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811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包括:所述座舱底架、所述主环、所述前环和所述座舱底架防撞杆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驾驶舱;电池舱底架,其一端连接所述座舱底架一端;电池舱支架,其支撑在所述电池舱底架另一端;所述电池舱支架、所述主环和所述电池舱底架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动力电池舱;两个斜撑,其一端分别支撑在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杆的两端,另一端支撑在所述主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开发了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将动力电池舱和动力电机都布置在座椅后部,使车辆重心降低,赛车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
本技术涉及方程式赛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
技术介绍
自动驾驶技术日新月异,赛车上最能体现自动驾驶的新技术,针对自动驾驶电动赛车,好多目光都集中在智能感知和智能决策当中,在赛车整体布局上投入很少的精力,忽略了赛车整体框架布局的合理性对赛车性能的影响。针对上述遇到的问题,需要提供一种赛车车架结构,这种赛车车架充分考虑到赛车的总布局和人机工程学,尽可能的减少因布局的不合理性造成赛车性能下降。技术201620860093公开了一种用于四轮独立驱动与转向电动车的车架,包括:车架整体为向上拱曲的双层结构,在车架的上层和底层之间,车架的纵向对称面上,有四根竖直方向的二力杆和四根倾斜的支撑来连接两层车架,在前后部模块化总成区域之间有四根钢管纵向连接,使上层车架的载荷能够转移到下层车架上,保证车架不因过载而产生严重变形。具有设计双层车架结构,使上层车架的载荷能够转移到底层车架上,上下两层车架共同承受载荷,使全车的载荷分布更合理,防止车架变形等优点。技术201620859894公开一种四轮独立驱动与转向电动车车架,包括:中间纵梁,其与车架纵轴线重合,且两端垂直连接有横梁;前后部模块化总成区域,其为四个相同的区域且呈向上拱曲结构,以中间纵梁为对称轴呈对称分布;四个动力总成固定板,其固定在所述前后部模块化总成区域上,所述四个动力总成上分别固定有转向总成固定板;其中,所述向上拱曲结构能够形成容纳空间,实现车轮的横行、原地转向等转向模式。车架采用向上拱曲结构设计,赋予车轮区域足够的空间,使车轮区域有足够的空间实现横行、原地转向、斜行等特殊转向模式。此两种车架设计受制于材料、加工设备、成本以及大赛要求等因素,一般比较笨重,质量较大,风阻也较大,直接影响了整车的动力表现和燃油经济性。申请号为2017201325688的技术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方程式赛车的车架,将电池箱保护架布置在车架后部,减轻了车架质量,但后座只设置了单个的电池保护架,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需要在车架上布置更多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装置,通常要加装多个电机,将所有电机都直接放入同一个电池保护架内会增加电路布置难度,影响电机和电池散热,影响整车性能。申请号为2017201325692的技术文件公开了一种电动赛车车架,将电池箱保护架设置在车架两侧,位于驾驶舱两侧,虽然可以实现双电机安装但是,车体重量集中在车体中间部位,这样虽然能够使重心更低,但不能合理化分配车体质量,影响赛车驾驶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设计开发了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将动力电池舱和动力电机舱都布置在座椅后部,使车辆重心降低,赛车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化。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主环和前环之间设置侧边防撞杆,保护驾驶员不受伤害,并在防撞杆外侧设置侧边框主要用来放置主控制器、工控机以及其他的控制器和处理器,使车辆质量更加集中,重量分配更加合理。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由前隔板、前环、主环构成车架的防滚结构,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包括:座舱底架;主环,其底部支撑在所述座舱底架一端;前环,其设置在所述主环一侧;两个座舱底座防撞杆,其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座舱底架另一端,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环底部;其中,所述座舱底架、所述主环、所述前环和所述座舱底架防撞杆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驾驶舱;电池舱底架,其一端连接所述座舱底架一端;电池舱支架,其支撑在所述电池舱底架另一端;其中,所述电池舱支架、所述主环和所述电池舱底架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动力电池舱;后支撑架,其设置在所述电池舱支架一侧;电机仓连接架,其一端连接所述后支撑架,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池舱底架另一端;其中,所述后支撑架、所述电机仓连接架和所述电池舱支架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电机舱;后减震器安装杆,其支撑在所述电机舱上方;两个斜撑,其一端分别支撑在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杆两端,另一端支撑在所述主环两侧。优选的是,还包括:两个侧边防撞杆,其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主环两侧,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环两侧。优选的是,还包括:两个竖向支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座舱底架和所述侧边防撞杆之间,并位于所述座舱底架另一端。优选的是,还包括:两个车架侧筐,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侧边防撞杆上,位于所述车架两侧。优选的是,还包括前隔板,其为方形架,设置在所述前环一侧,两个上支撑杆,其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环两侧,并位于所述前环顶部,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前隔板两侧,并位于所述前隔板顶部;两个下支撑杆,其其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环两侧,并位于所述前环底部,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前隔板两侧,并位于所述前隔板底部;其中,所述前环、前隔板和所述支撑杆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腿部容纳舱。优选的是,还包括:前悬减震安装杆,其设置在所述两个上支撑杆之间。优选的是,所述主环包括:第一环架;第二环架,其一端一体连接所述第一环架一端,并与所述第一环架构成“n”型架;第三支架,其一体连接所述第一环架另一端;第四支架,其一体连接所述第二环架另一端。优选的是,还包括:头枕安装杆,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环架和所述第二环架之间;肩带安装杆,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环架和所述第二环架之间,所述肩带安装杆位于所述头枕安装杆下方。优选的是,还包括:举升杆,其设置在所述后支撑架下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开发了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将动力电池舱和动力电机舱都布置在座椅后部,使车辆重心降低,赛车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化,在主环和前环之间设置侧边防撞杆,保护驾驶员不受伤害,并在防撞杆外侧设置侧边框主要用来放置主控制器、工控机以及其他的控制器和处理器,使车辆质量更加集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轴测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腿部容纳舱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主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包括:驾驶舱、电池舱、电机舱和腿部容纳舱。座舱底架110包括外侧的方形架和支撑在方形架内部的连接架、主环201的底部支撑在座舱底架110的一端、前环215设置在主环201的一侧,两个座舱底座防撞杆216的一端分别连接座舱底架110另一端的两侧,另一端连接前环215底部的两侧;座舱底架110、主环201、前环215和座舱底架防撞杆216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座舱底架;/n主环,其底部支撑在所述座舱底架一端;/n前环,其设置在所述主环一侧;/n两个座舱底座防撞杆,其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座舱底架另一端,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环底部;/n其中,所述座舱底架、所述主环、所述前环和所述座舱底架防撞杆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驾驶舱;/n电池舱底架,其一端连接所述座舱底架一端;/n电池舱支架,其支撑在所述电池舱底架另一端;/n其中,所述电池舱支架、所述主环和所述电池舱底架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动力电池舱;/n后支撑架,其设置在所述电池舱支架一侧;/n电机仓连接架,其一端连接所述后支撑架,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池舱底架另一端;/n其中,所述后支撑架、所述电机仓连接架和所述电池舱支架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电机舱;/n后减震器安装杆,其支撑在所述电机舱上方;/n两个斜撑,其一端分别支撑在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杆两端,另一端分别支撑在所述主环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舱底架;
主环,其底部支撑在所述座舱底架一端;
前环,其设置在所述主环一侧;
两个座舱底座防撞杆,其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座舱底架另一端,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环底部;
其中,所述座舱底架、所述主环、所述前环和所述座舱底架防撞杆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驾驶舱;
电池舱底架,其一端连接所述座舱底架一端;
电池舱支架,其支撑在所述电池舱底架另一端;
其中,所述电池舱支架、所述主环和所述电池舱底架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动力电池舱;
后支撑架,其设置在所述电池舱支架一侧;
电机仓连接架,其一端连接所述后支撑架,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池舱底架另一端;
其中,所述后支撑架、所述电机仓连接架和所述电池舱支架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电机舱;
后减震器安装杆,其支撑在所述电机舱上方;
两个斜撑,其一端分别支撑在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杆两端,另一端分别支撑在所述主环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侧边防撞杆,其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主环两侧,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环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竖向支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座舱底架和所述侧边防撞杆之间,并位于所述座舱底架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电机驱动的无人驾驶赛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车架侧筐,其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张旭斌白鸿飞赵德阳陈双孙晓帮张乔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