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散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09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管散热组件,其包括:散热片,具有第一插装通道和第二插装通道,第一插装通道位于第二插装通道的侧方,第一插装通道延伸至散热片的一侧外壁,第二插装通道延伸至散热片的另一侧外壁;第一热管,其端部自散热片的一侧插设于第一插装通道,第一热管的端部与散热片的另一侧具有间距;第二热管,插设于第二插装通道,第二热管位于第一热管的侧方,且第二热管沿第二插装通道延伸至散热片的另一侧。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的长度均可相对较短,能够在逆重力环境下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即能够实施有效的传热;通过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的接力传热能够将热量快速传导分布于散热片上,可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可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可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散热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热管散热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一些散热器,为了提高热传导效率,会设置有热管来进行吸热和传热,且设置有散热片与热管相连接,热量经由热管传导至散热片,经由散热片将热量予以散发。但是受到重力影响,热管不能布置太长,较长的热管在逆重力环境下无法实现有效的传热,即较长的热管在逆重力环境下的传热效率较低,但是较短的热管无法布置尺寸较大的散热片,使得散热片的表面积较小,影响了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热管散热组件,能够在逆重力环境下实施有效的传热,并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热管散热组件,其包括:散热片,具有第一插装通道和第二插装通道,第一插装通道位于第二插装通道的侧方,第一插装通道延伸至散热片的一侧外壁,第二插装通道延伸至散热片的另一侧外壁;第一热管,其端部自散热片的一侧插设于第一插装通道,并与第一插装通道的内壁相贴,所述第一热管的端部与散热片的另一侧具有间距;第二热管,插设于第二插装通道,并与第二插装通道的内壁相贴,第二热管位于第一热管的侧方,且第二热管沿第二插装通道延伸至散热片的另一侧。
[0005]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插装通道和第二插装通道均自散热片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以贯穿散热片,以使所述第一热管插入第一插装通道的长度小于第一插装通道的长度,所述第二热管位于第二插装通道的内腔。
[0006]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片设置为两个并间隔布置,两所述散热片上均设有所述第一插装通道、第二插装通道和所述第二热管,所述第一热管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散热片上的第一插装通道。
[0007]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热管的中部外侧具有吸热平面。
[0008]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热管的中部的截面外廓呈矩形。
[0009]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片上具有散热孔。
[0010]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插装通道的远离第一热管的一端插设有塞头,且所述第一插装通道内具有第一导热脂柱。
[0011]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片上设有将第一插装通道和第二插装通道连通的传热通道,所述传热通道内具有第二导热脂柱。
[0012]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插装通道和第二插装通道相连通,以使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相贴。
[0013]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相贴的一面均设置为平面。
[0014]上述方案具有如下至少一个有益效果:通过第一热管吸收来自热源的热量,然后
将热量快速传导至与散热片相接触的部分,第一热管的热量一部分经由散热片予以散热,一部分经由散热片传导至第二热管,第二热管吸热后将热量快速传导至散热片的另一侧,使得来自热源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并分布于散热片上,热量经由散热片予以散发;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的长度均可相对较短,能够在逆重力环境下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即能够实施有效的传热;且对于尺寸较大的散热片,通过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的接力传热依然能够将热量快速传导分布于散热片上,可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地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5]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一种热管散热组件,其包括散热片10、第一热管20和第二热管30,散热片10具有第一插装通道11和第二插装通道12,第一插装通道11位于第二插装通道12的侧方,第一插装通道11延伸至散热片10的一侧外壁,第二插装通道12延伸至散热片10的另一侧外壁。第一热管20的端部自散热片10的一侧插设于第一插装通道11,并与第一插装通道11的内壁相贴,且第一热管20的端部与散热片10的另一侧具有间距。第二热管30插设于第二插装通道12,并与第二插装通道12的内壁相贴,第二热管30位于第一热管20的侧方,且第二热管30沿
第二插装通道12延伸至散热片10的另一侧。
[0027]例如,参照图1和图2,第一插装通道11和第二插装通道12均自散热片10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以贯穿散热片10,第二热管30位于第二插装通道12的内腔,即第二热管30的长度不大于第二插装通道12的长度,第一热管20插入第一插装通道11的长度小于第一插装通道11的长度,第二热管30的一端位于第一热管20的侧方,另一端与第一热管20的端部具有间距。
[0028]通过上述结构,通过第一热管20吸收来自热源的热量,然后将热量快速传导至与散热片10相接触的部分,第一热管20的热量一部分经由散热片10予以散热,一部分经由散热片10传导至第二热管30,第二热管30吸热后将热量快速传导至散热片10的另一侧,使得来自热源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并分布于散热片10上,热量经由散热片10予以散发。相对而言,第一热管20和第二热管30的长度均可相对较短,能够在逆重力环境下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即能够实施有效的传热,且对于尺寸较大的散热片10,通过第一热管20和第二热管30的接力传热依然能够将热量快速传导分布于散热片10上,可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如此,本技术的热管散热组件能够在逆重力环境下实施有效的传热,且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0029]散热片10设置为两个并间隔布置,两个散热片10上均设有第一插装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片(10),具有第一插装通道(11)和第二插装通道(12),第一插装通道(11)位于第二插装通道(12)的侧方,第一插装通道(11)延伸至散热片(10)的一侧外壁,第二插装通道(12)延伸至散热片(10)的另一侧外壁;第一热管(20),其端部自散热片(10)的一侧插设于第一插装通道(11),并与第一插装通道(11)的内壁相贴,所述第一热管(20)的端部与散热片(10)的另一侧具有间距;第二热管(30),插设于第二插装通道(12),并与第二插装通道(12)的内壁相贴,第二热管(30)位于第一热管(20)的侧方,且第二热管(30)沿第二插装通道(12)延伸至散热片(10)的另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装通道(11)和第二插装通道(12)均自散热片(10)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以贯穿散热片(10),以使所述第一热管(20)插入第一插装通道(11)的长度小于第一插装通道(11)的长度,所述第二热管(30)位于第二插装通道(12)的内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10)设置为两个并间隔布置,两所述散热片(10)上均设有所述第一插装通道(11)、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琼榕陈海强
申请(专利权)人:特能热交换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