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8209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5: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涉及电力建设技术领域。包括水平设置的顶板,顶板的底部设有外套管和内套管,外套管套在内套管的外部,外套管的内径大于内套管的外径,外套管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内套管穿过外套管的通孔并与顶板固定连接,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缝隙。能保护接地极顶部管口不被破坏、变形、开裂,又能增加大锤与接地极的接触面,起到保证安全施工的有益效果。

A portable installation and protection tool for grounding electr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
本技术涉及电力建设
,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
技术介绍
接地极又称接地体,是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或导体群,埋入大地以便与大地连接的导体或几个导体的组合称为接地极。随着各类信息设备、电子计算机、精密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雷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接地极的应用与防雷工程至关重要。现有技术中,接地极一般采用DN70镀锌钢管制作,长度为2.5米,传统垂直接地极施工一般采用镀锌钢管或角钢,深度较深,施工过程中一般用机械或大锤砸进土壤,由于空间有限,且大锤与接地极的管口接触面积小,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且安全系数不够高,施工过程中极易砸坏接地极,容易造成接地极顶管的管口的破坏、变形或开裂,安全隐患较高,严重影响接地效果。为了减小对接地极顶管的管口的破坏,目前,通过在接地极顶管的管口设置挡板,虽然增大了敲击的面积,但是,由于在敲击过程中,接地极顶管的管口受到的冲击力较大且比较集中,造成管口的受力不均,依旧会造成接地极顶管的上部出现开裂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以达到既能保护接地极顶部管口不被破坏、变形、开裂,又能增加大锤与接地极的接触面,起到保证安全施工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包括水平设置的顶板,顶板的底部设有外套管和内套管,外套管套在内套管的外部,外套管的内径大于内套管的外径,外套管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内套管穿过外套管的通孔并与顶板固定连接,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缝隙。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外套管与顶板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外套管顶部的周向上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顶板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适应的第一定位孔,还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插入到第一安装孔及第一定位孔中,将外套管与顶板固定连接。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调整外套管的长度,所述外套管包括第一外套管和第二外套管,第一外套管套在第二外套管的外部,第一外套管和第二外套管滑动连接,第二外套管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沿第二外套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第一外套管上设有与第二安装孔相适应的第二定位孔,还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插入到第二定位孔及对应对的第二安装孔内,将第一外套管和第二外套管固定连接。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调整内套管的长度,所述内套管包括第一内套管和第二内套管,第二内套管设置在第一内套管的内部,第一内套管的内侧壁设有内螺纹,第二内套管的外侧壁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适应的外螺纹,第一内套管和第二内套管螺纹连接。进一步的,为了对接地极进行定位,防止接地极从缝隙中滑脱,所述顶板上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设有第一防滑垫。进一步的,为了增大顶板与大锤之间的摩擦力,所述顶板的顶部表面设有第二防滑垫。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可拆卸安装,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均采用锁紧螺栓。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携带及运输,所述顶板上设有背带,背带的一端与顶板的一侧相连,背带的另一端与顶板的另一侧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包括水平设置的顶板,顶板的底部设有外套管和内套管,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缝隙,实际工作过程中,接地极插入在外套管和内套管之间的缝隙中,顶板的设置增大了接地极与大锤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对接地极的顶端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防止接地极的顶管被损坏;外套管对接地极的上端起到防护作用,内套管对接地极的上端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对接地极起到防护作用,能够避免接地极在敲打过程中出现变形或开裂现象,提高了安全性。所述顶板上设有背带,便于该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的携带及运输。此外,本技术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外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内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接地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1、顶板,2、外套管,21、第一外套管,22、第二外套管,221、第二安装孔,3、内套管,31、第一内套管,32第二内套管,4、安装板,5、第一固定件,6、第二固定件,7、第二防滑垫,8、背带,9、缝隙,10、接地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对本技术中出现的关键术语进行解释。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包括水平设置的顶板1,顶板采用钢板制作而成。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顶板1的底部设有外套管2和内套管3,外套管2套在内套管3的外部,外套管2的内径大于内套管3的外径,外套管2的上端与顶板1固定连接,外套管2的下端沿外套管的长度方向向下延伸,外套管1的轴线垂直于顶板1所在平面,内套管3的上端穿过外套管2的内部通孔并与顶板1固定连接,内套管3和外套管2之间设有缝隙9,实际工作过程中,接地极10的上端插入到缝隙9中。为了使得外套管2与内套管3对接地极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所述缝隙9的间隙与接地极10的厚度相当,使得接地极10能够插入到缝隙9中,在无外在的较大的拉力作用下,插入到缝隙9中的接地极10不会掉下来,在接地极10安装到位后,通过一定的拉力能够将该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与接地极进行分离。顶板1的设置增大了接地极10与大锤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对接地极10的顶端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防止接地极10的顶管被损坏。为了缓冲大锤对顶板1的冲击力,顶板1的顶部表面设有第二防滑垫7。为了缓冲大锤对接地极10的顶部管口的冲击力,所述顶板1上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设有第一防滑垫。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2顶部的周向上设有安装板4,安装板4上设有通孔,外套管2插入到通孔中。外套管2与安装板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安装板4上设有第一安装孔,顶板1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适应的第一定位孔,还包括第一固定件5,第一固定件5插入到第一安装孔及第一定位孔中,将外套管2与顶板1固定连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顶板(1),顶板(1)的底部设有外套管(2)和内套管(3),外套管(2)套在内套管(3)的外部,外套管(2)的内径大于内套管(3)的外径,外套管(2)的上端与顶板(1)固定连接,内套管(3)穿过外套管(2)的通孔并与顶板(1)固定连接,内套管(3)和外套管(2)之间设有缝隙(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顶板(1),顶板(1)的底部设有外套管(2)和内套管(3),外套管(2)套在内套管(3)的外部,外套管(2)的内径大于内套管(3)的外径,外套管(2)的上端与顶板(1)固定连接,内套管(3)穿过外套管(2)的通孔并与顶板(1)固定连接,内套管(3)和外套管(2)之间设有缝隙(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2)顶部的周向上设有安装板(4),安装板(4)上设有第一安装孔,顶板(1)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适应的第一定位孔,还包括第一固定件(5),第一固定件(5)插入到第一安装孔及第一定位孔中,将外套管(2)与顶板(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接地极安装保护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2)包括第一外套管(21)和第二外套管(22),第一外套管(21)套在第二外套管(22)的外部,第一外套管(21)和第二外套管(22)滑动连接,第二外套管(22)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221),第二安装孔(221)沿第二外套管(2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第一外套管(21)上设有与第二安装孔(221)相适应的第二定位孔,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亮魏茂雷容常德苑志学程欣孙国君吴明浩徐兆华张安峰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