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面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3056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面砖,其包括砖体,砖体的横截面与纵截面均呈“T”字型,砖体包括位于大头端的上砖部和位于小头端的下砖部,上砖部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导流槽,导流槽的底壁开设有多个贯穿上砖部和下砖部的微孔;砖体内开设有透水腔,微孔均贯穿连通于透水腔,透水腔内填充有透水混凝土层,透水混凝土层内嵌设有多个导流柱,导流柱内穿设有导流线,导流线的端部均穿出至透水混凝土层的外部、嵌设于微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微孔内的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差异,使得导流槽内的水分子可以从微孔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同时部分雨水经过导流线层层渗透至导流柱和透水混凝土内,在兼具渗水功能的同时,保证砖体安装后的稳定性。

A kind of pavement bri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面砖
本技术涉及市政房建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路面砖。
技术介绍
路面砖是一种铺地材料,由水泥、石子、沙子做原料,经震动成型,表面切磨出条纹或方格,主要用于铺设城市道路人行道、城市广场等的混凝土路面及地面。路面砖是用于铺设城市道一般由实心材料制成,渗水性较差,雨水不能渗入到地下,使得地面积水湿滑。授权公告号为CN2546484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路面砖,其横截面呈两矩形块状,且上矩形块1宽下矩形块2窄。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路面砖采用T型结构,使得雨水能够从渗水槽中流入地下;但是路面砖并非直接铺设于地面上,而是先在地面上铺设一层煤渣碎石,而后再将路面砖铺设在煤渣碎石上;若雨水直接冲刷路面砖之间的缝隙,将导致路面砖下的煤渣碎石被冲走从而使得路面砖的底部不稳,该区域内的路面砖凹凸不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利于雨水渗透的路面砖。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路面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的横截面与纵截面均呈“T”字型,所述砖体包括位于大头端的上砖部和位于小头端的下砖部,所述上砖部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底壁开设有多个贯穿所述上砖部和所述下砖部的微孔;所述砖体内开设有透水腔,所述微孔均贯穿连通于所述透水腔,所述透水腔内填充有透水混凝土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内嵌设有多个导流柱,所述导流柱内穿设有导流线,所述导流线的端部均穿出至所述透水混凝土层的外部、嵌设于所述微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下砖部之间的间隙为砖体之间浇注的混凝土提供容纳空间,从而避免雨水从砖体之间直接渗漏,而砖体表面的雨水通过导流槽汇集,由于微孔内的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差异,使得导流槽内的水分子可以沿着导流线顺利从微孔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直至渗透到砖体的外部,从而避免雨水对煤渣碎石的冲刷;同时,雨水转移过程中,部分雨水经过导流线层层渗透至导流柱和透水混凝土内,以此提高了砖体内部的渗水容量;非雨天情况下,砖体下层与透水腔内部的水分子又通过导流线转移至外界空气中,在兼具渗水功能的同时,保证砖体安装后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砖部相邻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朝向所述下砖部一侧贯穿所述上砖部;所述上砖部与所述限位孔相对的两侧壁上均固定有多个与所述限位孔紧密嵌合的限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将砖体一的限位孔对准并嵌接于已安装的砖体二和砖体三的限位块上,从而减小砖体二和砖体三的纵向位移,避免雨水从砖体之间的缝隙直接渗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砖部的底部穿设固定有多个加强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砖体底部与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少砖体的水平位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混凝土层由透水混凝土组成,所述透水混凝土层与所述透水腔的之间设置有防水粘结剂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粘结剂层一方面加强了透水混凝土层的表面与透水腔的内壁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又避免二者之间的缝隙漏水,最终保证砖体重心的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柱由抗裂混凝土组成,所述导流柱与所述透水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硅溶胶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抗裂混凝土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硅溶胶层能直接增强导流柱与透水混凝土层之间的粘附力;同时,硅溶胶属胶体溶液,当硅溶胶中的水份蒸发后,胶体粒子牢固地附着在物体表面,具有较好的粘结效果,在进一步强化导流柱与透水混凝土层之间粘结强度的同时,兼顾环保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由于微孔内的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差异,使得导流槽内的水分子可以从微孔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同时部分雨水经过导流线层层渗透至导流柱和透水混凝土内,在兼具渗水功能的同时,保证砖体安装后的稳定性;2.通过限位块与限位孔之间的限位配合限制砖体纵向移动,并辅以加强钉限制砖体水平移动,避免雨水从砖体之间的缝隙直接渗漏;3.通过设置防水粘结剂层加强了透水混凝土层的表面与透水腔的内壁之间的连接强度;4.通过设置硅溶胶层强化导流柱与透水混凝土层之间粘结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路面砖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路面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砖体;2、上砖部;3、下砖部;4、限位组件;41、限位孔;42、限位块;5、加强钉;6、导流槽;7、微孔;8、透水腔;9、透水混凝土层;10、导流柱;11、导流线;12、防水粘结剂层;13、硅溶胶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路面砖,包括砖体1,砖体1的横截面与纵截面均呈“T”字型。其中,砖体1包括位于大头端的上砖部2和位于小头端的下砖部3,上砖部2上设置有限制砖体1纵向移动的限位组件4,下砖部3的底部穿设固定有多个限制砖体1水平移动的加强钉5。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砖体1的安装稳定性由限位组件4和加强钉5保证,下砖部3之间的间隙为砖体1之间浇注的混凝土提供容纳空间,从而避免雨水从砖体1之间的缝隙直接渗漏、冲刷损毁煤渣碎石层。限位组件4包括开设于上砖部2的前侧壁和右侧壁的多个限位孔41、固定于上砖部2的后侧壁和左侧壁的多个限位块42,限位块42与限位孔41一一对应设置、且与限位孔41紧密嵌合。安装时,将砖体1一的限位孔41对准并嵌接于已安装的砖体1二和砖体1三的限位块42上,从而减小砖体1二和砖体1三的纵向位移,避免雨水从砖体1之间的缝隙直接渗漏。参照图2,为便于雨水从砖体1上通过,上砖部2的上端面上左右并排开设有三个导流槽6,导流槽6的底壁开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贯穿上砖部2和下砖部3的微孔7。砖体1内开设有矩形的透水腔8,透水腔8内填充有透水混凝土层9,透水混凝土层9内嵌设有多个与微孔7一一对应设置的导流柱10,导流柱10内穿设有导流线11。微孔7均贯穿连通于透水腔8,因此微孔7被透水腔8分为贯穿上砖部2和贯穿下砖部3的两部分,导流线11的两端均穿出至透水混凝土层9的外部,且导流线11的两端分别嵌设于微孔7的上下两个孔位内。砖体1表面的雨水通过导流槽6汇集,由于微孔7内的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差异,使得导流槽6内的水分子可以沿着导流线11顺利从微孔7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直至渗透到砖体1的外部,从而避免雨水对煤渣碎石的冲刷;同时,雨水转移过程中,部分雨水经过导流线11层层渗透至导流柱10和透水混凝土内,以此提高了砖体1内部的渗水容量;非雨天情况下,砖体1下层与透水腔8内部的水分子又通过导流线11转移至外界空气中,在兼具渗水功能的同时,保证砖体1安装后的稳定性。透水混凝土层9由透水混凝土组成,导流柱10由抗裂混凝土组成。为增强透水腔8内部各层之间的连接强度,透水混凝土层9与透水腔8的之间设置有防水粘结剂层12。导流柱10与透水混凝土层9之间设置有硅溶胶层13。防水粘结剂层12一方面加强了透水混凝土层9的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面砖,包括砖体(1),所述砖体(1)的横截面与纵截面均呈“T”字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砖体(1)包括位于大头端的上砖部(2)和位于小头端的下砖部(3),所述上砖部(2)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导流槽(6),所述导流槽(6)的底壁开设有多个贯穿所述上砖部(2)和所述下砖部(3)的微孔(7);所述砖体(1)内开设有透水腔(8),所述微孔(7)均贯穿连通于所述透水腔(8),所述透水腔(8)内填充有透水混凝土层(9),所述透水混凝土层(9)内嵌设有多个导流柱(10),所述导流柱(10)内穿设有导流线(11),所述导流线(11)的端部均穿出至所述透水混凝土层(9)的外部、嵌设于所述微孔(7)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面砖,包括砖体(1),所述砖体(1)的横截面与纵截面均呈“T”字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砖体(1)包括位于大头端的上砖部(2)和位于小头端的下砖部(3),所述上砖部(2)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导流槽(6),所述导流槽(6)的底壁开设有多个贯穿所述上砖部(2)和所述下砖部(3)的微孔(7);所述砖体(1)内开设有透水腔(8),所述微孔(7)均贯穿连通于所述透水腔(8),所述透水腔(8)内填充有透水混凝土层(9),所述透水混凝土层(9)内嵌设有多个导流柱(10),所述导流柱(10)内穿设有导流线(11),所述导流线(11)的端部均穿出至所述透水混凝土层(9)的外部、嵌设于所述微孔(7)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路面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砖部(2)相邻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咸中沈益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万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