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21713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包括繁育棚,在繁育棚顶部设置有放蜂口,在所述放蜂口内安装有收蜂装置,所述收蜂装置包括收蜂容器、储蜂网袋和抽气机构,所述收蜂容器套装在所述储蜂网袋外,所述抽气机构与收蜂容器上部相连,所述抽气机构用于抽气使繁育棚内的空气从放蜂口进入到储蜂网袋内并经收蜂容器后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自动收集蚜茧蜂,提高收蜂效率、提升蚜茧蜂成活率和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An automatic collecting system of aphid cocoon bee breeding sh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属于繁育棚收蜂

技术介绍
烟蚜茧蜂是专门寄生蚜虫的一种内寄生蜂,对寄主蚜虫的自然控制力较强。在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应用技术中,需要扩繁生产出足量的烟蚜茧蜂,然后把扩繁的烟蚜茧蜂释放到烟田中去,目的是让烟蚜茧蜂在烟田中自由寻找蚜虫产卵寄生,降低蚜虫虫口数量,减少防治蚜虫的农药使用量,提高烟叶的品质。烟蚜茧蜂从繁育到释放需要经过繁育、释放等一系列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目前,主要采取在温室大棚内搭建蚜茧蜂繁育棚的方式进行人工繁育蚜茧蜂,当繁育出的蚜茧蜂的种群数量充足时,就利用人工收蜂器或电动收蜂器进行蚜茧蜂的收集,最后将收集到的蚜茧蜂释放在烟地,实现防治蚜虫的目的。但现有的收蜂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收蜂效率低。传统的收蜂方式,需要人工手持收蜂器进行长时间收蜂和转移蚜茧蜂到储蜂袋中,费时费力;2、收集到的蚜茧蜂成活率低。传统的人工收蜂器或者电动收蜂器,都是将蚜茧蜂吸收在收蜂器中,然后才将蚜茧蜂转移到储蜂袋中。由于无论哪一种收蜂器的内部都是用硬质的材料制作的,这样吸入的蚜茧蜂在吸引力的作用下会与收蜂器的内壁进行碰撞,造成受伤或死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收集蚜茧蜂,提高收蜂效率、提升蚜茧蜂成活率和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包括繁育棚,在繁育棚顶部设置有放蜂口,在所述放蜂口内安装有收蜂装置,所述收蜂装置包括收蜂容器、储蜂网袋和抽气机构,所述收蜂容器套装在所述储蜂网袋外,所述抽气机构与收蜂容器上部相连,所述抽气机构用于抽气使繁育棚内的空气从放蜂口进入到储蜂网袋内并经收蜂容器后排出。所述收蜂容器包括上部容器和下部容器,所述上部容器安装在所述放蜂口内,所述下部容器通过固定装置活动连接上部容器,所述下部容器的下端进口位于繁育棚内。所述下部容器上端面间隔设置有若干套口撑臂,所述储蜂网袋的开口端套接在套口撑臂上。所述下部容器内设置有过滤网,以阻止比蚜茧蜂个头大的虫类进入到储蜂网袋内。所述下部容器的进口处覆盖有软橡胶层。所述上部容器内设置有照明灯。所述收蜂容器的内壁颜色为黄色或蓝色。所述储蜂网袋的袋口处活动套接有拉绳,拉绳一端与收紧器相连,通过收紧器实现储蜂网袋的袋口收紧与放松。所述抽气机构包括抽气软管和吸风机,所述抽气软管一端与所述上部容器顶部连通,另一端与吸风机的进风口相连。所述固定装置为磁力吸附机构,所述上部容器与下部容器的接触端面设置有磁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充分利用蚜茧蜂的趋上性、趋色性、趋光性等趋性,实现高效率的诱集蚜茧蜂。2、利用空气负压,实现自动、快速吸收蚜茧蜂。3、提高蚜茧蜂成活率,因为收蜂口覆盖有软橡胶层,在吸蜂的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对蚜茧蜂的伤害;同时被吸入的蚜茧蜂直接进入到储蜂网袋中,极大地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直接撞击到内壁造成死亡。4、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本系统只需要启动抽气机构,就可以一步到位的将蚜茧蜂收集到储蜂网袋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收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下部容器与储蜂网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上部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储蜂网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下部容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繁育棚,2收蜂容器,3抽气软管,4吸风机,5储蜂网袋,21上部容器,22下部容器,23软橡胶层,24过滤网,25套口撑臂,26照明灯,27磁铁,51拉绳,52收紧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技术进行进一步介绍:请参考图1,根据本技术一种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包括繁育棚1,繁育棚1一般由多根铝合金杆和防虫网组成,其顶部为伞状,在繁育棚1的最顶处设置有放蜂口。由于蚜茧蜂具有趋上性特点,在打开放蜂口时其会从放蜂口出飞出,并且飞上后一般不会再向下返回,利用该特性,在放蜂口内安装有收蜂装置,收蜂装置包括收蜂容器2、储蜂网袋5和抽气机构,收蜂容器2套装在储蜂网袋5外,抽气机构与收蜂容器2上部相连,抽气机构用于抽气使繁育棚1内的空气从放蜂口进入到储蜂网袋5内并经收蜂容器2后排出,在抽气机构开始抽气后,放蜂口处会形成一定负压,能够促使在繁育棚1上部空间的蚜茧蜂快速进入到储蜂网袋5内,实现快速收蜂。请一并参考图2至图6,收蜂容器2包括上部容器21和下部容器22,上部容器21固定安装在放蜂口内,下部容器22通过固定装置活动连接上部容器21,下部容器22的下端进口位于繁育棚1内。由于采用可分离的结构,在完成收蜂后,可通过将下部容器22从上部容器21取下,以便将储蜂网袋5拿出。请参考图3和图6,在下部容器22上端面间隔设置有若干套口撑臂25,例如3根、4根套口撑臂25,收蜂时将储蜂网袋5的开口端套接在套口撑臂25上,以使从下部容器22进口飞入的蚜茧蜂,直接进入到储蜂网袋5内。在下部容器22内设置有过滤网24,以阻止比蚜茧蜂个头大的虫类进入到储蜂网袋5内。优选地,过滤网24的目数为20目。过滤网24按常规方式固定在下部容器22内,例如,在下部容器22内设置一台阶,将过滤网24通过螺钉固定在台阶上。在下部容器22的进口处覆盖有软橡胶层23,在吸蜂的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对蚜茧蜂的伤害。请参考图4在上部容器21内设置有照明灯26,在收蜂时开启照明灯26,由于蚜茧蜂的趋光性,该种结构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收蜂效果。照明灯26为常规灯具,例如LED灯。收蜂容器2的内壁颜色为黄色或蓝色,也可整体为黄色或蓝色,由于由于蚜茧蜂的趋色性,该种结构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收蜂效果。抽气机构包括抽气软管3和吸风机4,抽气软管3一端与上部容器21顶部连通,另一端与吸风机4的进风口相连,当吸风机4吸气时,可促使繁育棚1内的空气从放蜂口进入到储蜂网袋5内并经收蜂容器2后吸出,并且在放蜂口处形成一定负压。请参考图5,储蜂网袋5的袋口处活动套接有拉绳51,拉绳51一端与收紧器52相连,通过收紧器52实现储蜂网袋5的袋口收紧与放松,以实现快速捆扎。收紧器52为常规工具,储蜂网袋5的目数为80目。固定装置为磁力吸附机构,在上部容器21与下部容器22的接触端面设置有磁铁27,以实现二者的吸附相连。例如,在上部容器21的下端接触面嵌入安装磁铁27,对应的在下部容器22的上端接触面嵌入安装磁铁27。收蜂时,先将储蜂网袋5套接在下部容器22上并固定住,再将下部容器22通过固定装置连接在上部容器21上,开启照明灯26和抽气机构即可促使蚜茧蜂进入到储蜂网袋5后,待蚜茧蜂数量充足后,将下部容器22从上部容器21上取下,然后将储蜂网袋5从下部容器22上取下并将袋口收紧即可。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包括繁育棚(1),在繁育棚(1)顶部设置有放蜂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蜂口内安装有收蜂装置,所述收蜂装置包括收蜂容器(2)、储蜂网袋(5)和抽气机构,所述收蜂容器(2)套装在所述储蜂网袋(5)外,所述抽气机构与收蜂容器(2)上部相连,所述抽气机构用于抽气使繁育棚(1)内的空气从放蜂口进入到储蜂网袋(5)内并经收蜂容器(2)后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包括繁育棚(1),在繁育棚(1)顶部设置有放蜂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蜂口内安装有收蜂装置,所述收蜂装置包括收蜂容器(2)、储蜂网袋(5)和抽气机构,所述收蜂容器(2)套装在所述储蜂网袋(5)外,所述抽气机构与收蜂容器(2)上部相连,所述抽气机构用于抽气使繁育棚(1)内的空气从放蜂口进入到储蜂网袋(5)内并经收蜂容器(2)后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蜂容器(2)包括上部容器(21)和下部容器(22),所述上部容器(21)安装在所述放蜂口内,所述下部容器(22)通过固定装置活动连接上部容器(21),所述下部容器(22)的下端进口位于繁育棚(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容器(22)上端面间隔设置有若干套口撑臂(25),所述储蜂网袋(5)的开口端套接在套口撑臂(25)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蚜茧蜂繁育棚自动收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容器(22)内设置有过滤网(24),以阻止比蚜茧蜂个头大的虫类进入到储蜂网袋(5)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浩杨如松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烟草公司黔东南州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