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385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再生导管,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神经导管;所述本体的内侧设置有生长因子层,生长因子层的内侧设置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所述粘合层为水凝胶粘合层,设置在本体的两端;所述粘合层将本体与神经断裂端粘合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再生导管,适用于战创伤周围神经损伤快速修复,其结构合理,避免了传统缝合方法引起的二次损伤及局部炎症反应,既保证了神经损伤的连续性恢复,又保证了神经损伤的功能性恢复,填补了快速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修复方面的短板,有效提高快速全面的救治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生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再生导管。
技术介绍
周围神经断裂后,外科手术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外科手术方法有:外膜缝合、束膜缝合、自体或异体神经移植术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只能解决恢复神经连续性的问题,功能恢复效果不尽如人意。尽管自体神经移植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金标准,但该方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供体来源受限、供体损伤及形态不匹配、供区神经瘤形成及运动感觉障碍等。神经导管用于神经损伤修复具有尺寸适合、技术简便、防止周围组织长入、神经瘤发生率低、无需切取自体神经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神经导管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桥接神经断端的管状支架材料,具有引导和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对于神经缺损距离小于1cm情况,神经导管在修复外周神经损伤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使用神经导管进行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使用缝合方法固定,一方面缝针对神经有二次损伤,另一方面缝线由外而内进入神经组织,也增加了局部炎症反应的风险,导致局部瘢痕结缔组织增生。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再生导管,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再生导管,其结构合理,避免了传统缝合方法引起的二次损伤及局部炎症反应,既保证了神经损伤的连续性恢复,又保证了神经损伤的功能性恢复,填补了快速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修复方面的短板,有效提高快速全面的救治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再生导管,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神经导管;所述本体的内侧设置有生长因子层,生长因子层的内侧设置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所述粘合层为水凝胶粘合层,设置在本体的两端;所述粘合层将本体与神经断裂端粘合为一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管状部由聚己内酯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长因子层为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或多肽类的神经营养因子的任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层的外径与神经断裂端的外径相匹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内侧设置有沿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为微米级,生长因子层填充在本体的凹槽与粘合层外壁形成的空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的凹槽的宽度为5μm、10μm或15μm的任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层的外壁设置有粘合层凹槽,所述粘合层凹槽的宽度为微米级;生长因子层填充在本体的凹槽与粘合层的粘合层凹槽形成的空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层凹槽与本体的凹槽位置交错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层是以聚乙二醇为基础,对支链进行-NH2或者-NHS基团修饰后的水凝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层的长度是本体长度的1/5-1/4。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再生导管,其结构合理,避免了传统缝合方法引起的二次损伤及局部炎症反应,既保证了神经损伤的连续性恢复,又保证了神经损伤的功能性恢复,填补了快速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修复方面的短板,有效提高快速全面的救治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再生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对应的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之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再生导管在神经损伤快速修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再生导管;200.断端神经;10.本体;11.凹槽;20.生长因子层;30.粘合层。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4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再生导管的相关示意图,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本技术所述一种再生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3所示,其包括本体10,所述本体10为神经导管;所述本体10的内侧设置有生长因子层20,生长因子层20的内侧设置有粘合层30;所述粘合层30为水凝胶粘合层,设置在本体10的两端;所述粘合层30将本体10与神经断裂端粘合为一体。本体10的管状部由聚己内酯组成,本体10的内侧设置有沿本体10长度方向设置的凹槽11,如图3所示,所述凹槽11的宽度为微米级,生长因子层20填充在本体10的凹槽11与粘合层30外壁形成的空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上的凹槽11的宽度为5μm、10μm或15μm的任一种,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体10上的凹槽11的宽度为10μm。本技术中,生长因子层20为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或多肽类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任一种。粘合层30的外径与神经断裂端的外径相匹配,一般粘合层30的外径要小于神经断裂端的外径。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合层30的外壁设置有粘合层凹槽,所述粘合层凹槽的宽度为微米级;生长因子层20填充在本体10的凹槽11与粘合层30外壁形成的空间内;粘合层凹槽与本体10的凹槽11位置交错设置。这样,生长因子层20充满在本体10的凹槽11与粘合层30外壁上的粘合层凹槽形成的空间内,以便更好的将本体10与生长因子层20结合,使得再生导管与断端神经更好的结合。本技术中,粘合层30是以聚乙二醇为基础,对支链进行-NH2或者-NHS基团修饰后的水凝胶。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合层30的长度是本体10长度的1/5-1/4。粘合层30可以为ConfluentSurgical公司的SprayGelTM产品,其能够促进了周围神经断端与再生导管的粘合以及修复。图4是本技术所述再生导管在神经损伤快速修复的结构示意图,再生导管100的两端设置有粘合层30,断端神经200设置在再生导管100的两端,在本实施例中,粘合层30的长度是本体10长度的1/5,这样设置粘合层30的长度,既能保证再生导管与断端神经结合的可靠性,又能保证控制再生导管的使用成本,有利于再生导管的大范围推广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再生导管,适用于战创伤周围神经损伤快速修复,其结构合理,避免了传统缝合方法引起的二次损伤及局部炎症反应,既保证了神经损伤的连续性恢复,又保证了神经损伤的功能性恢复,填补了快速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修复方面的短板,有效提高快速全面的救治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再生导管,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内侧设置有生长因子层,生长因子层的内侧设置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所述粘合层为水凝胶粘合层,设置在本体的两端;所述粘合层将本体与神经断裂端粘合为一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生导管,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内侧设置有生长因子层,生长因子层的内侧设置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所述粘合层为水凝胶粘合层,设置在本体的两端;所述粘合层将本体与神经断裂端粘合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管状部由聚己内酯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长因子层为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或多肽类的神经营养因子的任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生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的外径与神经断裂端的外径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生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内侧设置有沿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为微米级,生长因子层填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翔张里程唐佩福杨飞李明刘建恒王虎飞孙国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