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3345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5: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该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包括调节阀,调节阀分别与气源、大气、空气弹簧和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该调节阀包括第一圆筒和至少一个可滑动布置在第一圆筒内的第一控制杆,通过第一控制杆和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空气弹簧与气源或者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空气弹簧的高度调节;和/或,使得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可见,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阻尼力和高度的调节。

A device, seat and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for adjusting damping force and he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悬架系统主要包括高度调节和阻尼力调节两个控制系统,这两个控制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体系,分别具备相应的控制机构。在手动调节方式中,需要同时按压两个按钮实现两个控制系统的同步调节,操作不便。在电控方式中,比较常用的是基于CDC阻尼器(CDC,ContinuousDampingControl)的悬架控制系统,该悬架控制系统首先利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同时计算出空气弹簧气囊内的空气压力和阻尼器的阻尼力,并将计算出的控制信号同时发送至空气弹簧和CDC阻尼器,控制空气弹簧和CDC阻尼器同时进行相应操作,从而实现悬架系统的高度调节和阻尼力调节。虽然这种悬架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提升悬架系统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但是该悬架控制系统中的电子元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受到安装位置的限制,使得控制精度不够精确且安装维护不便;另外,电子元件在线路布局上容易受到悬架系统自身空间的限制,且该悬架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使得该悬架控制系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纯机械机构同步实现悬架系统的高度调节和阻尼力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分别与气源、大气、空气弹簧和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所述调节阀包括第一圆筒和至少一个可滑动布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内的第一控制杆,通过所述第一控制杆和所述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空气弹簧与气源或者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所述空气弹簧的高度调节;和/或,使得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所述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所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具有至少两个相对移动的剪刀架结构、至少一个用于减震的阻尼元件和用于高度调节的空气弹簧,所述座椅还包括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如上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所述阻尼元件、所述空气弹簧、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四者的位置相适应,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分别与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所述空气弹簧连接;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剪刀架结构上,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剪刀架结构上,所述两个相对移动的剪刀架结构的相对运动驱动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控制所述空气弹簧充气或者放气,或者,所述两个相对移动的剪刀架结构的相对运动驱动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控制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实现座椅阻尼力调节。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系统,所述车辆悬挂系统包括车身和至少四个车轮,所述车身与所述车轮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减震的阻尼元件和用于高度调节的空气弹簧,所述车辆悬挂系统还包括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如上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所述阻尼元件、所述空气弹簧、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四者的位置相适应,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分别与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所述空气弹簧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请求保护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装置通过第一控制杆和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既可以控制空气弹簧的充气或放气实现高度调节,也可以同时气驱动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阻尼力调节,即,实现悬架系统的高度调节或者同步实现悬架系统的高度调节和阻尼力调节,使得减震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电控方式实现高度和阻尼力的同步调节,提升了高度调节和阻尼力调节的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舒适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使得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无需手动调节阻尼力和高度,使得驾驶员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由线性结构构成,该结构与悬架系统的高度相适应,不受悬架系统自身空间和安装位置的限制,安装便捷、故障率低、维护方便,成本低。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二维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第一种剖面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第二种剖面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控制杆的立体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控制杆的立体图;图7(a)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的剖面图;图7(b)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的剖面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再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立体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再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爆炸图;图10(a)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再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的剖面图;图10(b)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再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的剖面图;图1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又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立体图;图1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又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的爆炸图;图1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座椅的功能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10;空气弹簧20;阻尼元件40;剪刀架结构(50,60);调节阀A;第一圆筒A100;第一进气口A110;第二进气口A120;第一出气口A130;第二出气口A140;第三出气口A150;第一排气口A160;第二排气口A170;第一控制杆A200;第一部分A210;第二部分A220;第一轴向凹槽(A221,A223);端部区域A222;第一端部区域A2221;第二端部区域A2222;第二轴向凹槽(A2221-1,A2222-1);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分别与气源、大气、空气弹簧和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n所述调节阀包括第一圆筒和至少一个可滑动布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内的第一控制杆,/n通过所述第一控制杆和所述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空气弹簧与气源或者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所述空气弹簧的高度调节;和/或,使得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所述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所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分别与气源、大气、空气弹簧和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
所述调节阀包括第一圆筒和至少一个可滑动布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内的第一控制杆,
通过所述第一控制杆和所述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空气弹簧与气源或者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所述空气弹簧的高度调节;和/或,使得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所述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所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阀的工作行程至少包括三个位移阈值范围,其中,第二位移阈值范围包含第一位移阈值范围,第三位移阈值范围包含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
当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在所述第一位移阈值范围内,使得所述空气弹簧与气源或者大气之间未产生气体流动连接,所述空气弹簧既不充气也不放气,且使得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未产生气体流动连接,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保持预设的基础阻尼力;
当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在所述第一位移阈值范围与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之间,使得所述空气弹簧与气源或者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空气弹簧的充气或放气;
当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在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与所述第三位移阈值范围之间,使得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气体流动连接,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实现所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且使得所述空气弹簧与气源或者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所述空气弹簧的充气或者放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圆筒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三出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
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气源连接,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接;
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接;
所述第二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和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
所述第三出气口与空气弹簧连接口连接;
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分别与大气连接;
当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在所述第一位移阈值范围与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之间时,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三出气口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所述空气弹簧的充气,或者,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所述空气弹簧的放气;
当所述第一圆筒和所述第一控制杆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在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与所述第三位移阈值范围之间时,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实现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且所述第三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张晓锋于曼华张加冯永江
申请(专利权)人:安路普北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