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棉超柔纱和超柔床品面料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44443 阅读:3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领域,公开了一种纯棉超柔纱和超柔床品面料及其生产工艺。该纯棉超柔纱,包括超柔纱本体;所述超柔纱本体为纯棉纱;所述超柔纱本体包括芯纱和包缠纱;所述包缠纱为螺旋包缠在所述芯纱外的加捻的纤维须条;所述超柔纱本体的捻系数为260‑300。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芯纱和包缠纱结合的特殊结构的超低捻度纱,其手感柔软,生产效率高,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采用该超柔纱生产的超柔床品面料无需进行柔软处理就具有超柔的手感,避免了柔软剂对人体皮肤的危害,也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生产成本,耐洗涤,性能持久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纯棉超柔纱和超柔床品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纯棉超柔纱和超柔床品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纺织技术和纺织设备不断发展,各种特性纱线和纺织品也随之不断出现,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舒适、健康、绿色等功能性纺织品面料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超柔产品主要利用后整理,特别是柔软剂提升织物柔软性能,改善手感,但这些整理技术赋予织物的柔软性一般不耐洗涤,且柔软剂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危害性,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其超柔产品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纯棉超柔纱和超柔床品面料及其生产工艺,采用特殊的纱线结构和纺纱工艺,纺制成超低捻度的超柔纱,进而织造成超柔床品面料,解决了现有的超柔产品主要利用后整理,特别是柔软剂提升织物柔软性能,改善手感,该整理技术导致织物存在不耐洗涤,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危害性,生产成本高,环境危害大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纯棉超柔纱,包括超柔纱本体;所述超柔纱本体为纯棉纱;所述超柔纱本体包括芯纱和包缠纱;所述包缠纱为螺旋包缠在所述芯纱外的加捻的纤维须条;所述超柔纱本体的捻系数为260-30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芯纱为7.3tex单纱。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超柔纱本体由澳棉纤维制成;所述澳棉纤维的长度为26-35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超柔纱本体为14.5tex。一种纯棉超柔纱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清梳联工序;以澳棉为原料,进行清梳联作业;步骤2,精梳工序;步骤3,并条工序;采用二道并合工艺进行混并,第一道混并采用6根棉条并合,第二道混并采用8根棉条并合;步骤4,粗纱工序;步骤5,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紧密纺细纱机,在赛络紧密纺细纱机上加装一个单纱喂入装置,由一根经细纱机牵伸装置牵伸后的须条与一根不经牵伸但具有张力的单纱在加捻三角区复合加捻形成超低捻度纱。作为上述生产工艺的改进,步骤1中,采用开棉机、清棉机和梳棉机依次进行作业,开棉机打手速度控制在580转/分;清棉机的梳针辊筒的速度控制在720转/分,调节板与辊筒之间的隔距为9.6mm;梳棉机的锡林速度控制在420转/分,剌辊速度为860转/分,生条输出速度为110m/min,盖板速度为195mm/min;步骤2中,采用并条机、条卷机和精梳机依次进行作业,并条机的并合数为6根,总牵伸为5.2倍,后区牵伸为1.76倍,罗拉隔距为6*5*10mm;条卷机的小卷定量为65克/m,并合数为24根,总牵伸为1.78倍;精梳机的精梳条定量为20克/5米,速度为260钳次/min,顶梳插入深度为+0.5mm,给棉长度为4.28mm,落棉率控制在22-24%;步骤3中,并条时前罗拉速度为350m/min,罗拉隔距为6*5*10(mm),熟条定量为19.5克/5米;步骤4中,粗纱定量为4.6克/10米,后区牵伸为1.15倍,粗纱捻系数为115,锭速为950转/分,罗拉隔距为9*23*32mm。作为上述生产工艺的改进,步骤5中,在须条加捻前设置吸风装置,通过负压的控制,使松散纤维集聚、抱合,纤维在受负压区域内充分伸直,集聚负压控制在-1000Pa至-3000Pa;在细纱工序时,车间温度控制在28-30℃,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总牵伸为68倍,后区牵伸为1.136倍,罗拉隔距为18mm*32mm,锭速为12500转/分,前罗拉转速为220转/分,捻系数控制在260-300。作为上述生产工艺的改进,上述生产工艺还包括步骤6,络筒工序;采用自动络筒机,络筒速度为800m/min,棉结为3.2,短粗为DS1.65*LS1.3cm,长粗为DS1.2*LL40cm,细节D为-15%*30cm,络筒张力控制在14-18。一种超柔床品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以所述超柔纱本体为经纱和纬纱,所述面料本体的经向密度614根/10cm,所述面料本体的纬向密度354根/10cm,所述面料本体采用组织结构为5/3贡缎。一种超柔床品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整经工序;整经机进行分批整经;步骤b,浆纱工序;采用JD-L低上浆率浆料,进行浆纱处理;步骤c,穿经工序;筘号为93.5#/2in、穿筘幅宽274.4cm,地组织为3入/筘;边组织为4入/筘,地组织穿综为23456,边组织穿综为1212,采用6页综织造;步骤d,织造工序;采用宽幅喷气织机进行织造;步骤e,后整理工序;所述后整理工序中包括酶退浆工艺,先通过碱性果胶酶预处理,部分清除棉纤维表面上的疏水性杂质,再使用酸性纤维素酶进行处理,使纤维素的水解作用加强,进一步去除疏水性杂质;所述后整理工艺中不包括采用柔软剂进行柔性整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芯纱和包缠纱结合的特殊结构的超低捻度纱(捻度较常规纱线低25-30%),其手感柔软,生产效率高,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采用该超柔纱生产的超柔床品面料无需进行柔软处理就具有超柔的手感,避免了柔软剂对人体皮肤的危害,也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生产成本,耐洗涤,性能持久稳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超柔纱本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超柔纱本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包缠纱2.芯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纯棉超柔纱,包括超柔纱本体。所述超柔纱本体为纯棉纱。所述超柔纱本体包括芯纱2和包缠纱1。所述包缠纱1为螺旋包缠在所述芯纱2外的加捻的纤维须条。所述超柔纱本体的捻系数为260-300。优选的,所述超柔纱本体为14.5tex,所述芯纱2为7.3tex单纱。为了保证本专利技术的纯棉超柔纱的性能,所述超柔纱本体优选由澳棉纤维制成;所述澳棉纤维的长度为26-35mm。实施例1上述纯棉超柔纱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清梳联工序;采用纯棉为原料,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清梳联工序。步骤2,精梳工序;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精梳工序。步骤3,并条工序;采用二道并合工艺进行混并,第一道混并采用6根棉条并合,第二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纯棉超柔纱,其特征在于,包括超柔纱本体;所述超柔纱本体为纯棉纱;所述超柔纱本体包括芯纱和包缠纱;所述包缠纱为螺旋包缠在所述芯纱外的加捻的纤维须条;所述超柔纱本体的捻系数为260-3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纯棉超柔纱,其特征在于,包括超柔纱本体;所述超柔纱本体为纯棉纱;所述超柔纱本体包括芯纱和包缠纱;所述包缠纱为螺旋包缠在所述芯纱外的加捻的纤维须条;所述超柔纱本体的捻系数为260-3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棉超柔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纱为7.3tex单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纯棉超柔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柔纱本体由澳棉纤维制成;所述澳棉纤维的长度为26-3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纯棉超柔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柔纱本体为14.5tex。


5.一种纯棉超柔纱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清梳联工序;以澳棉为原料,进行清梳联作业;
步骤2,精梳工序;
步骤3,并条工序;采用二道并合工艺进行混并,第一道混并采用6根棉条并合,第二道混并采用8根棉条并合;
步骤4,粗纱工序;
步骤5,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紧密纺细纱机,在赛络紧密纺细纱机上加装一个单纱喂入装置,由一根经细纱机牵伸装置牵伸后的须条与一根不经牵伸但具有张力的单纱在加捻三角区复合加捻形成超低捻度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纯棉超柔纱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采用开棉机、清棉机和梳棉机依次进行作业,开棉机打手速度控制在580转/分;清棉机的梳针辊筒的速度控制在720转/分,调节板与辊筒之间的隔距为9.6mm;梳棉机的锡林速度控制在420转/分,剌辊速度为860转/分,生条输出速度为110m/min,盖板速度为195mm/min;
步骤2中,采用并条机、条卷机和精梳机依次进行作业,并条机的并合数为6根,总牵伸为5.2倍,后区牵伸为1.76倍,罗拉隔距为6*5*10mm;条卷机的小卷定量为65克/m,并合数为24根,总牵伸为1.78倍;精梳机的精梳条定量为20克/5米,速度为260钳次/min,顶梳插入深度为+0.5mm,给棉长度为4.28mm,落棉率控制在22-24%;
步骤3中,并条时前罗拉速度为350m/min,罗拉隔距为6*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林季卫星唐建新张余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唐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