的进气端相连。其中,二氧化碳选择通过膜51只允许二氧化碳通过,其他气体不能通过;而二氧化碳选择截留膜5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包括灶台和位于灶台上方的油烟机,所述油烟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所述壳体顶端设有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空腔,所述壳体的空腔内设有蜂巢电极栅、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n所述蜂巢电极栅内设放电腔,所述放电腔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放电针尖,所述蜂巢电极栅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与放电腔相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壳体上的进风口相连通;/n所述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内设分离腔,所述分离腔被一个竖向的二氧化碳选择通过膜分隔为左分隔腔和右分隔腔,所述左分隔腔左端与第二管路相连接,所述左分隔腔顶端通过第三管路连接至所述排气管,所述第三管路内在靠近左分隔腔的一端设有二氧化碳选择截留膜,所述第三管路内在靠近排气管的一端设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控制第三管路通断的第一控制阀;所述右分隔腔通过第四管路与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进气端相连;/n所述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出气端外连接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出口端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五管路的出口端处设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五管路上设有控制第五管路通断的第二控制阀,所述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的底部开有回收口,所述回收口通过第六管路连接到下方的燃料存储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碳汇式厨房系统,包括灶台和位于灶台上方的油烟机,所述油烟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所述壳体顶端设有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空腔,所述壳体的空腔内设有蜂巢电极栅、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二氧化碳光催化反应装置、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
所述蜂巢电极栅内设放电腔,所述放电腔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放电针尖,所述蜂巢电极栅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与放电腔相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壳体上的进风口相连通;
所述二氧化碳选择分离柱内设分离腔,所述分离腔被一个竖向的二氧化碳选择通过膜分隔为左分隔腔和右分隔腔,所述左分隔腔左端与第二管路相连接,所述左分隔腔顶端通过第三管路连接至所述排气管,所述第三管路内在靠近左分隔腔的一端设有二氧化碳选择截留膜,所述第三管路内在靠近排气管的一端设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控制第三管路通断的第一控制阀;所述右分隔腔通过第四管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菡雯陶喆张哲豪周贺洋许为义崔康平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