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6103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曲面背板和背光灯板,背光灯板设置于曲面背板的一侧,且与曲面背板贴合;背光灯板至少包括两个子灯板,子灯板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本体一侧的至少一个连接部,相邻子灯板通过连接部转动连接,以使相邻子灯板沿曲面背板的弯曲方向弯曲。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背光灯板包括至少两个子灯板,相邻的子灯板通过连接部转动连接,释放了背光灯板弯曲时产生的应力,避免了背光灯板弯曲时产生应力集中,从而有效降低了背光灯板与曲面背板分离的几率,保证了显示模组的混光区域中混光高度一致,从而保证了背光模组出光均匀,提高了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A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曲面显示装置由于具有优良的可视角度以及人眼视觉体验,在电视、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良好的市场潜力,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曲面显示装置内设置有曲面背光模组,为曲面显示装置提供光源,曲面背光模组中具有背板和灯板,灯板与背板连接贴合,灯板上设置有多个LED光源,由于背板存在曲率,当灯板与背板装配贴合后,在背板曲率较大的区域内,灯板易与背板分离,导致曲面背光模组的混光高度不一致,造成曲面显示装置发光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曲面背板和背光灯板,所述背光灯板设置于所述曲面背板的一侧,且与所述曲面背板贴合;所述背光灯板至少包括两个子灯板,所述子灯板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本体一侧的至少一个连接部,相邻所述子灯板通过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相邻子灯板沿所述曲面背板的弯曲方向弯曲。可选地,所述背光灯板至少包括第一子灯板和第二子灯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灯板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子灯板包括第二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部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交错配合。可选地,所述第一子灯板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子灯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插接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背光灯板还包括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配合,用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件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件为连接销或螺栓。可选地,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凸起配合的第二凹槽、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二凸起。可选地,所述背光灯板至少包括第一子灯板和第二子灯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灯板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子连接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子连接件,所述第一子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子灯板包括第二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部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子连接件和至少一个第四子连接件,所述第三子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本体连接,所述第四子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子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子连接件与所述第四子连接件交错配合。可选地,所述第一子连接件和所述第二子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和/或,所述第三子连接件与所述第四子连接件为一体式结构。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子灯板为L型结构。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电连接板,所述电连接板与所述子灯板电连接。可选地,所述电连接板为柔性电路板,每个所述电连接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与信号输入端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包括曲面背板和背光灯板,背光灯板设置在曲面背板的一侧,且与曲面背板贴合,背光灯板包括至少两个子灯板,每个子灯板包括本体和至少一个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本体的端部,相邻的子灯板通过连接部转动连接,使得至少两个子灯板拼接形成的表面沿曲面背板的弯曲方向弯曲,即,背光灯板中包括至少两个沿曲面背板的弯曲方向排布的子灯板。沿曲面背板弯曲的方向排布的子灯板中,每相邻的两个子灯板,一者可向靠近另一者的方向转动,或,一者可向远离另一者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说,每相邻的两个子灯板之间的夹角可以改变,使得背光灯板的弯曲程度与曲面背板的弯曲程度一致或相近,同时,通过相邻子灯板之间的转动连接,释放了背光灯板弯曲时产生的应力,即,避免了背光灯板弯曲时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有效降低了背光灯板与曲面背板分离的几率,保证了显示模组的混光区域中混光高度一致,从而保证了背光模组出光均匀,以及显示装置发光均匀,提高了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背光灯板包括两个子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背光灯板包括两个子灯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背光灯板包括四个子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相邻两个子灯板之间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电连接板与子灯板的一种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电连接板与子灯板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电连接板与子灯板的又一种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电连接板与子灯板的再一种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背光模组;1-曲面背板;2-背光灯板;21-第一子灯板;211-第一本体;212-第一连接部;212a-第一凸起;212b-第一凹槽;212c-第一子连接件;212d-第二子连接件;22-第二子灯板;221-第二本体;222-第二连接部;222a-第二凸起;222b-第二凹槽;222c-第三子连接件;222d-第四子连接件;23-连接部件;231-限位部;24-第三子灯板;25-第四子灯板;3-电连接板;4-连接器;20-阵列基板;30-液晶层;40-彩膜基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曲面背板和背光灯板,所述背光灯板设置于所述曲面背板的一侧,且与所述曲面背板贴合;/n所述背光灯板至少包括两个子灯板,所述子灯板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本体一侧的至少一个连接部,相邻所述子灯板通过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相邻子灯板沿所述曲面背板的弯曲方向弯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曲面背板和背光灯板,所述背光灯板设置于所述曲面背板的一侧,且与所述曲面背板贴合;
所述背光灯板至少包括两个子灯板,所述子灯板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本体一侧的至少一个连接部,相邻所述子灯板通过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相邻子灯板沿所述曲面背板的弯曲方向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灯板至少包括第一子灯板和第二子灯板;其中,
所述第一子灯板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部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二子灯板包括第二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端部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交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灯板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子灯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插接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有第二通孔;
所述背光灯板还包括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配合,用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连接销或螺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另一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蓬勃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