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3821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包括有主捕捉器,所述主捕捉器包括若干主捕捉支架,若干所述主捕捉支架用于沿径向收缩与撑开,若干所述主捕捉支架撑开后围成柱形网状结构,所述主捕捉支架包括:第一主丝材,以及第二主丝材;所述第一主丝材中的第二弯折部与第二主丝材中的所述第六弯折部相互勾挂。通过第一主丝材与第二主丝材的多种弯折部实现互相勾挂,从而把支架网状结构的连接点由固定改为活动,降低了支架的刚性强度,支架在血管转弯的地方能顺畅通过,方便手术进行。

A flexible recanalization device for vascular embol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血栓手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
技术介绍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引起全球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病因,并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致死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了脑卒中总数的70%-80%。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的血流供应中断,能量耗竭,立即引起缺血中心区脑组织的损伤和部分脑功能的丧失。由于长时间的血管栓塞引起的后果十分严重,一直以来也是治疗的难点。目前对脑卒中发病过程中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静动脉药物溶栓、超声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等,虽然动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常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于患者救治溶栓时间窗要求严格。正常时,要求病人自发病4.5H内或延迟1-2H,也就是说最多不能超过6H,并且其应用也收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特别是血栓栓塞动脉闭塞再通率会大大降低。为此,机械式取栓装置到2000年以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新材料、新工艺和医学影像设备不断的发展中,机械式取栓装置可以直观快速的导通或提取血管中的闭塞血栓,特别是在大血管中的栓塞,在临床治疗中大大的延长了时间窗,最近在美国的一项临床调查研究中得出了机械式取栓时间窗长达24H,救治病人成功率高达40%以上,这完全改善了后期的治疗效果。机械式取栓装置早在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MERCI的取栓装置,随之2006年PHONEX的血栓取出装置出现,2008年PENUMBRA的血栓抽吸装置、到2016年SOLITAIREAB支架取栓装置,直至目前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取栓装置的出现。就目前为止,机械式取栓装置存在着临床使用时的问题。现有取栓装置的捕捉器的支架采用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是在材料上直接激光雕刻成型,因此网状结构的的各连接点均是一个整体,当该结构的捕捉器在收缩和伸展的时候,网状结构的连接点固定死而无法相对活动,导致支架的刚性强,支架在血管转弯的地方无法顺畅通过,为手术造成不便。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其中主捕捉器的结构中通过第一主丝材与第二主丝材的多种弯折部实现互相勾挂,从而把支架网状结构的连接点由固定改为活动,降低了支架的刚性强度,支架在血管转弯的地方能顺畅通过,方便手术进行。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包括有主捕捉器,所述主捕捉器包括有若干主捕捉支架,若干所述主捕捉支架用于沿径向收缩与撑开,若干所述主捕捉支架撑开后围成柱形网状结构,所述主捕捉支架包括:第一主丝材,所述第一主丝材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弯折部以及若干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沿柱形表面向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弯折部沿柱形表面向另一侧延伸;第二主丝材,所述第二主丝材上设置有若干第五弯折部以及若干第六弯折部,所述第五弯折部沿柱形表面且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弯折部沿柱形表面且靠近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六弯折部相互勾挂;所述第一弯折部用于勾挂相邻主捕捉支架中第二主丝材的第五弯折部。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丝材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二主丝材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七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七弯折部均沿径向延伸设置。进一步,靠近远端的所述第三弯折部的底部与轴心之间的距离要小于靠近端的所述第三弯折部的底部与轴心之间的距离;靠远端的所述第七弯折部的底部与轴心之间的距离要小于靠近端的所述第七弯折部的底部与轴心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所述第一主丝材上还设置有若干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二主丝材上还设置有若干第八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与所述第八弯折部沿柱形表面同向延伸设置。进一步,所述若干主捕捉支架撑开后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形成血栓移行区、血栓嵌入区、血栓捕捉区;所述血栓移行区为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个第一弯折部、第一个第二弯折部、第一个第三弯折部所覆盖的柱形内部区域;所述血栓嵌入区为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二个第一弯折部、第二个第二弯折部、第二个第三弯折部所覆盖的柱形内部区域;所述血栓捕捉区为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三个第一弯折部、第三个第三弯折部、第一个第四弯折部、第四个第三弯折部、第二个第四弯折部所覆盖的柱形内部区域。进一步,所述主捕捉支架设置有三个,其中一个主捕捉支架通过第一弯折部与相邻的另一个主捕捉支架的第五弯折部相互勾挂。进一步,从远端到近端依次设置有远端引导头、辅助捕捉器、以及所述的用于血栓捕捉的主捕捉器。进一步,所述辅助捕捉器包括若干辅助捕捉支架,若干所述辅助捕捉支架用于沿径向收缩与撑开,若干所述辅助捕捉支架撑开后形成网状球形,所述辅助捕捉支架包括:第一辅助丝材,所述第一辅助丝材上设置有若干第九弯折部以及若干第十弯折部,所述第九弯折部沿球形外表面向一侧延伸,所述第十弯折部沿球形外表面向另一侧延伸;第二辅助丝材,所述第二辅助丝材上设置有若干第十一弯折部以及若干第十二弯折部,所述第十一弯折部沿球形外表面且远离所述第九弯折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十二弯折部沿球形外表面且靠近所述第十弯折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十弯折部与所述第十二弯折部相互勾挂;所述第九弯折部用于勾挂相邻第二辅助丝材的第十一弯折部。进一步,所述辅助捕捉支架设置有三个。进一步,还包括有用于显示位置的可显影连接件。进一步,所述可显影连接件包括第一显影连接件、以及第二显影连接件;所述第一显影连接件位于所述主捕捉器的近端的一端,所述第二显影连接件位于所述主捕捉器与所述辅助捕捉器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主丝材与第二主丝材的连接点采用互相勾挂设置,使丝材之间可以相对活动,没有固定死,从而把主捕捉支架网状结构的连接点由固定改为活动,降低了主捕捉支架的刚性强度,主捕捉支架在血管转弯的地方能顺畅通过;同时血栓在主捕捉支架形成的网状结构中可以顺应主捕捉支架的变化而变化,便于血栓更好的嵌入网架中;在保证支架支撑特性的同时,主捕捉支架形成的网状结构的外径可以顺应性变动,从而更好的适应不同的弯曲血管或变径血管;主捕捉支架在整体上有更好的柔性,由于血管形状并不是完全理想的圆柱状,为此每根丝材可以有相对的调整余地更适用不同形状的血管,丝材之间的弯折部进行互相勾挂,整体上把主捕捉支架的各根丝材在空间上组联起来,防止主捕捉支架回收到微导管或通过迂曲血管时支架发生局部塌陷,使血栓逃逸。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的主捕捉器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的主捕捉器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捕捉器,所述主捕捉器包括若干主捕捉支架,若干所述主捕捉支架用于沿径向收缩与撑开,若干所述主捕捉支架撑开后围成柱形网状结构,所述主捕捉支架包括:/n第一主丝材,所述第一主丝材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弯折部以及若干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沿柱形表面向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弯折部沿柱形表面向另一侧延伸;/n第二主丝材,所述第二主丝材上设置有若干第五弯折部以及若干第六弯折部,所述第五弯折部沿柱形表面且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弯折部沿柱形表面且靠近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方向延伸;/n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六弯折部相互勾挂;/n所述第一弯折部用于勾挂相邻主捕捉支架中第二主丝材的第五弯折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捕捉器,所述主捕捉器包括若干主捕捉支架,若干所述主捕捉支架用于沿径向收缩与撑开,若干所述主捕捉支架撑开后围成柱形网状结构,所述主捕捉支架包括:
第一主丝材,所述第一主丝材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弯折部以及若干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沿柱形表面向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弯折部沿柱形表面向另一侧延伸;
第二主丝材,所述第二主丝材上设置有若干第五弯折部以及若干第六弯折部,所述第五弯折部沿柱形表面且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弯折部沿柱形表面且靠近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六弯折部相互勾挂;
所述第一弯折部用于勾挂相邻主捕捉支架中第二主丝材的第五弯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丝材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二主丝材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七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七弯折部均沿径向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丝材上还设置有若干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二主丝材上还设置有若干第八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与所述第八弯折部沿柱形表面同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血管栓塞再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主捕捉支架撑开后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形成血栓移行区、血栓嵌入区、血栓捕捉区;
所述血栓移行区为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个第一弯折部、第一个第二弯折部、第一个第三弯折部所覆盖的柱形内部区域;
所述血栓嵌入区为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二个第一弯折部、第二个第二弯折部、第二个第三弯折部所覆盖的柱形内部区域;
所述血栓捕捉区为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三个第一弯折部、第三个第三弯折部、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儒全王艳红张长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远为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