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1654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用于构成对光源所发光束的配置,以形成近光光型,所述光源为依次排布的至少两个,且所述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包括可于传输的光束中形成明暗截止轮廓第一内透镜,位于所述第一内透镜的光束传输路径下游的第二内透镜,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内透镜的光束传输路径下游的外透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通过利用透镜的光学输出端、也即透镜的光学面形成明暗截止轮廓,由此可取消挡板,进而能够克服现有采用挡板形式的不足,使配光结构造型尺寸变化更具可行性,以满足车灯造型差异化的要求。

Vehicle low beam distribu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车灯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灯具光源的发展,汽车灯具配光结构也在随之快速发展,从早先的卤素灯到后来的疝气灯,再到现在的LED、激光光源,使得车灯变得更加智能化,且造型上也更加差异化。在各中灯具光源中,LED光源因其优异的性能和低成本优势,正逐渐得到广大汽车厂家的重视,而伴随着LED光源的发展,其配光结构也逐渐在发展,从开始的反射碗形式,到反射碗加透镜形式,再到现在的纯透镜形式,汽车灯具的配光方式也更加多样化。现如今汽车灯具大多为纯反射式、反射加投射式以及纯投射式的光学方案,其中纯反射式和反射加投射式的方案较为普遍,纯投射式的方案还不是很多。而且对于汽车车灯近光配光模块而言,大多也为由挡板实现近光光型,因挡板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块的整体尺寸,难以使近光模块做的更加精致以满足车灯造型差异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以可克服现有采用挡板形式的不足,而满足车灯造型差异化的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用于构成对光源所发光束的配置,以形成近光光型,所述光源为依次排布的至少两个,且所述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包括:第一内透镜,所述第一内透镜具有匹配于所述光源数量设置、以接收所述光源所发光束的第一光学输入端,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一内透镜的第一光学输出端,且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被设置为构成接收的光束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并因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的设置而于传输的光束中形成明暗截止轮廓;第二内透镜,所述第二内透镜位于所述第一内透镜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并构成对传输的光束的汇聚,且所述第二内透镜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二光学输入端,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二内透镜的第二光学输出端;外透镜,所述外透镜位于所述第二内透镜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且所述外透镜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三光学输入端,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外透镜的第三光学输出端。进一步的,所述外透镜包括承装所述第一内透镜和所述第二内透镜的主体,以及构造于所述主体上的光学部,所述第三光学输入端和所述第三光学输出端构造于所述光学部的两相对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包括内凹于所述第一内透镜上的凹口,以及构造于所述凹口底部的向所述凹口敞口处凸出的凸起;且构成对接收的光束的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中,所述凸起的凸出高度不同,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的正交于光束传输方向的截面大小不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为形成于所述第一内透镜上的呈平面状的第一出光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学输入端为形成于所述第二内透镜上、且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相对布置的呈平面状的第二入光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学输出端包括匹配于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数量设置的弧形外凸的第二出光面,且所述第二出光面与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之间一一对应布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光学输入端包括对应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设置的第三入光面,以及对应于构成光束准直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设置的第四入光面,所述第三光学输出端包括形成于所述外透镜上的弧形外凸的第三出光面;且所述第四入光面随形于所述第三出光面,所述第三入光面为向所述第二内透镜一侧凸出的弧形面。进一步的,构成光束准直和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分别为两个,所述第三入光面为对应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设置的两个,并与构成光束汇聚传输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之间一一对应布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透镜上设有安装柱,所述第二内透镜上设有供所述安装柱穿过的过孔,所述外透镜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柱插装配合、以装设所述第一内透镜和所述第二内透镜的安装孔。进一步的,相邻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外透镜上设有构成所述外透镜于外部构件上固定的固定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通过利用透镜的光学输出端、也即透镜的光学面形成明暗截止轮廓,由此可取消挡板,进而能够克服现有采用挡板形式的不足,使配光结构造型尺寸变化更具可行性,以满足车灯造型差异化的要求。此外,本技术的配光结构,使第一内透镜和第二内透镜装设于外透镜上,可提高配光结构整体的精致性,第一光学输入端的结构设计可实现对光源所发光束的收集,以减少光束损失。而外透镜的光学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设置,可使最终得到的具有明暗截止轮廓的近光光型更佳,且安装柱与安装孔的配合安装形式,能够利于透镜的装设。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配光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内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光学输入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两组第一光学输入端的区别示意;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光学输出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内透镜的光束传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内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内透镜的光束传输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外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外透镜的正视图;图11为图10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配光结构中对应于汇聚组第一光学输入端的光束的光路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配光结构的光型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内透镜,2-第二内透镜,3-外透镜;101-第一光学输入端,102-第一光学输出端,103-轮廓线,104-安装柱;201-第二光学输入端,202-第二光学输出端,203-过孔,204-通孔;301-主体,302-光学部,303-安装孔,304-固定孔;1010-凹口,1011-凸起,1012-第一光学面,1013-第二光学面,1014-第三光学面;3021-第三光学输入端,3022-第三光学输出端,30211-第三入光面,30212-第四入光面。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用于构成对光源所发出的光束的配置,以形成近光光型。其中,配合于本实施例的配光结构设计的光源为依次排布的至少两个,且本实施例中具体以其为四个进行说明,而该光源一般也为LED颗粒。同时,参见于图1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整体上包括第一内透镜1、第二内透镜2以及外透镜3,并通过所述的两个内透镜和外透镜的配合,而形成了纯投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用于构成对光源所发光束的配置,以形成近光光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依次排布的至少两个,且所述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包括:/n第一内透镜(1),所述第一内透镜(1)具有匹配于所述光源数量设置、以接收所述光源所发光束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一内透镜(1)的第一光学输出端(102),且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被设置为构成接收的光束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并因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102)的设置而于传输的光束中形成明暗截止轮廓;/n第二内透镜(2),所述第二内透镜(2)位于所述第一内透镜(1)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并构成对传输的光束的汇聚,且所述第二内透镜(2)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二光学输入端(20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二内透镜(2)的第二光学输出端(202);/n外透镜(3),所述外透镜(3)位于所述第二内透镜(2)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且所述外透镜(3)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三光学输入端(302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外透镜(3)的第三光学输出端(30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近光配光结构,用于构成对光源所发光束的配置,以形成近光光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依次排布的至少两个,且所述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包括:
第一内透镜(1),所述第一内透镜(1)具有匹配于所述光源数量设置、以接收所述光源所发光束的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一内透镜(1)的第一光学输出端(102),且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被设置为构成接收的光束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并因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102)的设置而于传输的光束中形成明暗截止轮廓;
第二内透镜(2),所述第二内透镜(2)位于所述第一内透镜(1)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并构成对传输的光束的汇聚,且所述第二内透镜(2)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二光学输入端(20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第二内透镜(2)的第二光学输出端(202);
外透镜(3),所述外透镜(3)位于所述第二内透镜(2)的光束传输路径的下游,且所述外透镜(3)具有接收该传输光束的第三光学输入端(3021),以及用于光束输出所述外透镜(3)的第三光学输出端(30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透镜(3)包括承装所述第一内透镜(1)和所述第二内透镜(2)的主体(301),以及构造于所述主体(301)上的光学部(302),所述第三光学输入端(3021)和所述第三光学输出端(3022)构造于所述光学部(302)的两相对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包括内凹于所述第一内透镜(1)上的凹口(1010),以及构造于所述凹口(1010)底部的向所述凹口(1010)敞口处凸出的凸起(1012);且构成对接收的光束的准直与汇聚传输的两组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中,所述凸起(1012)的凸出高度不同,所述第一光学输入端(101)的正交于光束传输方向的截面大小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近光配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输出端(102)为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壮柱郭青杰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