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9210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1)构成为包括主体(2)和网体(3),主体(2)构成为包括脏器支承板(11)、分体的两个支脚板(12)、插入管支承体(13)。脏器支承板(11)在其两端部形成嵌合部(112),在其两端面的两角部形成螺纹孔(11a),并且从一方的端面向内侧开槽设置嵌入孔(113a),在该嵌入孔(113a)的两侧设置有卡止槽(113b)。支脚板(12)形成为内周面、外周面呈正八边形,在其内周面的中央部形成嵌合槽(122),在其两侧设置有贯插孔(12a)。插入管支承体(13)的突出部(131)嵌入脏器支承板(11)的嵌入孔(113a)。据此,易于进行装置的组装、分解,管状脏器的设置、更换不费时,当实施内窥镜操作训练时,稳定性优异。

Endoscope operation train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该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适用于训练使用内窥镜对人体的内部、尤其是对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消化系统管状脏器的内部进行检查以及进行手术时的操作。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对人体的内部进行检查的情况下,采用从口腔或者肛门插入内窥镜的顶端部来直接观察消化系统的脏器等的内部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简单、迅速且准确地检查人体的内部,并且,还能够在检查的同时进行去除在脏器等的内部生成的息肉(polyp)等的手术。但是,在将内窥镜的顶端部插入脏器内并移动的检查过程中,有由于其顶端部损伤脏器的内壁面的担忧,并且为了实施去除息肉等的手术必须充分掌握内窥镜的操作。因此,在实际上操作内窥镜来检查人体的内部并进行手术之前,使用采集到的脏器对内窥镜的操作进行训练,为了辅助这样的训练而开发了各种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至3)。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在支承台10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14,并且配设连接管状脏器的一端部的筒状体1和连接另一端部的轴状体2,将管状脏器的两端部连接于筒状体1和轴状体2,从而使中央部位于开口部14。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被配置为:在装置主体的顶板部1的中央部形成开口部,且在该开口部配设具有可挠性的分体的两个网体16、17,使管状脏器载置于该网体16、17,并且使该脏器的一部分通过网体16、17的网眼。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在装置主体1的中央部形成开口部,并且在该装置主体1的两端部配设呈多边形的腿部2、2,将管状脏器载置于配设在开口部的网体14、15,并且使腿部2、2转动合适的角度,由此能够改变管状脏器的设定角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81568号专利文献2: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第3162161号专利文献3: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第3177527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中,有时设置于操作训练装置的情况下的管状脏器的位置及姿势与实际上配置于人体的管状脏器的位置及姿势有较大差异。即,实际的管状脏器不仅以直线状配置,还以成为向上下左右弯曲的弯曲状的形态来配置,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中,有无法准确地再现管状脏器的位置及姿势的缺点。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中,被配置为将管状脏器载置于网体16、17,并且使该脏器的一部分通过网体16、17的网眼,因此,能够如实际上配置于人体的管状脏器那样,不仅以直线状配置,还以成为向上下左右弯曲的弯曲状的形态来配置,能够大致准确地再现实际的管状脏器的位置及姿势。但是,在内窥镜的使用、操作中,为了更安全且适宜地实施检查或者手术,需要成为使患者的体位转动规定角度的姿势。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中,无法使管状脏器的位置及姿势转动规定角度,因此,无法在配置于人体的实际的管状脏器的位置及姿势下训练内窥镜检查和手术的操作。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中,在装置主体1的两端部配设呈多边形的腿部2、2,通过使腿部2、2转动合适的角度能够改变管状脏器的设定角度,因此通过使腿部2、2转动规定角度,能够在大致接近配置于人体的实际的管状脏器的位置及姿势的状态下,训练内窥镜检查和手术的操作。但是,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中,在对多种管状脏器进行内窥镜操作训练的情况下,不易于进行装置的组装、分解等,管状脏器的设置、更换也花费时间,也不易于进行装置的清洗等。另外,由于腿部2、2呈多边形,因此,当实施内窥镜操作训练时,装置易于转动,在稳定性上有问题。并且,当在将管状脏器浸入生理盐水中的状态下使用时,储存生理盐水的容器易于移动,在稳定性上有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该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易于进行装置的组装、分解等,管状脏器的设置、更换不费时,当实施内窥镜操作训练时装置不易转动,另外储存有生理盐水的电浴槽也不易移动,稳定性优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构成为包括主体和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网体,所述主体构成为包括脏器支承板、分体的两个支脚板、插入管支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脏器支承板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在其两端部形成有嵌合部,且在其两端面的两角部形成有螺纹孔,并且在一方的所述嵌合部,从其端面向内侧开槽设置嵌入孔,在该嵌入孔的两侧设置有卡止槽,所述支脚板形成为外周面和内周面呈正八边形,在上端部形成有缺口部,并且在所述支脚板的内周面的中央部形成嵌合部,且在其两侧设置有贯插孔,所述插入管支承体由突出部、保持部和嵌装槽构成,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嵌入所述脏器支承板的嵌入孔。在此,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具有电浴槽支承板,所述电浴槽支承板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在其两端部形成有载置部。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基台,所述基台由矩形状的基台板和被配设在该基台板的四角部的支座体构成。【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易于进行装置的组装、分解等,因此管状脏器的设置、更换不费时间,也易于进行装置的清洗等。另外,在实施内窥镜操作训练时,装置不易转动,另外储存有生理盐水的电浴槽也不易移动,稳定性优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主体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主体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主体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主体的主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主体的左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主体的右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基台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右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脏器支承板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支脚板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插入管支承体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左视图,(D)是右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电浴槽支承板的俯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基台板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支座体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左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网体的主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插入管的主视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的插入管的主视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浴槽的立体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源线的俯视图。图19是表示使用电源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其构成为包括主体和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网体,所述主体构成为包括脏器支承板、分体的两个支脚板、插入管支承体,其特征在于,/n所述脏器支承板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在其两端部形成有嵌合部,且在其两端面的两角部形成有螺纹孔,并且在一方的所述嵌合部,从其端面向内侧开槽设置嵌入孔,在该嵌入孔的两侧设置有卡止槽,/n所述支脚板形成为外周面和内周面呈正八边形,在上端部形成有缺口部,并且在其内周面的中央部形成嵌合槽,且在其两侧设置有贯插孔,/n所述插入管支承体由突出部、保持部和嵌装槽构成,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嵌入所述脏器支承板的嵌入孔。/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17 JP 2018-1337991.一种内窥镜操作训练装置,其构成为包括主体和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网体,所述主体构成为包括脏器支承板、分体的两个支脚板、插入管支承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脏器支承板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在其两端部形成有嵌合部,且在其两端面的两角部形成有螺纹孔,并且在一方的所述嵌合部,从其端面向内侧开槽设置嵌入孔,在该嵌入孔的两侧设置有卡止槽,
所述支脚板形成为外周面和内周面呈正八边形,在上端部形成有缺口部,并且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芳朗阿部泰久
申请(专利权)人:葡萄酒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