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1713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属于昆虫人工饲养技术领域,包括由若干整齐排列的饲喂单体构成的饲喂空间和兼做冲洗器的供料单元;饲喂单体内设有饲料槽和连通供料单元的运输管,运输管包括穿过饲喂单体顶部的上运输管和穿过饲料槽和饲喂单体底部的下运输管;上运输管和下运输管之间设有开合器,饲料槽上设有检测饲料量的传感器。将异色瓢虫的幼虫或成对的成虫放入饲喂单体内饲养,通过供料单元对每个饲喂单体进行供料,将液体的饲料通过运输管输送到饲料槽内,饲料槽上的传感器检测到饲料的量达到预定的标准后,控制开合器关闭,使饲料全部从下运输管输送到下一层的饲喂单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昆虫人工饲养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
技术介绍
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属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e),瓢虫科(Coccinellidae),肩突瓢虫族(Synonychini)和瓢虫属(Harmonia)。异色瓢虫食量高,产卵量大,抗逆性强,喜食蚜虫,是多种农林作物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但在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来进行害虫防治的现状下,由于多数药液附着在植物体表或下渗到水体、土壤,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效应,不仅引起了3R(抗性resistance、再增猖獗resurgence和残留residue)问题,还大量杀伤昆虫天敌,破坏害虫与天敌之间的自然平衡。因此,生物防治是未来防治害虫的主要方向和手段。异色瓢虫作为蚜虫的天敌,在蚜虫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异色瓢虫的获取主要依靠野外采集,在人工培育的过程中,存活率低、个体差异大、饲养效率低等问题使异色瓢虫数量无法满足生物防治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用于异色瓢虫的规模化人工饲养,降低由人工移取时对异色瓢虫造成损伤而导致非正常死亡的概率,提高人工饲料饲喂的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包括由若干整齐排列的饲喂单体构成的饲喂空间和兼做冲洗器的供料单元;饲喂单体内设有饲料槽和连通供料单元的运输管,运输管包括穿过饲喂单体顶部的上运输管和穿过饲料槽和饲喂单体底部的下运输管;上运输管和下运输管之间设有开合器,饲料槽上设有检测饲料量的传感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异色瓢虫的单头3龄幼虫或成对的雌雄成虫放入饲喂单体内饲养,通过供料单元对每个饲喂单体进行供料,将液体的饲料通过运输管输送到饲料槽内,饲料槽上的传感器检测到饲料的量达到预定的标准后,控制开合器关闭,使饲料全部从下运输管输送到下一层的饲喂单体内。本技术的传感器可以为设置在饲料槽的内壁上,用于检测饲料高度的传感器,也可以是设置在所述饲料槽的底部,用于检测饲料重量的传感器。作为优选,供料单元包括储料袋、连通储料袋与运输管的总管以及用于挤压储料袋的泵。为了提高上一层饲喂单体的饲料输送效率,作为优选,开合器为伞状,设置在上运输管的底端,下运输管的顶端为收口设置。在开合器打开时,饲料基本上从开合器流入上一层饲喂单体的饲料槽内,当只有少部分经下运输管流入下层的饲喂单体内。当开合器关闭时,饲料仅从下运输管向下运输,优选在开合器的端部设置密封条。作为优选,饲喂单体的底部在位于饲料槽的一侧设有排水孔和可自动旋转的毛刷。通过将供料单元中的饲料换成清水,对饲喂单体进行冲洗。为了避免冲洗过程中开合器关闭,作为优选,饲料槽的一侧为可旋转放平的活动板。在对饲喂单体进行冲洗时,控制活动板放平,这样不会触发传感器,从而使开合器始终处于打开的状态,清水通过排水孔流入下一层的饲喂单体进行冲洗。作为优选,饲喂空间的底部安装有用于承接废水的沟槽。为方便及时收卵,提高卵的孵化率,作为优选,饲喂单体的一侧设有可抽拉的收卵纱布。由于异色瓢虫喜将卵产于纱布上,可抽离的纱布作为产卵及收集处便于及时收卵,提高卵的孵化率。作为优选,饲喂空间的两侧设有孵化空间。使卵的分装移动便捷化,避免了对幼虫的损伤,提高了饲养的成活率。作为优选,饲喂单体设有可拉开的小门,小门上开有透气孔,透气孔上覆盖有纱网。作为优选,纱网通过一转轴安装在小门上。若存在卵在饲喂单体壁上虫体死亡的情况,则可通过转轴转动小门,用毛笔或镊子将其取出。作为优选,饲喂单体内设有供异色瓢虫栖息的停放枝。停放枝可设置在饲喂单体内壁上,也可设置在输送管上或开合器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饲喂方式采用自动化的饲料输送分装,以及清洗方式的自动化,节省人工饲喂时间,省时省力。(2)让异色瓢虫从幼虫到产卵都处于同一个空间内,避免了人工清理移位等行为给瓢虫带来损伤,导致其非正常死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的正面轴向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的背面轴向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饲喂单体的背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饲喂单体的侧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由10×10(非固定尺寸)的方格形饲喂单体1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材质为塑料,整体一侧安装有可拆卸的供料单元。以一个方格形饲喂单体1为例:饲喂单体1内设有饲料槽6和连通供料单元的运输管,运输管包括穿过饲喂单体1顶部的上运输管17和穿过饲料槽6和饲喂单体1底部的下运输管18;上运输管17和下运输管18之间设有开合器7,饲料槽6上设有检测饲料量的传感器。供料单元包括储料袋2、连通储料袋2与运输管的总管4以及用于挤压储料袋2的泵3。饲料装在储料袋2中,由泵3加压,使得饲料通过总管16运输到各运输管内,贯穿每个方格饲喂单体内。开合器7为伞状,设置在上运输管17的底端,下运输管18的顶端为收口设置。饲料经上运输管17流入饲料槽6中,当饲料槽6中的饲料到达一定高度时,开合器7关闭,饲料将下运输管18输送到下一层的饲喂单体内。饲喂单体1的底部在位于饲料槽6的一侧设有排水孔15和可自动旋转的毛刷8。通过将供料单元中的饲料换成清水,对饲喂单体进行冲洗。废水从排水孔15向下流道下一层的饲喂单体内,继续冲洗,直至最下一层排出。毛刷8能够清扫饲喂单体的底部,使清洗更加干净。饲料槽6的一侧为可旋转放平的活动板5。在对饲喂单体进行冲洗时,控制活动板5放平,这样不会触发传感器,从而使开合器始终处于打开的状态,清水通过排水孔流入下一层的饲喂单体进行冲洗。饲喂空间的底部安装有用于承接废水的沟槽14。饲喂单体1的一侧设有可抽拉的收卵纱布10。由于异色瓢虫喜将卵产于纱布上,可抽离的纱布作为产卵及收集处便于及时收卵,提高卵的孵化率。饲喂空间的两侧设有孵化空间11,使卵的分装移动便捷化,避免了对幼虫的损伤,提高了饲养的成活率。本实施例的饲喂单体1设有可拉开的小门12,小门12上开有透气孔,透气孔上覆盖有纱网13。纱网13通过一转轴9安装在小门12上。若存在卵在饲喂单体壁上虫体死亡的情况,则可通过转轴9转动小门12,用毛笔或镊子将其取出。饲喂单体1内还设有供异色瓢虫栖息的停放枝16,停放枝16设置在开合器上7。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1、打开饲喂单体1的小门12,将3/4龄的幼虫放入饲喂单体1中,关上小门12,小门12上的纱网13可供透气。2、饲喂时,储料袋2与泵3连接,打开泵3后,饲料从储料袋2中被挤出,通过总4被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若干整齐排列的饲喂单体构成的饲喂空间和兼做冲洗器的供料单元;所述饲喂单体内设有饲料槽和连通所述供料单元的运输管,所述运输管包括穿过所述饲喂单体顶部的上运输管和穿过所述饲料槽和所述饲喂单体底部的下运输管;所述上运输管和所述下运输管之间设有开合器,所述饲料槽上设有检测饲料量的传感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若干整齐排列的饲喂单体构成的饲喂空间和兼做冲洗器的供料单元;所述饲喂单体内设有饲料槽和连通所述供料单元的运输管,所述运输管包括穿过所述饲喂单体顶部的上运输管和穿过所述饲料槽和所述饲喂单体底部的下运输管;所述上运输管和所述下运输管之间设有开合器,所述饲料槽上设有检测饲料量的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料单元包括储料袋、连通所述储料袋与所述运输管的总管以及用于挤压所述储料袋的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合器为伞状,设置在所述上运输管的底端,所述的下运输管的顶端为收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饲喂单体的底部在位于所述饲料槽的一侧设有排水孔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燕王莎莎陆鱼汀陈贤淑张嘉钰王世贵唐斌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