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9651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属于烟气脱硝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烟气混流装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烟道扩张腔内部烟气流场不均匀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中空圆台形串联导流环;串联导流环包括依次连接且直径递增的第一至第三变径导流环,串联导流环的下方设有第一粗孔格栅板,第一变径导流环顶部设有细孔格栅板;第二和第三变径导流环上分别设有第一细孔格栅环和第二细孔格栅环;串联导流环与细孔格栅板构第一整流区;串联导流环与变径连接管构成加速区;第三变径导流环与第一粗孔格栅板之间区域为烟气混流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混流装置改善了烟道内烟气流动的均匀性,提高了脱硝系统中脱硝催化剂的利用效率以及脱硝效果。

A flue gas mixed flow device for flue gas denitrific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烟气导流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SCR法脱硝烟气的对烟道内烟气传输的均匀度有较高要求,现有的烟道扩张腔内部流场周向不均匀,导致烟气在烟道中心部位流速较高,紧挨烟道壁处烟气流速较缓慢。为相应国家环保号召,当今诸多使用燃气锅炉的企业对烟气脱硝效率有很高的要求,专门配置了烟气脱硝系统,但常用的传统烟道内的烟气流速分布不均匀,使烟气进入脱硝系统时不能充分利用催化剂的反应能力,从而导致排放的烟气有可能会超出国家排放标准。现有烟气混流装置虽然对烟道壁处的烟气流速有提升,但烟道中心的烟气流动速度依旧相对较高,由此造成的烟气分布不均的技术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亟需一种适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技术旨在提供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混流装置仅仅对烟道壁处的烟气流速有提升,但没有解决烟道中心烟气的高速流动和整流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包括设于变径连接管内的中空圆台形串联导流环;串联导流环包括依次连接且直径递增的第一至第三变径导流环,串联导流环下方设有与变径连接管等径的第一粗孔格栅板;第一变径导流环顶部设有与其直径相等的细孔格栅板;第二变径导流环上设有第一细孔格栅环;第三变径导流环上设有第二细孔格栅环;串联导流环与其顶部的细孔格栅板构成的区域为第一整流区;串联导流环与变径连接管围成的空腔构成加速区;第三变径导流环与第一粗孔格栅板之间的区域为烟气混流区。进一步地,第三变径导流环底端与第一粗孔格栅板之间的距离为40mm~150mm。进一步地,第二粗孔格栅板设于第一粗孔格栅板的下方且平行于第一粗孔格栅板;第一粗孔格栅板、第二粗孔格栅板以及变径连接管围成的区域为第二整流区。进一步地,细孔格栅板、第一细孔格栅环和第二细孔格栅环上对应设有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由圆心向圆周呈放射状分布且直径依次增大。进一步地,在第一变径导流环、第二变径导流环和第三变径导流环的外壁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用于将第一变径导流环、第二变径导流环和第三变径导流环的固定到变径连接管上,支撑板在第一变径导流环、第二变径导流环和第三变径导流环端面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进一步地,第一变径导流环顶部与细孔格栅板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支撑板的宽度为10mm~50mm。进一步地,第一变径导流环与变径连接管的间距为200mm~300mm;第二变径导流环与变径连接管的间距为150mm~250mm;第三变径导流环与变径连接管的间距为100mm~200mm。第一至第三变径导流环的前端面与后端面的间距均为100mm~300mm。进一步地,第一粗孔格栅板和第二粗孔格栅板上的正方形孔的边长均为20mm~5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1)本技术采用的串联导流环包括第一至第三变径导流环,且沿烟气流动方向第一至第三变径导流环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且第一变径导流环的后端直径小于第二变径导流环的前端直径,第二变径导流环的后端直径小于第三变径导流环的前端直径,采用第一至第三变径导流环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烟气流动产生死角,进而减小烟气通过烟气混流装置时的流动阻力;另外,由于烟气在混流区内得到了充分混合,进而使烟气流速在整个烟道趋于均匀分布,从而使烟气均匀进入后续脱硝系统并充分完成脱硝反应。(2)本技术通过采用导流环将混流装置内的区域分为加速区和整流区,当烟气经燃气锅炉外烟道进入混流装置时,位于烟道中心的高速烟气经细孔格栅板后得到初步分化整流;一部分烟气通过串联导流环顶部的细孔格栅板、第一细孔格栅环和第二细孔格栅环后得到有效混匀;另一部分烟气流入加速区内,靠近烟道壁的慢速烟气在加速区内速度得到提升。加速区域的烟气可以通过第一细孔格栅环和第二细孔格栅环流入第一整流区内,串联导流环内外烟气得到有效互通。(3)本技术装置顶部的细孔格栅板、第一细孔格栅环和第二细孔格栅环上对应设有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且第一圆孔直径小于第二圆孔直径且均小于第三圆孔直径,这是因为烟道中心处的烟气流速较高,并沿烟道中心向外烟气流速递减,因此,当烟气经顶部细孔格栅板进入第一整流区时,烟气经第一圆孔进入时的阻力大于第二圆孔的阻力并大于第三圆孔的阻力,因此,烟道中心处的烟气的流速被降低的幅度大于第二圆孔处的烟气的流速被降低的幅度且大于第三圆孔处的烟气流速被降低的幅度,整流后的烟气流速达到均匀化、稳定化和理想化状态,从而实现对烟气的充分整流。(4)本技术在沿烟气流动方向上的第一粗孔格栅板下方设有第二粗孔格栅板,第二粗孔格栅板与第一粗孔格栅板平行设置,且两者的开孔孔径相同,第一粗孔格栅板、第二粗孔格栅板以及与变径连接管形成的区域为第二整流区,从混流区出来的烟气进入第二整流区,并通过第二粗孔格栅板得到进一步整流,由于从混流区引出的混合烟气的流速已经处于比较均匀的状态,而经第二整流区整流后则能够达到完全均匀的状态,烟道内烟气均匀能够有效提高脱硝催化剂利用效率,同时提高烟气脱硝效果。综上,本技术用第一变径导流环、第二变径导流环、第三变径导流环、细孔格栅板、第一细孔格栅环、第二细孔格栅环、第一粗孔格栅板和第二粗孔格栅板不仅改变了烟气流动状况和改善了烟道内烟气的流动均匀性,而且达到提高脱硝催化剂利用效率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烟气脱硝效率的效果;而现有烟气蒸馏装置只是通过设置多个导流环分化烟气,但并未对烟气进行良好的混合整流,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设置的第一细孔格栅环和第二细孔格栅环打通了第一整流区和加速区,使烟气在流通时能进行较好的混匀,第一至第三变径导流环与变径连接管的间距随着烟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会提高流入这个区域的烟气流速,细孔格栅板会降低中间区域较快的烟气流速,同时能够整流烟气均匀性,最后的第一和第二粗孔格栅板再进行烟气整流,达到烟道内所有烟气气流分布均匀,提高进入烟气脱硝系统时的脱硝效率。本技术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实施例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第一变径导流环;2-第二变径导流环;3-第三变径导流环;4-细孔格栅板;5-第一细孔格栅环;6-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变径连接管内的中空圆台形串联导流环;所述串联导流环包括依次连接且直径递增的第一至第三变径导流环,所述串联导流环下方设有与变径连接管等径的第一粗孔格栅板;第一变径导流环顶部设有与其直径相等的细孔格栅板;第二变径导流环上设有第一细孔格栅环;第三变径导流环上设有第二细孔格栅环;/n所述串联导流环与其顶部的细孔格栅板构成的区域为第一整流区;所述串联导流环与变径连接管围成的空腔构成加速区;所述第三变径导流环和第一粗孔格栅板之间的区域为烟气混流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变径连接管内的中空圆台形串联导流环;所述串联导流环包括依次连接且直径递增的第一至第三变径导流环,所述串联导流环下方设有与变径连接管等径的第一粗孔格栅板;第一变径导流环顶部设有与其直径相等的细孔格栅板;第二变径导流环上设有第一细孔格栅环;第三变径导流环上设有第二细孔格栅环;
所述串联导流环与其顶部的细孔格栅板构成的区域为第一整流区;所述串联导流环与变径连接管围成的空腔构成加速区;所述第三变径导流环和第一粗孔格栅板之间的区域为烟气混流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变径导流环底端与第一粗孔格栅板之间的距离为40mm~15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粗孔格栅板设于第一粗孔格栅板的下方且平行于第一粗孔格栅板;所述第一粗孔格栅板、第二粗孔格栅板以及变径连接管围成的区域为第二整流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烟气脱硝系统的烟气混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孔格栅板、第一细孔格栅环和第二细孔格栅环上对应设有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所述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由圆心向圆周呈放射状分布且直径依次增大。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柳春李彦兴宋扬田维太苏俊岭田月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林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