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318733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有机光电材料技术领域,该发光材料结构式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光电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及制备与应用。
技术介绍
自1987年C.W.Tang等人首次报道了超薄多层电致发光二极管以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s,OLEDs)在学术和工业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科研工作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来提高OLEDs发光效率,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类:第一,传统的荧光发射,即利用单重态激子辐射跃迁发光,但由于这类发射最多只能实现25%的内量子效率(IQE),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第二,利用重金属效应的自旋轨道耦合,使三重态激子和单重态激子成分互混,实现了内量子效率高达100%的磷光OLED,但是因磷光OLED在高电流密度下效率衰减严重,寿命短以及所使用的贵金属成本高而无法完成OELD产业化的基本任务,因此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来解决OLEDs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可替代它们的激子形成过程,发现热激活延迟荧光(thermalactivateddelayedfluorescence,TADF)是获得高效激子形式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可以通过反系间窜越(reverseintersystemcrossing,RISC)机理,把自旋受阻的三重态激子转换为单重态激子。然而,在当时由于TADF材料都因表现出较低的光致发光(PL)效率,而无法在OLEDs中得到实际应用。直到2009年,TADF在OLEDs发光材料的设计中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Adachi小组在Sn4+-porphyrin配合物(SnF2OEP)中首次观察到了电激发下的TADF现象,并将其应用于OLED,虽然效率还是很低,但是提出了利用TADF实现高效率荧光OLED的可能性;在2010年,Deaton等人在设计合成的铜配合物中也观察到了TADF现象,并将其应用于OLED,通过RISC将三重态激子收集,实现了最大16.1%的EQE。这些研究都在金属配合物中观察到了TADF现象,并将其应用于OLED,通过三重态激子的RISC,实现延迟荧光的发射。在2011年,Adachi研究组在纯有机材料中,分别以咔唑和三嗪为电子给体和受体单元实现了TADF的发射,器件的EQE高达5.3%,比SnF2OEPTADF效率高10倍。与金属复合物相比,纯有机分子TADF材料不仅表现出了较高的TADF效率,还具有分子设计多样性及较高的形态和电化学稳定等优点,因而科研工作者对此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新的纯有机TADF材料不断设计与合成,TADFOLEDs的效率不断提高,在2012年已实现了可与磷光OLEDs效率相媲美的接近100%的IQE。因此,从总体上说,与荧光和磷光材料相比,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因效率和成本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基于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材料分子结构设计、发光机理和器件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空白。因此,对于TADF材料的进一步开发仍然是OLED领域中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在高效TADF材料的发展过程中,纯有机TADF材料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已在短短的几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设计高效的纯有机TADF材料,研究工作者们致力于缩小分子最低单重态(S1)和三重态(T1)之间的能级差(ΔES-T)、增强分子的辐射跃迁速率、抑制分子的非辐射跃迁。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合成并优化给体种类,如:都包含了二苯胺单元的吩嗪、吩噻嗪、吩恶嗪、咔唑、吖啶等;第二,采用合适的受体,目前常见的受体包括芳腈、三嗪、苯砜以及其衍生物;第三:改变给体或者受体基团的强弱,包括给/受体环内杂原子个数及其周围基团种类和数量;第四,调整分子的取向、对称性及刚性等;第五,选择适当的连接方式,如增加给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分子连接的位置。通过使用这些方法,TADFOLEDs的量子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日本九州大学Adachi课题组报道了效率高达19.5%纯蓝色TADFOLEDs,韩国首尔大学J.-J.Kim课题组实现了最大量子效率为29.6%绿光TADF器件,发光效率已经达到了磷光OLEDs水平。尽管在高性能TADF材料的设计上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这些成功的设计绝大部分依赖于研究者的经验,并没有清晰的设计规则或者理论支撑,现有的设计理论只提供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在实际的设计和开发当中,每一种具体的体系都会给出理论框架之外而意向不到的奇特现象,因此,在遵循大框架设计理论的基础之上,获得高性能TADF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开发新体系,主要是包括开发新的受体和给体材料。此外,相比于给体材料,可选择的受体材料极其紧缺,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受体材料,来构筑具有高性能的TADF材料。从目前来看,以N-杂六元环为受体的TADF材料一直备受关注,比如,三嗪、嘧啶、吡啶,并取得的了良好的发光效率。然而,相比于N-杂六元环,苯并二氮杂环丁烷等一系列杂环化合物在TADF材料中被用作受体的报道非常少,尤其1,3-二-N-杂萘(喹唑啉),它在生物以及传感上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但是作为发光材料应用到OLED当中鲜有报道且效率小于5%,至于在TADF材料中的应用,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首次以1,3-二氮杂萘(喹唑啉)为受体材料,通过与不同的给体材料结合,构建了一系列具有高效的TADF性能的有机发光材料,从而获得一类新型高效TADF材料,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OLED。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在有机发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式为:式(1)中,R1、R2、R3、R4、R5、R6分别选自氢原子、烷氧基、烷硫基、烷胺基、芳胺基、芳氧基、芳硫基、芳基、芳杂环基团中的一种,且R1、R2、R3、R4、R5、R6中至少有一个为芳杂环基团:进一步地,所述R1、R2、R3、R4、R5、R6的烷氧基为1至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所述R1、R2、R3、R4、R5、R6的烷硫基为1至20个碳原子的烷硫基;所述R1、R2、R3、R4、R5、R6的烷胺基为1至20个碳原子的未取代烷基胺基或取代烷基胺基;所述R1、R2、R3、R4、R5、R6的芳胺基为6至30个碳原子的芳胺基;所述R1、R2、R3、R4、R5、R6的芳氧基为苯氧基;所述R1、R2、R3、R4、R5、R6的芳硫基为苯硫基;所述R1、R2、R3、R4、R5、R6的杂芳环为5至50个环原子的杂芳环或取代的杂芳基;进一步地,所述R1、R2、R3、R4、R5、R6的1至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为:甲氧基,乙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式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式为:



式(1)中,R1、R2、R3、R4、R5、R6分别选自氢原子、烷氧基、烷硫基、烷胺基、芳胺基、芳氧基、芳硫基、芳基、芳杂环基团中的一种,且R1、R2、R3、R4、R5、R6中至少有一个为芳杂环基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烷氧基为1至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所述烷硫基为1至20个碳原子的烷硫基;所述烷胺基为1至20个碳原子的未取代烷基胺基或取代烷基胺基;所述芳胺基为6至30个碳原子的芳胺基;所述芳氧基为苯氧基;所述芳硫基为苯硫基;所述杂芳环为5至50个环原子的杂芳环或取代的杂芳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1至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戊氧基、异戊氧基、新戊氧基、叔戊氧基、己氧基、2-甲基戊氧基;所述1至20个碳原子的烷硫基为: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正丁硫基、仲丁硫基、叔丁硫基;所述1至20个碳原子的烷胺基为:甲胺基,乙胺基、丙胺基、丁胺基、戊胺基、异戊胺基、新戊胺基、叔戊胺基、己胺基、二甲胺基、二乙胺基、二丙胺基、二丁胺基、二戊胺基、二异戊胺基、二新戊胺基、二叔戊胺基、二己胺基;所述芳胺基为6至30个碳原子的芳胺基为:邻-,间-,对-甲基苯基胺基、邻-,间-,对-乙基苯基胺基、邻-,间-,对-丙基苯基胺基、邻-,间-,对-异丙基苯基胺基、邻-,间-,对-甲氧基苯基胺基、邻-,间-,对-乙氧基苯基胺基、邻-,间-,对-丙氧基苯基胺基、邻-,间-,对-氟代苯基胺基、邻-,间-,对-氯代苯基胺基、邻-,间-,对-溴代苯基胺基、邻-,间-,对-碘代苯基胺基、二(邻-,间-,对-甲基苯基)胺基、二(邻-,间-,对-乙基苯基)胺基、二(邻-,间-,对-丙基苯基)胺基、二(邻-,间-,对-异丙基苯基)胺基、二(邻-,间-,对-甲氧基苯基)胺基、二(邻-,间-,对-乙氧基苯基)胺基、二(邻-,间-,对-丙氧基苯基)胺基、二(邻-,间-,对-氟代苯基)胺基、二(邻-,间-,对-氯代苯基)胺基、二(邻-,间-,对-溴代苯基)胺基、二(邻-,间-,对-碘代苯基)胺基、三苯胺基;所述6至30个碳原子的芳基:苯基、二苯基、三苯基、并四苯基、芘基、芴、螺芴;所述杂芳环为5至50个环原子的杂芳环或取代的杂芳基,选自以下结构式1~140中的任意一种或二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1,3-二氮杂萘(喹唑啉)的小分子发光材料,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李博文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