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2419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1:54
本实用属于斜拉桥配重领域,具体为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包括河床、桥塔、第一桥体、第二桥体,所述河床一端设置有第二河堤,所述河床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河堤,所述河床上设置有第二桥桩,所述第二桥桩一侧设置有第一桥桩,所述第二桥桩上端设置有所述桥塔,所述桥塔包括塔体、塔顶、塔座,所述塔顶下端设置有所述塔体,所述塔体下端设置有所述塔座,所述塔座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柱。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加强梁能够加强桥梁的承载力,利用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能够有效支撑桥体,并且通过螺栓连接安装方便,刚性应力也能够相互抵消,第一支撑柱采用深埋方式,配重座采用悬挂防止,通过配重连接架连接技既能保证强度,又能提高配重比。

Counterweight structure of long-span asymmetric cable-stayed bri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
本技术属于斜拉桥配重领域,具体是涉及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斜拉桥是大跨度结构,对于不同地质、地形条件可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一般单塔斜拉结构多为对称直线布置,可以通过塔型平衡桥面传递的荷载力。中塔型结构是由对称承力互相作用来消减荷载作用,可减少结构承力体系,减少结构工程量,有效节省投资;边塔型结构则需要通过塔自身来承担桥面传递的荷载。由于斜拉桥不阻水,且结构轻巧,空间造型美观,因此,斜拉桥结构成为大跨度桥梁的重要桥型,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桥型。但是一般的斜拉桥都是采用桥塔和吊索配合方式,但是单纯的采用吊索牵引,所有重量由吊索平衡,牵引力容易集中,造成吊索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包括河床、桥塔、第一桥体、第二桥体,所述河床一端设置有第二河堤,所述河床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河堤,所述河床上设置有第二桥桩,所述第二桥桩一侧设置有第一桥桩,所述第二桥桩上端设置有所述桥塔,所述桥塔包括塔体、塔顶、塔座,所述塔顶下端设置有所述塔体,所述塔体下端设置有所述塔座,所述塔座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柱;所述塔座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桥体,所述塔座另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桥体,所述所述第一桥体下端设置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斜撑,所述第二桥体上设置有配重座,所述配重座和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设置有配重连接架,所述第一桥桩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柱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吊杆牵引座,所述塔顶和所述加强梁之间设置有第一缆索,所述塔顶和所述吊杆牵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缆索,所述第一缆索和所述加强梁之间、所述第二缆索和所述吊杆牵引座之间均设置有吊杆。优选地:所述第一桥桩、所述固定座、所述吊杆牵引座一体成型,所述吊杆通过混凝土连接于所述吊杆牵引座。如此设置,所述吊杆牵引座起牵引作用,所述固定座起配重作用,一体成型稳定性好。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配重连接架一体成型,所述配重座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配重连接架。如此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柱起支撑作用,所述配重连接架起牵引作用,所述配重座起配重作用,一体成型稳定性好,通过螺栓连接能够抵消应力。优选地:所述第一缆索、所述第二缆索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塔顶。如此设置,所述第一缆索、所述第二缆索起牵引作用,通过螺栓连接安装方便。优选地:所述塔体、所述塔顶、所述塔座一体成型,所述塔座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如此设置,所述塔体、所述塔顶、所述塔座起称重作用,一体成型牢固,通过螺栓连接能够消除应力。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座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斜撑,所述斜撑通过焊接和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如此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座起支撑作用,所述斜撑起连接作用,通过螺栓连接加工方便。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座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桥体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座。如此设置,所述第二支撑座起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支撑柱起配重和支撑作用,通过螺栓连接连接强度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利用加强梁能够加强桥梁的承载力;2、利用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能够有效支撑桥体,并且通过螺栓连接安装方便,刚性应力也能够相互抵消;3、第一支撑柱采用深埋方式,配重座采用悬挂防止,通过配重连接架连接技既能保证强度,又能提高配重比。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所述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的桥塔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的加强梁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的吊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河床;2、第一河堤;3、第一桥桩;4、第二桥桩;5、第二河堤;6、第一桥体;7、桥塔;8、第二桥体;9、第一缆索;10、第二缆索;11、加强梁;12、塔体;13、塔顶;14、塔座;15、第一支撑座;16、第二支撑座;17、第一支撑柱;18、配重座;19、斜撑;20、第二支撑柱;21、配重连接架;22、吊杆;23、固定座;24、吊杆牵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包括河床1、桥塔7、第一桥体6、第二桥体8,河床1一端设置有第二河堤5,第二河堤5起承载作用,河床1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河堤2,第一河堤2起承载作用,河床1上设置有第二桥桩4,第二桥桩4起支撑作用,第二桥桩4一侧设置有第一桥桩3,第一桥桩3起支撑和牵引作用,第二桥桩4上端设置有桥塔7,桥塔7起牵引作用,桥塔7包括塔体12、塔顶13、塔座14,塔顶13下端设置有塔体12,塔体12下端设置有塔座14,塔座14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柱17,第一支撑柱17起配重作用;塔座14一侧设置有第一桥体6,塔座14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桥体8,第一桥体6下端设置有加强梁11,加强梁11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座15,第一支撑座15和第一支撑柱17之间设置有斜撑19,第二桥体8上设置有配重座18,配重座18和第一支撑柱17之间设置有配重连接架21,第一桥桩3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柱20,第二支撑柱20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座16,第二支撑柱20上设置有固定座23,固定座23上设置有吊杆牵引座24,塔顶13和加强梁11之间设置有第一缆索9,塔顶13和吊杆牵引座24之间设置有第二缆索10,第一缆索9和加强梁11之间、第二缆索10和吊杆牵引座24之间均设置有吊杆22。工作原理:先将第一支撑柱17预埋在第二桥桩4中,将第二支撑柱20预埋在第一桥桩3中,使用螺栓连接于第一支撑座15、第二支撑座16,再将桥塔7安装,在安装第一桥体6、第二桥体8时,再将加强梁11固定利用第一缆索9、第二缆索10固定牵引,配重座18连接配重连接架21提高配重比,同时增设吊杆牵引座24提高牵引力。第一桥桩3、固定座23、吊杆牵引座24一体成型,吊杆22通过混凝土连接于吊杆牵引座24,吊杆牵引座24起牵引作用,固定座23起配重作用,一体成型稳定性好;第一支撑柱17和配重连接架21一体成型,配重座18通过螺栓连接于配重连接架21,第一支撑柱17起支撑作用,配重连接架21起牵引作用,配重座18起配重作用,一体成型稳定性好,通过螺栓连接能够抵消应力;第一缆索9、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河床、桥塔、第一桥体、第二桥体,所述河床一端设置有第二河堤,所述河床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河堤,所述河床上设置有第二桥桩,所述第二桥桩一侧设置有第一桥桩,所述第二桥桩上端设置有所述桥塔,所述桥塔包括塔体、塔顶、塔座,所述塔顶下端设置有所述塔体,所述塔体下端设置有所述塔座,所述塔座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柱;/n所述塔座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桥体,所述塔座另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桥体,所述第一桥体下端设置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斜撑,所述第二桥体上设置有配重座,所述配重座和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设置有配重连接架,所述第一桥桩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柱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吊杆牵引座,所述塔顶和所述加强梁之间设置有第一缆索,所述塔顶和所述吊杆牵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缆索,所述第一缆索和所述加强梁之间、所述第二缆索和所述吊杆牵引座之间均设置有吊杆。/n

【技术特征摘要】
1.大跨度非对称斜拉桥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河床、桥塔、第一桥体、第二桥体,所述河床一端设置有第二河堤,所述河床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河堤,所述河床上设置有第二桥桩,所述第二桥桩一侧设置有第一桥桩,所述第二桥桩上端设置有所述桥塔,所述桥塔包括塔体、塔顶、塔座,所述塔顶下端设置有所述塔体,所述塔体下端设置有所述塔座,所述塔座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柱;
所述塔座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桥体,所述塔座另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桥体,所述第一桥体下端设置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斜撑,所述第二桥体上设置有配重座,所述配重座和所述第一支撑柱之间设置有配重连接架,所述第一桥桩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柱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吊杆牵引座,所述塔顶和所述加强梁之间设置有第一缆索,所述塔顶和所述吊杆牵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缆索,所述第一缆索和所述加强梁之间、所述第二缆索和所述吊杆牵引座之间均设置有吊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金营贺冬冬苗战涛陈彬李海威徐文晓余世杰刘晋华张良王宗铭杨勇强崔玉龙杜甫毅顾浩南郑逢骁侯方林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