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3541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包括垂直设置的可容置两种料条宽度的第一弹夹和第二弹夹;第一弹夹的底部两侧和第二弹夹的底部两侧均安装挡料装置;挡料装置包括第一气缸和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复位顶针;第一弹夹和第二弹夹的下方内侧安装用于输送料条的水平输送机构;水平输送机构包括契合料条宽度的基座;基座的底部安装在第二导轨上;第一弹夹和第二弹夹的下方内侧还安装可垂直运动的料管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一道人工倒装工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并大大增加了产品质量,杜绝了在产品倒装时出现的各种不良产品。

Packaging and blanking device of anti-static strip for automatic rib cutt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封装辅助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当下时代,有很多加工业都已经开始向着电子设备加工转型,在给电子设备加工的时候会遇到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防静电。静电在作业过程中,会吸附微尘、污染晶片、氧化集成电路、改变半导体的属性等。在电子行业中如何防止静电产生成了各个电子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在选择加工工具的材料的时候,大多数都会选择防静电的包装管,来防止静电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各厂家对于产品包装要求的不同,导致产品包装所需的防静电料管的形状各不相同,现有的切筋机只能适用一种料条,例如料条B的长度为400mm,宽度为30mm,高度为8mm。但在生产另一个厂家产品的时候,由于料管不同,例如料条A的长度为575mm,宽度为25.30mm,高度为7mm。首先,需要先把产品下料到料条B中,再通过人工把产品倒装入料条A中,增加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并且在倒装的过程中,产品会出现大量的踏脚、弯角等不亮品,又需要其大量的人力去返工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包括垂直设置的可容置两种料条宽度的第一弹夹和第二弹夹;第一弹夹的底部两侧和第二弹夹的底部两侧均安装挡料装置;挡料装置包括第一气缸和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复位顶针;第一弹夹和第二弹夹的下方内侧安装用于输送料条的水平输送机构;水平输送机构包括契合料条宽度的基座;基座的底部安装在第二导轨上;第一弹夹和第二弹夹的下方内侧还安装可垂直运动的料管架。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一弹夹和第二弹夹均包括一体成型的方管和底座;方管开设形状为凵型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壁设置两级台阶。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二弹夹的底座上方设置顶料管;顶料管通过第二气缸推动在水平方向移动。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二弹夹的底部固定在第一滑块板上;第一滑块板固定在可水平滑动的第一滑块上;第一滑块卡合在第一导轨上。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一滑块板的两侧分别固定短料管限位块和长料管限位块。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基座的底部安装在第二滑块板上;第二滑块板固定在第二滑块上;第二滑块卡合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第三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滑块板相抵。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二滑块板的一侧安装L型限位架。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料管架包括两端套在第一z轴导柱的镶件;镶件上开设多个容置槽;多个容置槽等距均布设置在所述镶件上;镶件的底部与第四气缸的活塞杆相抵。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四气缸的活塞杆外套有气缸限位套。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一弹夹的侧壁安装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通过第二z轴导柱相连的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第二压块开设第二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对下料系统的重新设计和更改,使其可以在通过更换少量零部件的前提条件下,可实现两种长短不一、宽窄不一的料条互换、通用性的使用。本技术减少一道人工倒装工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并大大增加了产品质量,杜绝了在产品倒装时出现的各种不良产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详细示意图。图3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1L、第一弹夹;11R、第二弹夹;12、挡料装置;121、第一气缸;122、复位顶针;13、方管;14、底座;15、顶料管;16、第二气缸;17、第一滑块板;171、短料管限位块;172、长料管限位块;18、第一滑块;19、第一导轨;21、基座;22、第二导轨;23、第二滑块板;24、第二滑块;25、第三气缸;26、L型限位架;31、料管架;311、镶件;312、第四气缸;41、第一压块;42、第二压块;5、产品输送轨道。具体实施方式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此外,在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微电子防静电料管的封装下料装置,包括垂直设置的可容置两种料管宽度的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均包括一体成型的方管13和底座14。方管13开设两个对称、形状为凵型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壁设置两级台阶。第一级台阶用于放置窄料管,第二级台阶用于放置宽料管。第一弹夹11L的侧壁安装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通过第二z轴导柱相连的第一压块41和第二压块42。第二压块42开设第二凹槽。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详细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二弹夹11R的底部固定在第一滑块板17上。第一滑块板17固定在可水平滑动的第一滑块18上。第一滑块18卡合在第一导轨19上。第一滑块板17的两侧分别固定短料管限位块171和长料管限位块172。图3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弹夹11L的底部两侧和第二弹夹11R的底部两侧均安装挡料装置12。挡料装置12沿第一弹夹11L或第二弹夹11R的纵向中轴线对称设置。挡料装置12包括第一气缸121和与第一气缸121的活塞杆连接的复位顶针122。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的下方内侧安装用于输送料管的水平输送机构。水平输送机构包括契合料管宽度的基座21。基座21的底部安装在第二导轨22上。具体的,基座21的底部安装在第二滑块板23上。第二滑块板23固定在第二滑块24上。第二滑块板23的一侧安装L型限位架26。第二滑块24卡合在第二导轨22上。第三气缸25的活塞杆与第二滑块板23相抵。第一弹夹11L的侧壁安装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通过第二z轴导柱相连的第一压块41和第二压块42。第二压块42开设第二凹槽。图4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二弹夹11R的底座14上方设置顶料管15。顶料管15通过第二气缸16推动在水平方向移动。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的下方内侧还安装可垂直运动的料管架31。结合图1和图2,料管架31包括两端套在第一z轴导柱的镶件311。镶件311上开设多个容置槽。多个容置槽等距均布设置在镶件311上。镶件311的底部与第四气缸312的活塞杆相抵。优选地,第四气缸312的活塞杆外套有气缸限位套。本技术的使用方法:窄料管或宽料管水平放置在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之间,窄料管卡在第一级台阶上,宽料管卡在第二级台阶上。通过第一滑块18沿第一导轨19滑动,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设置的可容置两种料条宽度的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第一弹夹(11L)的底部两侧和第二弹夹(11R)的底部两侧均安装挡料装置(12);挡料装置(12)包括第一气缸(121)和与第一气缸(121)的活塞杆连接的复位顶针(122);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的下方内侧安装用于输送料条的水平输送机构;水平输送机构包括契合料条宽度的基座(21);基座(21)的底部安装在第二导轨(22)上;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的下方内侧还安装可垂直运动的料管架(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设置的可容置两种料条宽度的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第一弹夹(11L)的底部两侧和第二弹夹(11R)的底部两侧均安装挡料装置(12);挡料装置(12)包括第一气缸(121)和与第一气缸(121)的活塞杆连接的复位顶针(122);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的下方内侧安装用于输送料条的水平输送机构;水平输送机构包括契合料条宽度的基座(21);基座(21)的底部安装在第二导轨(22)上;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的下方内侧还安装可垂直运动的料管架(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夹(11L)和第二弹夹(11R)均包括一体成型的方管(13)和底座(14);方管(13)开设形状为凵型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壁设置两级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夹(11R)的底座(14)上方设置顶料管(15);顶料管(15)通过第二气缸(16)推动在水平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切筋模具防静电料条的封装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夹(11R)的底部固定在第一滑块板(17)上;第一滑块板(17)固定在可水平滑动的第一滑块(18)上;第一滑块(18)卡合在第一导轨(19)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季铭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宏湖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