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9215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6: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开关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开关及多条第一控制信号线,第一开关的第一极与多条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同一电极组中,与各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第一开关的栅极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信号线,第一控制信号线与驱动芯片的信号控制端电连接;同一电极组中,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开关的第二极分别与驱动芯片的不同的第一信号端电连接;与位于不同电极组中,且为同一列的任一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第一开关的第二极电连接至驱动芯片的同一第一信号端。如此有利于窄边框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制造也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显示面板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现有的显示面板主要包括液晶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Display,LCD)、有机发光显示面板(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等离子显示面板等。为了增大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及外观的美感,增加显示尺寸和分辨率、缩减边框宽度和机身厚度已成为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主要研发方向之一,继而显示面板的尺寸也越来越大。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900通常包括呈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块92和与各触控电极块92一一对应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93,每个触控电极块92通过相应的触控信号线93连接到驱动芯片91,以使得驱动芯片91能够接收到显示面板900任何一个区域的触控信号。此种设计方式使得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区域中的走线过多,从而导致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宽度较大,导致显示面板难以实现窄边框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第一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按照第一方向划分为多个电极行,并且按照第二方向划分为多个电极列,所述多个电极行划分为M个电极组,每个所述电极组包括i个所述电极行,其中,M≥2,i≥2,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多条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开关及多条第一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极与多条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各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连接至同一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与驱动芯片的信号控制端电连接;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极分别与驱动芯片的不同的第一信号端电连接;与位于不同所述电极组中,且为同一列的任一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第一开关的第二极电连接至驱动芯片的同一第一信号端。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上述显示面板的一种驱动方法,包括触控阶段的驱动方法和显示阶段的驱动方法,其中:在触控阶段,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依次接收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将控制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使各所述第一开关导通,并使所述第一信号端和与导通的所述第一开关对应的一所述电极组形成电连接;通过各所述第一信号端向所述电极组中的各所述第一电极发送触控检测信号;在显示阶段,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依次接收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将控制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使各所述第一开关导通,并使所述第一信号端和与导通的所述第一开关对应的一所述电极组形成电连接;通过各所述第一信号端向所述电极组中的各所述第一电极发送公共电压信号。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上述显示面板的另一种驱动方法,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多条第二控制信号线、多个第二开关,其中:在触控阶段,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依次接收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将控制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使各所述第一开关导通,并使所述第一信号端和与导通的所述第一开关对应的一所述电极组形成电连接;通过各所述第一信号端向所述电极组中的各所述第一电极发送触控检测信号;在显示阶段,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同时接收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第二开关,使各所述第二开关导通,并使所述第二信号端与各所述第一电极形成电连接;通过所述第二信号端向各所述第一电极传输公共电压信号。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多个第一电极按照第一方向划分为多个电极行,并且按照第二方向划分为多个电极列,多个电极行划分为多个电极组,每个电极组包括多个电极行。特别是,同一电极组中,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开关的第二极分别与驱动芯片的不同的第一信号端电连接,而且,与位于不同的电极组中、且为同一列的任一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第一开关的第二极电连接至驱动芯片的同一第一信号端,也就是说,同一电极列中位于不同组的第一电极共用同一第一信号端即可,无需为同一电极列中的各第一电极分别设置一个第一信号端,大大减小了第一信号端的数量,从而大大减小了从第一信号端所引出的走线的数量,当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即边框区的走线数量减小时,边框的宽度即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压缩,因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窄边框的设计。此外,当驱动芯片上第一信号端的数量减少时,还有利于降低驱动芯片的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而且,当驱动芯片上的第一信号端的数量减少,无需为每个第一电极专门设置单独的第一信号端,驱动芯片通过这些数量较少的第一信号端即可实现向批量的第一电极同时发送触控检测信号的功能,而无需分别向每个第一电极单独发送触控检测信号,因此还有利于简化驱动芯片的驱动时序,进而有利于降低驱动芯片的功耗。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芯片和第二驱动芯片的一种连接关系图;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一种流程图;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驱动时序图;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驱动时序图;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驱动时序图;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n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第一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按照第一方向划分为多个电极行,并且按照第二方向划分为多个电极列,所述多个电极行划分为M个电极组,每个所述电极组包括i个所述电极行,其中,M≥2,i≥2,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n多条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n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开关及多条第一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极与多条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n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各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连接至同一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与驱动芯片的信号控制端电连接;/n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极分别与驱动芯片的不同的第一信号端电连接;/n与位于不同所述电极组中,且为同一列的任一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第一开关的第二极电连接至驱动芯片的同一第一信号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第一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按照第一方向划分为多个电极行,并且按照第二方向划分为多个电极列,所述多个电极行划分为M个电极组,每个所述电极组包括i个所述电极行,其中,M≥2,i≥2,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多条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开关及多条第一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极与多条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
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各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连接至同一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与驱动芯片的信号控制端电连接;
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极分别与驱动芯片的不同的第一信号端电连接;
与位于不同所述电极组中,且为同一列的任一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第一开关的第二极电连接至驱动芯片的同一第一信号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多个第二开关以及多条第二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相对设置;
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各所述第一电极对应的所述第二开关的栅极连接至同一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与所述驱动芯片的信号控制端相连,各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极连接到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信号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连接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连接的第二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或者,所述第一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一个驱动芯片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端、所述信号控制端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包括第一驱动芯片与第二驱动芯片,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与所述第二驱动芯片通过切换电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控制端包括第一信号控制端以及第二信号控制端;所述第一驱动芯片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端以及所述第一信号控制端,所述第二驱动芯片包括所述第二信号端以及所述第二信号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中,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各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连接至同一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与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第一信号控制端电连接;
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不同的第一信号端电连接;
与位于不同所述电极组中,且为同一列的任一所述第一电极对应连接的第一开关的第二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同一第一信号端;
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中,同一所述电极组中,与各所述第一电极对应的所述第二开关的栅极连接至同一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与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二信号控制端相连,各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极连接到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二信号端。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阶段的驱动方法和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敏孙莹许育民杨贤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