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3345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5: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该阻尼力调节装置包括阻尼力控制阀,阻尼力控制阀包括第一圆筒和可滑动布置在第一圆筒内的第一控制杆;阻尼力控制阀分别与气源、大气和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通过第一圆筒和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实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与位置变化的自适应调节,提升了阻尼力调节的灵敏度,安装便捷、故障率低、维护方便,成本低。

Damping force adjusting device, seat and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阻尼器阻尼力调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提升车辆悬架、驾驶室悬架和座椅悬架的舒适性,在应用阻尼器的同时对阻尼器的阻尼力进行调节,以降低崎岖路面产生的不适感。目前,阻尼器的阻尼力的调节方式主要包括手动调节方式和电控调节方式。在手动调节方式中,主要是通过调节手柄对阻尼力进行调节,由于操作不便,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路过不平坦路面时,几乎不会采用手动调节手柄对阻尼力进行调节。在电控调节方式中,主要是在悬架系统中应用CDC阻尼器(CDC,ContinuousDampingControl)对阻尼力进行调节。基于CDC阻尼器的悬架控制系统虽然可以很好地提升悬架系统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但是该悬架控制系统中的电子元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受到安装位置的限制,使得控制精度不够精确且安装维护不便;另外,电子元件在线路布局上容易受到悬架系统自身空间的限制,且该悬架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使得该悬架控制系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所述阻尼力调节装置包括阻尼力控制阀,所述阻尼力控制阀包括第一圆筒和可滑动布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内的第一控制杆;所述阻尼力控制阀分别与气源、大气和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所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所述阻尼力调节装置还包括气体压缩装置,所述气体压缩装置与气源连接;所述气体压缩装置包括第二圆筒和至少一个可滑动布置在所述第二圆筒内的第二控制杆;所述第二控制杆与所述第一控制杆连接;当所述第一控制杆与所述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达到最大工作行程时,由所述第二控制杆与所述第二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进行补偿。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具有至少两个相对移动的剪刀架结构和至少一个用于减震的阻尼元件,所述座椅包括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如上述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所述阻尼元件的位置相适应,所述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所述阻尼力调节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剪刀架结构上,所述阻尼力调节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剪刀架结构上,所述两个相对移动的剪刀架结构的相对运动驱动所述阻尼力调节装置控制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实现座椅的阻尼力调节。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系统,所述车辆悬挂系统包括车身和至少四个车轮,所述车身与所述车轮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减震的阻尼元件,所述车辆悬挂系统包括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如上述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所述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所述阻尼力调节装置三者的位置相适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圆筒和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位移变化,使得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使得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内部的气体质量流量产生变化,从而气驱动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阻尼元件输出相应阻尼力,从而对阻尼元件的阻尼力大小进行调节,实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与位置变化的自适应调节,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使得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无需手动调节阻尼力,使得驾驶员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先通过传感器采集信号,然后由电子控制单元根据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计算阻尼力信号,再将阻尼力信号发送至执行机构进行阻尼力调节,大幅度提升了阻尼力调节的灵敏度。另外,阻尼力调节装置由线性结构构成,该结构与悬架系统的高度相适应,不受悬架系统自身空间和安装位置的限制,安装便捷、故障率低、维护方便,成本低。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二维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第一剖面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第二剖面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控制杆的立体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另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第一剖面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另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第二剖面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控制杆的立体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又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图10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又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爆炸图;图11(a)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又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的剖面图;图11(b)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又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的剖面图;图1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再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第一立体图;图1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再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第二立体图;图1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再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的爆炸图;图1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座椅的功能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阻尼力调节装置10;阻尼元件30;剪刀架结构(40,50);阻尼力控制阀A;第一圆筒A100;第一进气口A110;第二进气口A120;第一出气口A130;第二出气口A140;排气口A150;第一控制杆A200;第一部分(A210,A240);第二部分(A220,A250);第三部分A230;端部区域(A221,A222,A252);第一轴向凹槽(A221_1,A222_1,A252_1);第二轴向凹槽A251;密封元件A300;第一密封元件A310;第二密封元件A320;气体腔室A400;第一气体腔室A410;第二气体腔室A420;第三气体腔室A430;气体压缩装置B;第二圆筒B100;第二控制杆B200;导向块B300;导向装置C;导向环槽(C110,C221);导向杆(C120,C230);导向板C210;导向槽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力调节装置包括阻尼力控制阀,所述阻尼力控制阀包括第一圆筒和可滑动布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内的第一控制杆;所述阻尼力控制阀分别与气源、大气和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n通过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所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力调节装置包括阻尼力控制阀,所述阻尼力控制阀包括第一圆筒和可滑动布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内的第一控制杆;所述阻尼力控制阀分别与气源、大气和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
通过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所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筒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排气口;
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气源连接,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接;
所述第二出气口分别与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排气口连接,所述排气口与大气连接;
通过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所述第二出气口分别与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圆筒与所述第一控制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密封元件,从而在所述第一圆筒与所述第一控制杆之间形成彼此分离连续的至少三个气体腔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气体腔室与气源连接,所述第一气体腔室与第三气体腔室连接;
第二气体腔室分别与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大气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杆依次包括第一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张晓锋张加于曼华冯永江
申请(专利权)人:安路普北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