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对重块及其电梯对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2958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对重块,其适用于与对重架的立柱配合连接,电梯对重块包括对重块本体,对重块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用于与立柱卡合的左延伸部和右延伸部,左延伸部与右延伸部呈对称设置,左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左卡合开口,右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右卡合开口,左卡合开口与右卡合开口呈对称设置且均沿对重块本体的上下方向贯穿对重块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梯对重块具有安装稳定性高且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电梯对重装置。

Elevator counterweight and its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对重块及其电梯对重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梯
,尤其涉及一种电梯对重块。
技术介绍
电梯对重装置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设于电梯井道内并通过曳引绳经曳引轮与轿厢连接,在电梯运动过程中,电梯对重装置通过对重导靴沿对重导轨上、下滑行,从而对轿厢重量起平衡作用。通常,电梯对重装置包括电梯对重架以及装设于其内的电梯对重块,电梯对重装置对轿厢的平衡和整体的节约能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请参阅说明书附图中的图1,电梯对重块为一实心且呈矩形的块状结构10,该块状结构10两侧向外凸出形成呈对称的卡合凸块20,两卡合凸块20均位于电梯对重块之两侧的中部位置,从而通过卡合凸块20与对重架的相对应的凹槽进行卡合,从而实现将电梯对重块安装于对重架内,然而,由于电梯对重块的质量远大于对重架的立柱,且电梯对重块的卡合凸块20两侧为空,故电梯对重块容易在升降的过程中与立柱之间产生晃动,从而影响电梯运行的稳定性;而且,由于卡合凸块20的两侧均为未利用的井道空间,故间接降低电梯对重装置的整体空间利用率,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因此,亟需要一种电梯对重块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稳定性高且空间利用率高的电梯对重块。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稳定性高且空间利用率高的电梯对重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对重块,其适用于与对重架的立柱配合连接,所述电梯对重块包括对重块本体,所述对重块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用于与所述立柱卡合的左延伸部和右延伸部,所述左延伸部与所述右延伸部呈对称设置,所述左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左卡合开口,所述右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右卡合开口,所述左卡合开口与所述右卡合开口呈对称设置且均沿所述对重块本体的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对重块本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电梯对重块的对重块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用于与立柱卡合的左延伸部和右延伸部,左延伸部与右延伸部呈对称设置,左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左卡合开口,右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右卡合开口,故可利用左卡合开口与对重架左侧的立柱卡合,以及右卡合开口与对重架右侧的立柱卡合,从而实现电梯对重块与对重架之间的稳定连接,又由于左卡合开口开设于左延伸部上,当左卡合开口与左侧的立柱卡合时,立柱周围为左延伸部,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重量较大的电梯对重块能够牢牢的卡紧重量较小之立柱的外壁,从而实现电梯对重块在升降的过程中与立柱之间稳定的连接,而且左延伸部能够向立柱的两侧延伸,从而充分利用立柱两侧的空间,当右卡合开口与右侧的立柱卡合时,立柱周围为右延伸部,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重量较大的电梯对重块能够牢牢的卡紧重量较小之立柱的外壁,从而实现电梯对重块在升降的过程中与立柱之间的稳定连接,而且右延伸部能够向立柱的两侧延伸,从而充分利用立柱两侧的空间,这样使得电梯对重块利用左延伸部和右延伸部的延伸增加其横向面积,从而降低电梯对重块整体所叠加的高度,进而间接降低对井道的顶层高及底层深度的要求,提高了电梯的适用性。较佳地,所述对重块本体包括呈中空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内填充有填充层。具体地,所述填充层为金属边角料填充层。较佳地,所述的电梯对重块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对重块本体的搬运把手。具体地,所述对重块本体的前侧面及后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安装缺口,所述搬运把手连接于所述安装缺口内。具体地,所述安装缺口呈椭圆状。具体地,位于所述对重块本体的前侧面上的搬运把手与位于所述对重块本体的后侧面上的搬运把手的数量相等且呈对称设置。较佳地,所述左卡合开口位于所述左延伸部的中部,所述右卡合开口位于所述右延伸部的中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梯对重装置,其包括对重架和上述的电梯对重块,所述对重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以及设于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下横梁之间的左立柱和右立柱,所述上横梁、下横梁、左立柱和右立柱共同围成一支撑框架,所述左立柱具有与所述左卡合开口卡合的左凸起结构,所述右立柱具有与所述右卡合开口卡合的右凸起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梯对重装置设置有电梯对重块和对重架,对重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以及设于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的左立柱和右立柱,左立柱具有与左卡合开口卡合的左凸起结构,右立柱具有与右卡合开口卡合的右凸起结构,左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左卡合开口,右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右卡合开口,故可实现电梯对重块与对重架之间的稳定连接,而且左延伸部向左立柱两侧的延伸,以及右延伸部向右立柱两侧的延伸都可充分利用立柱两侧的空间,这样使得电梯对重块利用左延伸部和右延伸部的延伸增加其横向面积,从而降低电梯对重块整体所叠加的高度,进而间接降低对井道的顶层高及底层深度的要求,提高了电梯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梯对重块在俯视方向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梯对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梯对重块在隐藏搬运把手后且在俯视方向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梯对重块在隐藏搬运把手后且在主视方向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电梯对重块沿A-A剖切线剖切后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2至图5,本技术的提供一种电梯对重装置100,包括对重架1和和电梯对重块2,电梯对重块2安装于对重架1内并与对重架1之立柱配合连接,其中,电梯对重块2包括对重块本体21,对重块本体21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用于与立柱卡合的左延伸部22和右延伸部23,左延伸部22与右延伸部23呈对称设置,左延伸部22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左卡合开口221,右延伸部23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右卡合开口231,左卡合开口221与右卡合开口231呈对称设置且均沿对重块本体21的上下方向贯穿对重块本体21;对重架1包括上横梁11、下横梁12、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设于上横梁11与下横梁12之间,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分别位于对重架1的左右两侧,上横梁11、下横梁12、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共同围成一支撑框架,左立柱13具有与左卡合开口221卡合的左凸起结构(图未示),右立柱14具有与右卡合开口231卡合的右凸起结构141,左卡合开口221与左立柱13的左凸起结构卡合,以及右卡合开口231与右立柱14的右凸起结构141卡合,从而实现电梯对重块2与对重架1之间的稳定连接,外部的对重导靴(图未示)可安装于对重架1的四角处,又由于左卡合开口221开设于左延伸部22上,当左卡合开口221与左立柱13卡合时,左立柱13周围为左延伸部22,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重量较大的电梯对重块2能够牢牢的卡紧重量较小之左立柱13的外壁,从而实现电梯对重块2在升降的过程中与左立柱13之间稳定的连接,而且左延伸部22能够向左立柱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对重块,适用于与对重架的立柱配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对重块包括对重块本体,所述对重块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用于与所述立柱卡合的左延伸部和右延伸部,所述左延伸部与所述右延伸部呈对称设置,所述左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左卡合开口,所述右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右卡合开口,所述左卡合开口与所述右卡合开口呈对称设置且均沿所述对重块本体的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对重块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对重块,适用于与对重架的立柱配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对重块包括对重块本体,所述对重块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用于与所述立柱卡合的左延伸部和右延伸部,所述左延伸部与所述右延伸部呈对称设置,所述左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左卡合开口,所述右延伸部的外侧开设有可与立柱卡合的右卡合开口,所述左卡合开口与所述右卡合开口呈对称设置且均沿所述对重块本体的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对重块本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块本体包括呈中空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内填充有填充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对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为金属边角料填充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对重块本体的搬运把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对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块本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健黄清标辛全忠
申请(专利权)人: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