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机构及应用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2239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流机构及应用其的车辆,涉及车辆领域,其中,一种导流机构,包括: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通过导流格栅支架支撑,所述导流格栅支架用于固定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用于均匀进入主涵管(c1)的空气。以解决不均匀化进入主涵管的流场会在主涵管内成形高速场和低速场,影响车的性能的问题。

A kind of diversion mechanism and its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流机构及应用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导流机构及应用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风阻是指汽车的外部壳体与气流作用产生的阻力。车辆高速行驶时,外形阻力是最主要的空气阻力来源。所要克服的阻力还有机械损耗阻力和轮胎产生的滚动阻力(称做路阻)。随车辆行驶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也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行车阻力,在时速180km/h以上时,空气阻力几乎占所有行车阻力能耗的80%。作用在传统汽车上的阻力是由5个部分组成的。1.外形阻力:传统汽车前部车头的正压风阻约占整车风阻的27%,车尾的负压阻力约占整车风阻的25%,前后风挡玻璃占到整车风阻的10%左右。2.干扰阻力:两侧轮翼占到整车风阻的5%左右,汽车表面突出和凹陷的零件,如保险杠、后视镜、前牌照、排水槽、车体底盘设备对高速行驶的汽车产生气动阻力可占到整车风阻的15%左右。3.内部阻力:指汽车内部通风气流、冷却发动机的气流等造成的阻力约占整车风阻的12%。4.升力阻力:由高速行驶产生的升力所造成的阻力,主要表现在后风挡玻璃至尾箱盖的负压,约占整车风阻的5%。5.摩擦阻力:空气相对车身流动的摩擦力,约占整车风阻的0.5%,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不均匀化进入主涵管的流场会在主涵管内成形高速场和低速场,影响车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导流机构及应用其的车辆,以解决不均匀化进入主涵管的流场会在主涵管内成形高速场和低速场,影响车的性能的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导流机构,包括:若干个前导流格栅;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通过导流格栅支架支撑,所述导流格栅支架用于固定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用于均匀进入主涵管的空气。优选地,所述导流格栅支架上具有连接槽,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通过所述连接槽与所述导流格栅支架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槽为V形插槽;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通过所述V形插槽与所述导流格栅支架连接。优选地,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为横板,所述导流格栅支架为竖版;以及/或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之间的间隙为等距间隙。优选地,所述导流格栅支架,包括:2个第一导流格栅支架、第二导流格栅支架和第三导流格栅支架;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格栅支架的两侧;所述第三导流格栅支架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格栅支架和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的上侧。优选地,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的上侧分别向外侧具有弯折,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的下侧与所述第二导流格栅支架平行。优选地,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的数量为3组;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的两端分别具有前导流格栅连接件;2组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之间的前导流格栅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前导流格栅连接件与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下侧的内侧连接;所述主涵管的主涵管进气口延伸壁一侧内与任一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外侧之间的前导流格栅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前导流格栅连接件与所述主涵管的主涵管进气口延伸壁一侧与任一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的外侧连接;另1组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的两端分别与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的弯折上表面连接。优选地,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的下侧为前整流锥;所述前整流锥,用于导入或压缩进入主涵管的空气,以减少风阻。优选地,所述一种导流机构,还包括:若干个后导流格栅;所述若干个后导流格栅通过后导流格栅支架支撑。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一种导流机构;以及车辆主体;所述车辆主体的前侧为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所述车辆主体的前侧为若干个后导流格栅。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导流机构及应用其的车辆,以解决不均匀化进入主涵管的流场会在主涵管内成形高速场和低速场,影响车的性能的问题。阻止飞禽及较大漂浮物进入涵管,高速气流对导流格栅产生下压力,汽车高速行驶时增大稳定性。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侧方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侧方导流机构整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机构、前整流锥、排障器以及涵管的装配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图5沿着A-A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机构、前整流锥、排障器以及涵管的装配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图7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机构以及前机盖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机构具体装配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侧装配后的剖视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图11的爆炸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导流格栅支架剖视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翻板立体机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翻板沿A-A方向剖视图;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导流翻板沿B-B方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然而,对于没有详尽描述的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提供的附图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并不是实际按照比例绘制的。同时,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含但不限于”的含义。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侧方整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辆前侧方的下侧具有前整流锥a1,前整流锥a1的两侧分别为a2排障器,a2排障器上具有进气孔a2-1。前整流锥a1的上侧为导流机构。导流机构,包括:若干前导流格栅b1和导流格栅支架,导流格栅支架如图1中的第一导流格栅支架b2,2个第一导流格栅支架b2分别位于车辆前侧方的2侧,2个第一导流格栅支架b2用于固定若干前导流格栅b1。导流机构的上侧为前机盖c1-1,前机盖c1-1的连接方式可详见图11和图12中的说明。若干前导流格栅b1和导流格栅支架的连接方式可详见图10和图12中的说明。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侧方导流机构整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导流机构,包括:若干个后导流格栅b5;若干个后导流格栅b5通过后导流格栅支架b6支撑。2个后导流格栅支架b6的两端分别与车辆后侧的车身焊接,若干个后导流格栅b5的两端分别与车辆后侧车身2侧的2个后导流格栅支架b6的内侧连接,可以选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n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之间具有间隙;/n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通过导流格栅支架支撑,所述导流格栅支架用于固定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n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用于均匀进入主涵管(c1)的空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
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通过导流格栅支架支撑,所述导流格栅支架用于固定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
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用于均匀进入主涵管(c1)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格栅支架上具有连接槽,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通过所述连接槽与所述导流格栅支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槽为V形插槽;
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通过所述V形插槽与所述导流格栅支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为横板,所述导流格栅支架为竖版;以及/或
所述若干个前导流格栅(b1)之间的间隙为等距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格栅支架,包括:2个第一导流格栅支架(b2)、第二导流格栅支架(b3)和第三导流格栅支架(b4);
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b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格栅支架(b3)的两侧;
所述第三导流格栅支架(b4)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格栅支架(b3)和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b2)的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
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b2)的上侧分别向外侧具有弯折,2个所述第一导流格栅支架(b2)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彦山白强申伟西段朝中王海波王检姜冠秋曲径
申请(专利权)人:佳木斯市原兀应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