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3727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7:2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灯具,其包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多个第一卡合槽;多组第一传热热管,平行安装板并且均匀布设在安装板的下端面,每组第一传热热管与外部灯体的多个发放源对应设置并与发光源抵接;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多个第二传热热管沿安装板的长度方向顺序设置,每个第二传热热管呈U形结构并且立式固定在一第一卡合槽上;多个散热片,分别套设在一第二传热热管的两端。本申请通过设置多组第一传热热管、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和多个散热片,第一传热热管对灯具的多个发光源进行可充分传热,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和多个散热片可快速的对热量进行传导和散热,提高了散热器的传热效率。

A radiator and a lamp with the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灯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散热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灯具。
技术介绍
散热器是用来传导、释放热量的一系列装置,通过将发热装置上的热量传导到散热器上并通过散热片上的铝片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来散热,但是市面上的这种散热器没有对散热器的传热和散热效率作优化,导致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低,不能实现高效散热,当发热装置的功率较大时,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往往跟不上机器的散热需要,有时甚至需要将发热装置停下来等温度降低后再重新工作,当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跟不上时,发热装置的温度过高会造成装置内部的电路板被烧坏,降低装置的使用寿命,并且,现有的散热器的整体体积过大,不利于组装。
技术实现思路
(一)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灯具,以解决现有的散热器散热传热不均匀、散热效率低以及散热器的整体体积过大,不便于组装的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散热器,其包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多个第一卡合槽;多组第一传热热管,平行安装板并且均匀布设在安装板的下端面,每组第一传热热管与外部灯体的多个发放源对应设置并与发光源抵接,用于将多个发光源的热量同时传导到安装板上;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多个第二传热热管沿安装板的长度方向顺序设置,每个第二传热热管呈U形结构并且立式固定在一第一卡合槽上,多个第二传热热管能够同时传导安装板上的热量;多个散热片,分别套设在一第二传热热管的两端,用于对与其连接的第二传热热管上的热量进行散发。进一步地,每组第一传热热管包括两个开口相反的呈U形结构的第一传热热管。进一步地,每个散热片的中间位置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插槽,用于供第二传热热管的两端插入以将第二传热热管和散热片固定为一体。进一步地,每个散热片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连接件沿散热片的排列方向延伸,其中,每个连接件上沿其长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卡合一散热片的多个第二卡合槽,连接件通过第二卡合槽将多个散热片连接为一体。进一步地,还包括:压板,沿安装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安装板的上端面,压板与安装板连接,用于将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压紧到第一卡合槽中。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的散热器的灯具,灯具还包括:灯壳,设置在第一传热热管下方并与第一传热热管抵接;多个发光源,设置在灯壳中并与第一散热热管一一对应;电源,与多个多个发光源电连接,用于为发光组件供电。进一步地,灯壳的上端面与第一传热热管对应的位置上向下凹陷形成多个供第一传热热管嵌入的安装槽。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源固定板,设置在多个散热片上方,用于安装电源。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件,大致呈弧形结构,固定件设置在多个散热片上方并且两端分别与灯壳连接,电源固定板的下端面与固定件的边缘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三卡合槽,电源固定板通过第三卡合槽固定到固定件上。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散热器通过设置安装板、多组第一传热热管、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和多个散热片,多组第一传热热管平行安装板布设在安装板的下端面,多个第二传热热管沿安装板的长度方向顺序设置,每个第二传热热管呈U形结构并且立式固定在安装板的上端面,多个散热片分别套设在一第二传热热管的两端,散热时,灯具的发光源发出的热量可通过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一传热热管同时传导到安装板上并经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将安装板上的热量同时传导到多个散热片上进行散热,每组第一传热热管与灯具中的发光源对应设置,可充分的将灯具的每个发光源发出的热量进行传导,使传热更加充分,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可同时对安装板上的热量进行传导,提高了传热的效率,一个第二传热热管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散热片,可充分的将第二传热热管上的热量进行散发,提高散热效率,使得散热器整体的传热和散热效果得以提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灯具与散热器的组装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灯具缺省灯壳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器的仰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传热热管安装到安装板上的组装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传热热管与散热片的组装图;附图标记:1:灯具;101:发光源;2:散热器;201:安装板;2011:第一卡合槽;202:第一传热热管;203:第二传热热管;204:散热片;2041:散热孔;2042:插槽;206:连接件;3:电源;4:电源固定板;5:固定件;6:压板;7: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请参阅图1-图6,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其包括:安装板201,安装板201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多个第一卡合槽2011;多组第一传热热管202,平行安装板201并且均匀布设在安装板201的下端面,每组第一传热热管202与外部灯体的多个发放源对应设置并与发光源101抵接,用于将多个发光源101的热量同时传导到安装板201上;多个第二传热热管203,多个第二传热热管203沿安装板201的长度方向顺序设置,每个第二传热热管203呈U形结构并且立式固定在一第一卡合槽2011上,多个第二传热热管203能够同时传导安装板201上的热量;多个散热片204,分别套设在一第二传热热管203的两端,用于对与其连接的第二传热热管203上的热量进行散发。本申请通过在安装板201的下端面平行安装板201设置有多组第一传热热管202,在安装板201的上端面沿安装板201的长度方向立式设置多个第二传热热管203,散热片204分别插设在一个第二传热热管203上,散热时,灯具1的发光源101发出的热量可通过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一传热热管202同时传导到安装板201上并经多个第二传热热管203将安装板201上的热量同时传导到多个散热片204上进行散热。每组第一传热热管202与灯具1中的发光源101对应设置,可充分的将灯具1的每个发光源101发出的热量进行传导,使传热更加充分,多个第二传热热管203可同时对安装板201上的热量进行传导,提高了传热的效率,一个第二传热热管203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散热片204,可充分的将第二传热热管203上的热量进行散发,提高散热效率,使得散热器2整体的传热和散热效果得以提升。本申请的散热器2可大功率的灯具1进行散热,保证大功率的灯具1可及时排出热量,避免大功率的灯具1温度过高而烧坏。具体的,本申请的散热器可对1200W以上的灯具进行散热,并且,本申请在保证高效散热的同时整体体积较小,便于安装到灯壳内部以及便于运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多个第一卡合槽;/n多组第一传热热管,平行所述安装板并且均匀布设在所述安装板的下端面,每组所述第一传热热管与外部灯体的多个发放源对应设置并与所述发光源抵接,用于将多个所述发光源的热量同时传导到所述安装板上;/n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多个所述第二传热热管沿所述安装板的长度方向顺序设置,每个所述第二传热热管呈U形结构并且立式固定在一所述第一卡合槽上,多个所述第二传热热管能够同时传导所述安装板上的热量;/n多个散热片,分别套设在一所述第二传热热管的两端,用于对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二传热热管上的热量进行散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沿其长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多个第一卡合槽;
多组第一传热热管,平行所述安装板并且均匀布设在所述安装板的下端面,每组所述第一传热热管与外部灯体的多个发放源对应设置并与所述发光源抵接,用于将多个所述发光源的热量同时传导到所述安装板上;
多个第二传热热管,多个所述第二传热热管沿所述安装板的长度方向顺序设置,每个所述第二传热热管呈U形结构并且立式固定在一所述第一卡合槽上,多个所述第二传热热管能够同时传导所述安装板上的热量;
多个散热片,分别套设在一所述第二传热热管的两端,用于对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二传热热管上的热量进行散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第一传热热管包括两个开口相反的呈U形结构的第一传热热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片的中间位置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一插槽,用于供所述第二传热热管的两端插入以将所述第二传热热管和所述散热片固定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片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所述连接件沿所述散热片的排列方向延伸,其中,每个所述连接件上沿其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琼榕陈海强
申请(专利权)人:特能热交换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